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25-07-12

2011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二○一三年三月

说明

本报告根据广东教育厅《关于试行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

发布制度的通知》(粤教高函[2012]212号)的要求撰写并发布。报告引用的素材和数据来源如下:

1.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

2.广东第二师范学院2011年工作总结和2012年工作计划

3.广东第二师范学院2012年工作总结和2013年工作计划

4.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第一次教学工作会议工作报告

5.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填报数据

目 录

一、学校基本概况..........................................................................................1

(一)学校的历史沿革..................................................................................1

(二)学校教育事业成就..............................................................................1

(三)学校校园分布......................................................................................2

(四)学校教学、培训机构设置..................................................................2

(五)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2

二、本科教育基本情况..................................................................................3

(一)学校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3

(二)本科专业设置......................................................................................3

(三)全日制在校学生情况..........................................................................4

(四)本科生生源质量..................................................................................4

三、师资与教学条件......................................................................................5

(一)师资情况..............................................................................................5

(二)教学经费投入......................................................................................7

(三)教学用房..............................................................................................8

(四)教学仪器设备......................................................................................8

(五)图书与文献资源..................................................................................9

四、教学建设与改革......................................................................................9

(一)专业建设............................................................................................10

(二)课程建设............................................................................................11

(三)实践创新能力培养............................................................................11

(四)教学方法改革....................................................................................13

五、质量保障体系........................................................................................14

(一)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14

(二)日常教学运行的监控........................................................................14

(三)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15

六、学生学习效果........................................................................................16

(一)学生对教师授课的满意度................................................................16

(二)学生参加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通过率........................................16

(三)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奖情况............................................................17

(四)学生身体素质测评结果....................................................................18

(五)学生获得奖励与资助情况................................................................18

七、本科教学工作经验与特色....................................................................19

(一)坚持培养培训一体化教师教育特色................................................19

(二)建设校园文化育人阵地....................................................................19

八、学校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20

(一)实现学校全面转型是一项艰巨而持久的任务................................20

(二)学校面临着适度扩大规模与持续提升质量的双重任务...............20

(三)基本建设任务重,资金筹措压力大................................................21

九、在发展中解决问题的对策....................................................................21

(一)全面更新教育观念............................................................................21

(二)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22

(三)加强国际交流,寻求与国外高校建立各种合作办学的模式.......22

(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22

一、学校基本概况

(一)学校的历史沿革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的前身为创建于1955年的广东教育行政学

