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与数学教案设计(精选16篇)(时间与数学课件)

2025-09-11

篇1: 时间与数学教案设计

时间与数学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时间与数学(二)练习课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公转产生春夏秋冬和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

2、知道十二生肖,学会根据一个人的.年龄推算出他的属相。

教学重点:学会根据一个人的年龄推算出他的属相。

教学难点:学会根据一个人的年龄推算出他的属相。

教学过程:

一、实物演示地球公转:

1、演示地球绕太阳公转。

2、学生理解地球绕太阳转一圈大约是一年,并产生四季。

3、填空。

二、地球自转演示:

1、演示

2、学生理解自转。

3、填空

三、推算属相:

1、学生说一说各自属什么?你还知道哪些属相?知道今年是什么年吗?

2、介绍十二属相: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3、小明今年9岁,属鼠

(1)讨论:

怎样推算出叔叔今年21岁,属什么?

小明的妈妈也属鼠,可能多少岁?

(2)交流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3)应用发现的结果,解决:

小明的爷爷属牛,可能多少岁?

四、自己阅读p81 你知道吗

五、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

篇2:鲁迅与时间教案设计

熬夜工作

紧抓时间、善挤时间巨大贡献

除夕坚持工作

编写:把现成的材料加以整理写成文章,把现成的文章加以整理,写成书。

后记:写在书籍、文章后面的短文,用以说明写作目的、经过或补充个别内容。

题记:在作文题目之后,正文之前的一段文字。一般交待写作缘由,亦可以是创设环境,展现文章内涵。有吸引读者阅读,或引起读者思考的作用。

篇3:时间与数学

(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集合思想。

2、通过观察、比较、寻找各种规律,体会到日历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体会到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日历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感受集合思想。

一、课前小研究

p75(1)\\(2)

二、?堂上学习

1、?交流课前小研究,请出一个组汇报,其他组补充。

2、?课堂交流p76(3),请出一个组汇报,其他组补充。

引导观察:纵向、横向、对角……

三、?堂上练习。

p77~p78

其中p76练一练1(楼梯问题)

飞飞上楼梯,可以一次上1级或上2级台阶,有10级台阶,他从地面上到第10级台阶,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上楼方法?

四、全课小结

篇4:《数学与文化》教案设计

《数学与文化》教案设计

[导学新概念]

? 高六册第一单元安排的是科技说明文和科技论文的阅读,《数学与文化》是其中的第一篇。阅读科技说明文和科技论文,需要提要钩玄。“提要”就是提炼出文章论述的要点,“钩玄”就是探索文章更精微的内涵。换言之,提要就是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钩玄就是分析作者的思想观点。因此,学习本单元,要通过对文章内容的提要钩玄,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增强对文章概括分析的能力。

? 《数学与文化》一文,主要阐述了作为人类文化组成部分的数学的特点,读后可让我们感觉到数学对于人类的积极作用。阅读时要把握提示语,提取概括句。更重要的是对每一个特点作仔细的分析,找到数学与文化的关系、数学与人类的关系。

? [资料显示屏]

? 北大数学所所长张恭庆院士将数学的作用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其他学科提供语言、概念、思想、理论和方法。自然科学和经济、管理等社会科学,离开了数学,便无从产生和发展。第二个层次是直接应用于工程技术、生产活动,这类例子是大量的。第三个层次,是作为一种文化,对全社会的成员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个民族数学修养的高低,对这个民族奈拿饔泻艽蟮挠跋臁?nbsp;

――《数学――撬起未来的杠杆》

数学正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人文科学、社会科学领域。世界上很多经济学家,常常是先获得了数学博士学位后才研究经济的。有人曾用概率统计法研究《红楼梦》作者的语言习惯,发现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是很一致的。说明曹雪芹曾创作了后四十回,至少留下了后四十回的部分手稿。原苏联曾有人对《静静的顿河》一书的真正创作者提出过疑问。有人用概率统计法研究该书的用词习惯,发现与肖洛霍夫其他著作的习惯是一致的,因而认为此书确是他写的。

