曲线和e-lgp曲线为已知条件的总和法。 1.以e~p曲线为已知条件的分层总和法 计算步骤:
(1)选择沉降计算剖面,在每一个剖面上选择若干计算点。
1)根据建筑物基础的尺寸,判断在计算其底压力和地基中附加应力时是属于空间问题还是采用平面问题; 2)再按作用在基础上的荷载的性质(中心、偏心或倾斜等情况)求出基底压力的大小和分布; 3)然后结合地基中土层性状,选择沉降计算点的位置。
(2)将地基分层:在分层时天然土层的交界面和地下水位应为分层面,同时在同一类土层中分层的厚度不宜过大。分层厚度h小于0.4B;或h=2~4m。
对每一分层,可认为压力是均匀分布的。
(3)计算基础中心轴线上各分层界面上的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并按同一比例绘出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分布图。
应当注意:当基础有埋置深度D时,应采用基底尽压力;Pn=P-rd去计算地基中的附加应力(从基底算起)。
(4)确定压缩层厚度:实践经验表明;当基础中心轴线上某点的附加应力与自重应力满足下式时,这时的深度称为压缩层的下限或沉降计算深度Zn; z 0.2 cz 。
当Zn以下存在软弱土层时,则计算深度应满足 z 0.1 cz。
对一般房屋基础,可按下列经验公式确定Zn:Zn B(2.5 0.4lnB) (5)按算术平均各分算出层的平均自重应力 czi和平均附加应力 zi
czi
( czi)shang ( czi)xia
Z
zi
( zi)sh ( zi)xia
Z
(6)根据第i分层的初始应力P1i czi和初始应力与附加应力之和,即P2i czi zi 由压缩曲线查出相应的初始孔隙比e1i和压缩稳定后孔隙比e2i 。 (7)按式S
e1 e2e1i e2i
H求出第i分层的压缩量Si Hi
1 e11 e1i
(8)最后加以总和,即得基础的沉降量:S
si
i 1
i 1
nn
e1i e2i
Hi
1 e1i
有时勘探单位提供的不是压缩曲线,而是其它压缩性指标。则可利用式4-19,4-20,4-21(见教材P127)等估算。
此法优缺点:
(1)优点:适用于各种成层土和各种荷载的沉降量计算;压缩指标a,Es等易确定。
(2)缺点:作了许多假设,与实际情况不符,侧限条件,基底压力计算有一定误差;室内试验指标也有一定误差;计算工作量大;利用该法计算结果,对坚实地基,其结果偏大,对软弱地基,其结果偏小。
例题1 有一矩形基础,放置在均质粘性土上,如图所示(见教材),基础长度L=10m,宽度B=5m,埋置深度D=1.5m,其上作用中心荷载P=10000KN,地基土的天然湿容重r=20KN/m3,饱和容重rm=21Kn/m3,土的压缩曲线如图,若地下水位距基底2.5m,试求基础中心点的沉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