院。后者是新中国较早开办的专门培训中学校长和教育行政干部的

学校,也是建国初期广东省仅有的六所高校之一,原校址在广州石

牌岗顶,后迁至现海珠区客村。1960年,广东教育行政学院更名

为广东教育学院并合并广东农工师范学院。1970年,广东教育学

院整体搬迁到肇庆地区新兴县,创办了肇庆地区师范学校。肇庆地

区师范学校先后更名为肇庆地区五七师范学院和肇庆师范专科学

校。1978年,根据中共广东省委的决定,广东教育学院在广州市

海珠区客村原址复建。1982年开始举办成人本科教育,1990年开

始举办普通本科教育。2010年3月,教育部批准广东教育学院改

制为普通本科院校,并更名为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二)学校教育事业成就

在发展历程的各个阶段,学校承担了基础教育教师培训、成人

学历教育、中小学教师自学考试、举办学历文凭班、普通本专科班、

教育科研等任务,为广东基础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除承担

中小学校长培训、教师继续教育任务外,学校在1990年~2004年

间连续15年招收普通高考四年制本科生。改制为全日制普通高校

以前,学校共培养普通本专科生1.45万人、成人本专科生5.17万

人。培训中小学校长2.5万多人次,中小学骨干教师34.5万人次。

(三)学校校园分布

学校拥有海珠、花都和白云三个校区,海珠花区和花都校区为

在用校区,两个校区占地面积377081平方米,建设面积273759平

方米。海珠校区位于广州市海珠区新港中路351号珠江南岸客村立

交桥旁,交通方便,基本设施齐全,综合办学条件优良;花都校区

位于广州市花都区新华街迎宾大道西30号天马河畔,校区已经完

成一、二期工程建设,正在进行三期工程建设,新校区布局合理,

设备先进,环境优美。

(四)学校教学、培训机构设置

学校设有教育系、政法系、中文系、外语系、数学系、物理系、

化学系、生物系、计算机科学系、体育系、美术系、音乐系、思想

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等13个全日制教学单位,11个本科专业和27

个专科专业,覆盖了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法学、管理学六

个学科门类。另设有成人教育学院、远程教育中心和自学考试中心

等3个非全日制教学机构,以及附属中学1所。挂靠我校的广东省

中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广东省中小学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广东省中小

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项目办公室、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师职务培训协

作组、广东省中小学校本培训项目管理办公室等机构承担全省基础教

育的业务指导、协调和培训职责。

(五)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二五”期间,学校将以迎接学士学位授予权评审和本科教

学工作合格评估为主线,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框架,逐步完善

校园基本建设,适度扩大办学规模,加快实现教学转型和人才培养

模式创新,培育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化科

学研究和服务基础教育的能力,把学校办成在基础教育研究与服务

领域有一定影响力的师范院校。到2015年,本科专业基本涵盖基

础教育主要学习领域或科目,全日制在校生规模达到10000人。

二、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学校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

在制定学校“十二五”规划的过程中,学校进一步明确坚持服

务广东地方经济发展,坚持服务基础教育的发展方向。在这一发展

方向的指导下,确立了建立以“广东二师”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联盟,

形成职前职后贯通、培养培训一体的教师教育体系,把学校办成规

模适当、多科性、特色鲜明的教学型普通本科院校的发展定位。

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为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

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师范生的培养目标确定为面向基础教育,培

养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具备较为全面的教育技能,具有良好师德、

具备进一步发展潜能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

(二)本科专业设置

学校在改制前招收了15届全日制本科生,开办过16个普通本

科专业,分布在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等6个

学科门类。2010年成功改制的当年,学校招收应用心理学、数学

与应用数学、生物科学、汉语言文学、美术学5个本科专业,2011

年新增6个本科专业。截止到2012年8月底,共开设11个本科专

业,覆盖了理学、文学、艺术学、教育学、法学、管理学六个学科

门类。部分本科专业开办多个培养方向,形成以师范专业为主体,

适当向非师范专业拓展的专业格局。学校专业开办情况详见表1。 表1:学校本科专业开办情况

学科门类 开办专业及开办时间

2010年年

应用心理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

理 学

生物科学

文 学

艺术学

教育学

管理学

法 学 汉语言文学 美术学 物理学 应用化学 英语 体育教育 公共事业管理 思想政治教育 开办单位 教育系 数学系 物理系 化学系 生物系 中文系 外语系 美术系 体育系 教育系 政法系

注:表格中年份为改制后专业开办时间。(三)全日制在校学生情况

截止到2012年8月底,学校有全日制在校生7612人,其中本

科生3272人,专科生4340人。2010级、2011级本科生的在校生

数量分别为769、2503。全日制在校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的

43.0%。今后几年内,将逐步减少专科生招生人数,全日制本科人

才培养逐步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

(四)本科生生源质量

2011年,学校共招收本科生2568人,其中在广东省内招生2467

人,在广东省外招生101人,广东省外生源分别来自河南、安徽、甘

肃、山西、贵州、广西、云南和内蒙等省区。学校生源充足,省内

录取能够一次性完成,不需要进行补录,与同类院校相比,生源质

量较好。2011年省内文、理、美术、体育四个科目中,文、理科录

取平均分高于控制线10分左右,体育和美术录取平均分高于控制线

40分以上。省内和省外生源质量基本情况分别见表2和表3。

表2:广东省内录取情况

表3:广东省外录取情况

省份 录取数(人)