――《数学――撬起未来的杠杆》

回顾过去的一个世纪,数学学科的巨大发展,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牢固地确定了它作为整个科学技术的基础的地位。数学正突破传统的'应用范围向几乎所有的人类知识领域渗透,并越来越直接地为人类物质生产和日常生活作出贡献。同时,对于当今社会每一个有文化的人士而言,不论他从事何种职业,都需要学习数学、了解数学和运用数学。现代社会对数学的这种需要,在未来的世纪中无疑将更加与日俱增。

――《蚁迹寻踪及其他数学探索》(美)

[教学设计ABC]

? 设计A

一、导语?设计

? 1.可以从一般人对数学的认识上导入??。我们总以为数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它与文化不会有什么关系,事实却并非如此。(这样导入??可引起人们对数学文化的重视)

2.可以从北京的国际数学家大会导入??。(这样导入??有利于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 二、过程设计

1.浏览阅读,把握文章的大致内容。?浏览是一种快速的阅读方法,其目的是要把握文章所写的内容。浏览的关键是:(1)细读开头,寻找有关文章所写内容的提示语;(2)关注提示语,提取与文章标题或内容有关的概括语句。《数学与文化》的开头部分由11句话组成,其中最富有信息量的是第10句:“我这里并不想概括什么是数学文化,而只是就它对人类精神生活影响最突出之处提出一些看法。”这句话告诉我们,本文要谈的是数学文化对人类精神生活的影响。然后浏览全文,可以快速提取出论述数学文化特点的几个提示语“首先”“另一个特点”“再一个特点”和“总之”“概括为一句话”“最根本的特征”等提示语。这样全文的大致内容就已经清楚了。

2.精读文章的主要段落,分析文章的基本观点。

精读就是反复仔细地阅读,其目的在于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精读需要做的工作是:(1)筛选观点与材料;(2)分析段内层次,辨明句间关系。例如文章的第二段谈的是数学的第一个特点,即“数学追求一种完全确定、完全可靠的知识”,这是本段的观点;接着用欧几里德平面几何中三角形三内角之和等于180°为例进行证明,说明数学所追求的完全确定和完全可靠是指在一定命题范围内的绝对正确,没有例外。然后,文章就着重论述产生这个特点的原因(与数学的对象和方法有关),这等于又提出一个观点,接下来文章就从“对象”和“方法”(重点谈的是方法)两方面来论述。最后又阐述了这种数学方法对人类认识方法的影响,并揭示出这种方法的实质:是一种求真的态度,是人类文化发展到高度的标志。

再如文章的第四段谈的是数学的第三个特点,即数学“不仅研究宇宙的规律,而且也研究它自己”。这是本段的观点,接下来用三句话对这一观点加以解释,再往后就用大量的数学研究的材料来证明数学的这个观点。材料从希腊人研究有理数的问题开始,到三等分角的问题,到五次以上方程的求解、平行线公理的证明,到不可交换的乘法的研究等等,说明数学一直在进行着对自己的研究。本段的最后指出数学对自己的研究(即数学的“变)是从否定自己开始的。数学的这一特点显然对人类精神有着明显的影响。

按照精读的基本方法,可以把文章其他段落的意思都概括出来。然后把几个段落的

篇5:《分类与》数学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27页例1及练习七1、2、3题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学会分类的方法。

2、学生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提高造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4、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探究新知

1、引入

[教师:这是小明的家(比较凌乱),你看,小明正在找自己的帽子,可怎么也找不到,你知道为什么吗?

教师:我们帮他整理一下房间吧。教师随学生的回答利用课间帮助小明逐一归类、整理成整洁的房间。

教师:小明再找帽子能很快找到吗?怎么找?

教师:为什么这次很快找到了?]

小结:刚才我们所做的就是分类。分类摆放物品能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整洁、方便,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分类与整理。师板题 分类与整理。

2、感知分类

出示例1: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小朋友们买了许多气球,看多漂亮!