文科 理科批次最低控制线(分) 文科 理科 当年录取平均分数(分) 文科 理科

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安徽省河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424 448

贵州省云南省甘肃省三、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情况

1.师资队伍的构成

截止到2012年8月底,全校有专任教师329人,实验教学人

员23人,行政人员中具有主讲教师资格的人员54人,外籍教师6

人,外聘兼职教师140人。学校师资队伍结构较为合理。高级专业

技术职务教师占专任教师总人数的比例为45.9%,具有博士学位的

教师占专任教师总人数的比例为23.4%,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占

专任教师总人数的63.5%。师资队伍的构成见表4。 表4:专任教师的职称结构

类别

构成 教授 职称 副教

109讲师 助教159

48.3 19 5.7 博士77 23.4学位 硕士16550.2学士79 24.0年龄 无学35岁36-4546-5556岁岁 岁 以上位 以下8 2.4 88 26.7121 94 26 7.9 人数 百分比 33.136.8 28.6

2.折合后的生师比

截止到2012年,学校全日制学生和其余各类学生折合学生数

为9536人,校内教师和外聘教师折合教师数为442人,生师比为

20:1。学生数量折算与教师数量折算见表5。

表5:生师比的折算

学生折算

全日

本科

5952 全日 专科 2374 业余 学生 2328 函授 学生 5122 折合 学生 9536 校内 教师 409 教师折算 校外 兼职 140 折合 教师 479

注:业余学生和函授学生分别采用0.3和0.1系数,校外兼职教师采用0.5系数。

3.主讲教师资格及教授承担本科课程情况

学校严格执行主讲教师资格认定制度,明确规定具有讲师及以

上专业技术职务或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通过岗前培训并取

得合格证书才能担任主讲教师。专任教师和校内兼职教师符合主讲

教师资格的比例为100%。2011~2012学年度教授和副教授为本科

生授课的比例为61.6%,教授和副教授授课课程占总课程数的比例

为33.7%。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统计见表6。

表6: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情况

4.教学团队建设与师资培训

2011年学校启动教学团队项目申报工作,普通生物学教学团

队获得广东省高等院校学科建设和教学质量改革工程立项。学校开

展了“十佳教师”、“优秀教学奖”、“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等一

系列评选活动;举办了新任教师课堂技能及教学设计等形式多样的

培训班。开展了学校第一届教学名师奖评选表彰活动;举办了多媒

体教育软件大奖赛活动。这些项目的展开,对推动全校教师投入教

育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转型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教学经费投入

改制为全日制本科院校后,学校不断加大对全日制本科教学的

投入力度。全日制教学运行费用占学校总收入的比例逐步提高。学

校下拨专项经费用于本科生的校外见习和实习。2011年,学校教

学日常运行支出169.21万元。此外,学校每年投入教学改革与建

设专项经费,2011年此项费用为426.5万元。学校办学主要收入及

本科生教学经费支出情况见表7和表8。

表7:学校办学主要收入 (万元) 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 学费收入 社会捐赠收入 其他教育事业收入

表8:学校全日制本科生经费支出(万元) 教学日

常运行 教学 改革 课程 建设 专业 建设 教材 建设 实践教学 总数 其中:校外

97.73 学生活 动经费 71.2 (三)教学用房

随着花都校区一、二期工程的竣工和交付使用,学校的教学用

房条件大大改善。两个校区的教室面积61784平方米,教室座位数

10122个,座位数超过在校学生人数。教学场地能够很好地保障教

学需求。各种教学场所的拥有情况见表9。

表9:学校教学场地情况

类型 面积(平方米) 间数(个) 座位(个)

教学用房教室其中多媒体教室外语教学语音室行政办公用房图书馆运动场体育馆(四)教学仪器设备

根据学校对两个校区的功能定位,学校调整实验室的场地布局

的同时,加大对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力度,使实验室的条件与人才培

养的目标定位要求相适应。截止到2011年底,学校实验设备资产

总值达到5939.51万元。两个校区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近70个。在加大投入的同时,规范教学设备的使用和管理,提高教学设备的利用率。 表10:.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基本情况