[师问:这些漂亮的气球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板书“形状、颜色”)

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可以怎样分类呢?]

揭示课题,生活中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

(板书课题:分类)

3、巩固发展体验分类

(1)按形状来分一分,怎样记录分的结果呢?

[学生分组活动,分一分并想办法记录分类结果。]

讨论汇报

[展示分类的结果。并讨论:你喜欢哪种记录结果的方式,为什么?]

板演分法。

小结:虽然大家记录结果的方式不同,当仔细观察整理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记录的形式多样,为什么整理的结果相同?

[教师结合不同的呈现方式,引动学生分析数据——哪种气球最多?那种气球最少?使学生读懂各种呈现方式,体会不同成像方式的特点。]

①边数边画;②先分,再数一数; ③图和数相结合。

(2)还可以怎么分?

[按颜色分类计算,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结果。

学生分组活动后展示分类结果。]

教师组织交流、评价:你觉得他做的怎么样?说说理由。

(3)在对比中讨论

教师:刚才我们分的都是这些气球,为什么分类的结果不一样呢?

[教师:无论结果怎么样。什么应该是不变的?]

二、小结

[教师:通过给气球分类,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分类,学会了怎样分类。下面我们就用所学会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巩固提升 发散创新

1、课件出示练习七1、2、3题,学生集体完成。

[在汇报第2题时,可让学生回答:“从图上你分别知道了什么?”“同样的一组图片为什么分类的结果不一样?”从而让学生在对比中继续推在同一分类标准下分类结果的一致性与不同分类标准下分类结果的多样性。]

2、开放练习拓宽思路(分正方体)师:同学们拿出你们的另外一袋学具,请给这些物品分类。学生小组活动(4分钟) 汇报交流。

四、课堂小结

今天同学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对你有什么帮助?

板书设计:

分类与整理

形状 颜色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进行统一标准下的分类整理,按不同的形状分一分,学生用不同的计数方法进行了统计,我引导学生对计数的结果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从而体会到了完整的统计过程。孩子们可以用边数边画、先分再数、图数结合的方式呈现统计的结果,最终学生发现了分类的标准虽然不同,但分类的结果相同。

篇6:鲁迅与时间优秀教案设计

鲁迅与时间优秀教案设计

课时教学目标:

1、了解鲁迅抓紧时间、善挤时间的特点。

2、了解列举具体数字能反映鲁迅抓紧时间,善挤时间的特点。

3、能说出“虚度年华”、“勤勉”、“悔恨”等词语的意思。

4、能依照例句,说出指定句子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简介鲁迅,引出课题。

1、出示鲁迅相片,师简介鲁迅。

(1)师述: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1881年生于浙江绍兴,1936年逝世,他一生只活了55年。但是——

(2)出示句子:鲁迅没有虚度年华,他的一生是勤奋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学生读句子。虚度年华的意思是?(白白地度过时光、年岁。)

(3)师述:鲁迅没有虚度年华,短暂的一生中,他写了大量的文章,创作了许多小说,如《狂人日记》、《啊Q正传》、《药》、《孔乙己》等等。他还翻译了许多外国的小说。你知道他一共写作多少字数吗?

(4)有人作过统计得出这样的结论,出示:鲁迅一生只活了55年,可是它却给我们留下了640万字的宝贵文化遗产。齐读句子。

老师手中的书约有22万字,640万字相当于这样的书近30本,从这句句子中的数字,你知道了什么?

(5)他的全部著作,充实了世界文学的宝库,鲁迅也被誉为世界文坛上最有成就的作家。

2、生命短暂的鲁迅却能给我们留下极为宝贵而又丰富的文化遗产,这和他对待时间的态度有关,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板书:鲁迅与时间]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轻声读课文,然后简要地说说鲁迅是怎样对待时间的?[板书:抓紧时间 善挤时间]

2、概括地说说课文中用了哪些例子具体说明鲁迅抓紧时间,善挤时间的?(课文中的第二、第三节分别以“鲁迅熬夜工作”及“鲁迅除夕坚持工作”两个事例把鲁迅是如何对待时间写具体的。)[板书:熬夜工作 除夕坚持工作]

三、细读课文,理解句子的含义。

除了课文中的具体事例外,鲁迅曾说过有关时间的名言,也能说明鲁迅对待时间的态度。

1、出示:①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24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能带来智慧与力量,给懒散的人只留下一片悔恨。②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2、轻声地读读。这两句话就藏在我们的课文中,找找它们分别在哪一小节中?用括号把它们划下来。

别看这两句普通的句子,里面可包含着深刻的`含义呢!该如何理解这两句句子的含义呢?这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本领。

3、学习①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24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能带来智慧与力量,给懒散的人只留下一片悔恨。

(1)首先我们要读通句子。[板书:①读通句子]自己大声地读句子。指名读。

(2)在读通句子的基础上,第二步就是弄懂句子中的几个重点词语的意思。[板书:②理解词义]在这句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可以是:勤勉、懒散、悔恨。在书上的词语下面点上小圆点。它们分别是什么意思?(勤勉:勤奋;懒散:形容人精神不振作,行动散漫;悔恨:懊悔。)

(3)课文中哪些内容写了鲁迅勤奋工作的?联系上下文找一找有关的句子,这就理解句子含义的第三步。[板书:③找出句子]

①我们可以在第三节中找到这样一句句子。出示句子,指名读。

出示:鲁迅除夕工作一览表

年代 所做工作 字数

1925年除夕 编成了《华盖集》,写《题记》 1200

1932年除夕 编成了《南腔北调集》,写《题记》 1000

1934年除夕 翻译《少年别》,写译后附记

1935年除夕 编了《且介亭杂文二集》,写《序言》、《后记》 10000

为了能看得更清楚,老师把这句句子变成了鲁迅除夕工作一览表,谁来口头填一填。

为什么从这句句子中能看出鲁迅勤奋工作呢?

l 为什么作者要例举鲁迅在每年除夕所做的工作呢?除夕就是——除夕你在做些什么?但是鲁迅在——(除夕是一年的最后一天,一般人们为了辞旧迎新总是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吃喝喝玩玩乐乐,不再工作。鲁迅照常抓紧时间,投入文学工作。写鲁迅除夕工作可以看出鲁迅有着勤奋,珍惜时间,不断进取的精神。)

l 在表格中有不少数字。我们同学平时写一篇作文的字数是400字左右,1200字就相当于同学们写3篇作文的数量;10000字相当于写25篇作文的数量。这些数字说明了什么?(鲁迅那640万字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就是这样一夜一夜、一天一天累积下来的呀!)

l 从作者以鲁迅除夕工作为例,从那些不一般的数字中,我们体会到了鲁迅对工作的勤奋,对时间的珍惜。

② 你还能在课文中找出别的反映鲁迅勤奋工作的句子并说说原因吗?

l 一年到头,鲁迅很少休息,即使在过年过节时,鲁迅也和平日一样辛勤地工作。(鲁迅平日就很少休息忙于工作,就连“过年过节”也不休息仍然坚持工作,写出了鲁迅对待工作十分勤奋。)

读到这里每位同学都会对鲁迅过年过节时还在辛勤工作表示由衷的赞叹。指名有感情地读句子。

(4)最后,我们结合重点词语和课文的有关内容想一想,就能体会出鲁迅说的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板书:说清含义](一天的时间虽然短,勤奋的人能做很多事情,为人类做出贡献;而那些懒惰散漫的人,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时间,最后一事无成。)

4、学习②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理解句子的含义有四步,分别是——,我们就按照这样的步骤学习鲁迅说的另一句话。

(1)指名把句子读通顺。

(2)重点词语是:挤,“挤”是什么意思?(抓紧时间)