数量(件)

总计 单价10万元以上总计 设备值(万元) 当年新增值 单价10万元以上

(五)图书与文献资源

学校图书文献配备充足,能够对教学提供有力保障。花都校区图书馆于2010年11月开馆;2011年共采购入库图书23906册。截至2011年12月,我校拥有纸质图书80.58万册,电子图书20万册,各类电子资源数据库近10个。图书文献资源拥有情况见表11。

表11:图书与其他信息资源的配备

四、教学建设与改革

学校承担了新世纪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和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引领基础教育改革的高师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研究课题,以课题为依托,形成了一批关于高师人才

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成果。学校以研究成果为基础,推动学校全日制本科教学的改革,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和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专业建设

1.科学规划学科专业设置

“十二五”期间,学校开办的专业涵盖教育学、艺术学、理学、文学、工学、法学、管理学和历史学8个学科门类,其中重点建设教育学、艺术学、理学和文学专业,扶持工学、法学和管理学专业的发展。到2015年开设的本科专业数达到25个以上,重点建设的学科门类至少有3个本科专业。教育学和艺术学的综合实力进入全省前列。

2.不断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召开了专题研讨会,研究贯彻《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等文件精神。为落实上述文件要求,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厘定人才培养目标,细化人才培养规格,改革课程结构和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确立了人文素养、职业素养、专业素养培养三个层次的目标,课程开设体现各个层次目标的要求,并为实现上述目标提供保障。

3.增加专业建设的经费投入

2011年,学校应用心理学、数学与应用数学2个专业获得广东省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特色专业项目立项,每个项目资助经

费30万元。学校财务预算优先保障专业建设的经费需求。学校立项建设应用心理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生物科学、汉语言文学、美术学5个特色专业。逐年加大对教学日常经费的投入,每年投入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的经费不少于100万元。

(二)课程建设

1.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

从让学生具备基础教育教学所要求的综合素养和具备未来专业发展基础出发,重构课程体系,改革课程结构,调整模块比例,各专业课程由通识课程、专业课程、职业课程三个模块构成,三个模块课程学分比例为1:2:1,既突出专业性,又凸显多样性,使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有了最基本的保障。对各类选修课程,增大备选课程的门数,扩大学生课程选择权,使学生兴趣、特长和个性得以有较充分的发展机会。

2.加大精品课程的建设力度

学校加大精品课程的建设力度。截至2012年8月底,共有3批20门校级精品课程建设立项。其中《学校管理学》获得2012年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并推荐参评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

(三)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1.构建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增加实践性课程种类和比重,加强职业技能训练。同时将课外活动作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平台,

课内课外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各类社团活动的组织力求实现培养学生兴趣爱好与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学校每年组织一次师范生技能综合大赛。

2.改善校内实验教学实施

为加强校内实训,学校组建了教师教育技能实训中心,统一管理全校公共实验室、实训室,承担师范生教育技能训练课程的教学任务。利用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专项资金250万及配套资金建设了微格教学技能实训室、音像演示媒体应用技能实训室、多媒体素材应用与课件制作技能、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普通话与教师口语技能、探究性实验技能、心理咨询与健康辅导、书法与板书设计技能、形体训练、数码钢琴等10个教师教育技能实训室。

3.拓展校外实习基地与增加实习经费

为了满足学生见习、实习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学基地建设。新建立了4个基础教育研究与实践教学基地、5个教育实习基地和2所专业实践基地,学校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数量达到100个以上。通过协助实习学校开展校本课程开发与培训、教育科学研究等方式实现互利共赢。学校每生毕业实习经费300元,每个实习基地年提供800元管理费用。

4.创新教育实习的组织形式

学校制订了《教育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规范实践教学工作。对实习工作进行整体规划,建立了“集中实习、混合编队、有效指导、规范管理”的实习工作机制,统筹安排师范


2011 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浅谈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整合的误区及对策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