(3)联系上下文找出有关鲁迅抓紧时间的内容,并说说理由。两个同学可以互相讨论。

①出示:白天,他往往要接待一批又一批客人,总要到夜晚10点到12点客人走了以后,才开始看书、写作,一直工作到第二天凌晨两三点钟。

l 鲁迅白天十分繁忙,要接待一批又一批客人,他常常在晚上工作,他开始工作的时间是——(夜晚10点到12点)一直工作到——(第二天凌晨两三点钟)

l 从刚才读的数字中你看出什么?(通过这些数字,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位夜以继日工作的鲁迅,出现了一位善挤时间的鲁迅。)

l 出示鲁迅熬夜工作图。这幅图画的就是鲁迅深夜伏案工作的情景。指名有感情读句子。[板书:紧抓时间 善挤时间]

②有时睡觉连衣服都不脱,像战士伏在战壕里休息一样,打个盹,醒来以后又继续工作。

l 打个盹的意思是——很短时间的睡眠。

l 鲁迅为了抓紧时间,挤出了自己睡觉的时间来工作,他是怎么做的——学生读句子

(4)教师做从海绵中挤水的试验。

(5)想想句子的含义。(海绵里能挤出水,繁忙中能挤出时间。时间是掌握在人的手里的。只要抓紧时间,就能挤出时间。)

5、鲁迅是个抓紧时间、善挤时间、勤奋工作的人,他曾说过——;他还说过——;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常常不知疲倦地熬夜工作——;为了工作他挤出了自己睡觉的时间——;一年到头,鲁迅很少休息,即使在过年过节时,鲁迅也和平日一样辛勤地工作。

——;鲁迅在短暂的55年生命中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成就,人们对他高度评价——;

5、学习句子。出示:他的巨大贡献是从“时间老人”那儿争取来的。

(1)别看这句句子不长,但里面也包含着深刻的含义。按步骤四人一组自学这句句子的含义。

(2)学生交流

①句子中的重点词语是:巨大贡献、争取。巨大贡献:极大的贡献;争取:主动、积极地力求获得。

②交流句子。

③句子的含义:鲁迅只活了55岁,可是他却给我们留下了640万字的宝贵文化遗产。这跟他善于挤时间分不开的。

四、总结全文,学生质疑。

1、鲁迅对待时间的态度是紧抓时间,善挤时间,他常常孜孜不倦地熬夜工作,不知疲倦地在过年过节勤奋工作,因此“时间老人”给了鲁迅智慧与力量,让鲁迅在他短暂的生命中给人类留下了惊人的640万字的宝贵文化遗产,让他为人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板书:巨大贡献]

2、齐读最后一小节。

3、学生质疑。

五、课文拓展。课后收集几条珍惜时间的格言。

板书:

鲁迅与时间

熬夜工作

紧抓时间、善挤时间 巨大贡献

除夕坚持工作

编写:把现成的材料加以整理写成文章,把现成的文章加以整理,写成书。

后记:写在书籍、文章后面的短文,用以说明写作目的、经过或补充个别内容。

题记:在作文题目之后,正文之前的一段文字。一般交待写作缘由,亦可以是创设环境,展现文章内涵。有吸引读者阅读,或引起读者思考的作用。

篇7:数学教案设计:位置与顺序

数学教案设计:位置与顺序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8页、59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能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与顺序,会用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4、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能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与顺序,会用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

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今天是森林里松树爷爷的生日,小白兔和小鸟一大早就来为松树爷爷庆祝生日。同学们看,他们俩在哪?在干什么?你能根据图上小鸟和小白兔的位置把他们贴到黑板上吗?(生板:小白兔、小鸟图)

2、小鸟和小白兔一个在树上,一个在树下,他们站的位置不一样,这节课,老师就和小朋友一起来认识位置与顺序中的“上下”。板:上下。

二、掌握新知、合作探究。

1、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主题图。

(1)小朋友们仔细观察小鸟和小兔的位置,说说小鸟在哪里?小兔在哪里?

(2)引入松鼠。

①松鼠也是松树爷爷的好朋友,他也赶来为松鼠爷爷庆祝生日,你们看,松鼠在哪里?

②你能根据图上松鼠的位置把他贴到黑板上吗?(生板:松鼠图)

③小组合作交流。

④谁能用“上”“下”说说松鼠的位置?

(3)小结:小松鼠如果和小鸟比,那他在小鸟的下面;如果和小兔比又在小兔的上面。所以三个动物进行比较的时候,小朋友就要表述完整了。

(4)如果小蝴蝶也落在这棵松树上,该怎样描述这些小动物的位置呢?大家小组合作,一起讨论。

(5)指导看书、书写。根据小朋友判断的各个动物的相对位置,把书本主题图的.填空补充完整。

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集体反馈。

2、亲身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

(1)小朋友们,观察过你的同桌吗?你能发现他身体各个部分的位置关系吗?,

(2)同桌交流。

(3)指名说说身体各个部分的位置关系。

3、感受上下的相对性。

(1)按小组长的要求摆放学习用品。

(2)分组活动。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说说书架上物品摆放的位置。

(1)课件出示书架和物品,请同学们用“上”、“下”相互说说它们的位置关系。

(2)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

(3)集体反馈。

(4)谁说得好,为什么?

2、老师想考考大家,请看图(说一说59页3题)。

你看到了什么?你能用上下说一说他们的位置关系吗?

3、分房子。

(1)动物园里建了一栋新房子,准备分给小狗、小兔、小猫和大象,请你给它们分一分,并用“上”、“下”说一说它们的位置关系。

(2)同桌相互交流。

(3)集体反馈。

4、第59页的5题:小红住在小英楼上,小英住在小兰楼上,谁在最上面?谁在最下面?

(1)分组讨论,交流。

(2)集体反馈。

(3)指名板书图。

四、故事。

(1)观看《狐狸和乌鸦》动画。

(2)用上下编一个故事。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观察”“说一说”“想一想”等活动,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小动物及其物体上下的位置关系,也已经体验到:一个物体的上下位置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并且还可以变化。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这样上下关系的例子,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让我们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我们身边的数学吧!

篇8:《标准差与方差》数学教案设计

《标准差与方差》数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的方法.

2、会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

教学建议

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内容的重点是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难点是准确操作计算器.

2、计算器上的标准差用表示,和教科书中用S表示不一样,但意义是一样的.而计算器上的S和我们教科书上的标准差S意义不一样.在计算器上S和是并排在一起的,按同一键,都是统计计算用的.因S在前,在后,这样要想显示出标准差,就需要发挥该键的统计功能中第二功能,于是就得先按键,再按键.

教学设计示例1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会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计算器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四)养育渗透点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渗透了用高科技产品求方差值的简单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具有数学美的底蕴.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用计算器进行统计计算的步骤.

2.教学难点:正确输入数据.

3.教学疑点:学生容易把计算器上的键S主认为是书上的标准差S,教科书中的.符号S与CZ1206计算器上的符号S的意义不同,而与计算器上的符号 相同.

4.解决办法:首先使计算器进入统计计算状态,再将一些数据输入,按键得出所要求的统计量.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已学过用科学计算器进行过哪些运算?(求数的方根、求角的

三角函数值等),那么用计算器和用查表进行这些运算在运算速度、准确性等方面有什么不

同,(计算器运算速度快、准确性高,查表慢,且准确性低).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用计算器进行统计运算.它会使我们更能充分体会到用计算器进行运算的优越性.

这样开门见山的引入课题,能迅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

进行统计运算,是科学计算器的重要功能之一.一般的科学计算器,都含有统计计算功

能,教科书以用CZ1206计算器进行统计计算为例说明计算方法.用CZ1206计算器进行统计计算,一般分成三步:建立统计运算状态,输入数据,按键得出所要求的统计量.这些统计量除了平均数 、标准差 外,还有数据个数n,各数据的和 ,各数据的平方和 .衡量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另一个量S.计算器上的键S,并不表示教科书上的标准差S.

(三)教学过程

教师首先讲清解题的三个步骤,第一步建立统计运算状态.方法:在打开计算器后,先按键2ndF、STAT,便使计算器进入计计算状态.第二步输入数据,其过程一定要用表格显示输入时,每次按数据后再按键DATA.表示已将这个数据输入计算器.这时显示的数,是已输入的数据的累计个数,表中所有数据输入后显示的数为8,表明所有数据的个数(样本容量)为8,如果有重复出现的数据,如有7个数据是3,那么输入时可按3×7(前面是输入的数据,后面是输人数据的个数).第三步按一下有关的键,即可直接得出计算结果.

在教师讲情操作要领的基础上,(把学生分成两组)让学生自己操作,用计算器求14.3节例1中两组数据的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

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每输入一个数据,就检查一下计算器上的显示是否与教科书的表格一致,如发现刚输入的数据有误,可按键DEL将它清除,然后继续往下输入.

教师还要指出教科书上的符号S与CZ1206型计算器上的符号S的意义不同,而与该计算器上的符号 相同,在CZ1206型计算器键盘上,用 表示一组数据的标准差.由于这个计算器上未单设方差计算键,我们可以选按键 ,然后将它平方,即按键× = ,就得到方差值 .

(四)总结、扩展

知识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用科学计算器进行统计运算.在运算中,要注意操作方

法与步骤,由于数据输入的过程较长,操作时务必仔细,避免出错,在用计算器进行统计计算的前提下,可通过比较两组数据的标准差来比较它们的波动大小,而不必再转到相应方差的比较.

方法小结:用CZ1206型计算器进行统计运算.一般分成三步:建立统计运算状态,输入数据,按键得出所要求的统计量.

布置作业

教材P179中A组

板书设计

随堂练习

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组数据的平均数和方差、标准差

1.60,40,30,45,70,58

2.9,8,7,6,9,7,8

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 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

篇9:数学教案设计:长短与高矮

数学教案设计:长短与高矮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通过学生操作学会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知道长和短是比出来的。通过小组活动探讨对比高矮的不同办法。

2.培养学生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在小组活动中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体会到用数学的乐趣。

教具、学具准备

1.15袋不同的物品。

2.两枝不同颜色不同长度的铅笔。

3.教学所用的实物图。

教学设计

一、教学长短

1.引导学生观察。

师谈话:今天,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精美的纸袋,你们想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东西吗?

请组长将纸袋中的东西倒出来。大家看一看,都有什么?

2.交流、汇报。

a.请各组说一说:你们的纸袋里有什么?

学生可能说出:两枝铅笔,一枝绿色、一枝花色;两把尺子,一把是蓝色,一把红色,三根彩带,一根是粉色,一根是紫色,一根是白色。

b.要求学生把同样的东西放在一起。

引导提问:还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物体有长有短。

(板书:长短)

3.探究比较长短的方法。

a.请学生说一说:怎样知道哪个物体长些,哪个物体短些?

b.小组合作探究比长短的方法。

c.小组汇报。学生可能说出:

①看出来的。

②把它们平放在桌子上,一头对齐,或竖着放在桌面上,比出物体的`长短。

③两头都不对齐,如图:也能比出物体的长短。

d.揭示比较的一般方法。

教师强调:我们不管把铅笔竖着放在桌子上或手上、把尺子平放在桌子上,或者把彩带拉直平放在桌子上比长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把要比的几个物体的一端对齐。也就是说,比较长短时,一般把要比的几个物体的一端对齐。

e.出示铅笔图,引导学生说出谁比谁长、谁比谁短。

4.反馈练习。

a.比长短游戏

①让学生可自由结合,自己选择的长短的“对象”告诉学生:你们想比什么就比什么,愿意比什么就比什么。

②交流汇报。让学生说一说比较哪些物体的长短和比的结果。

b.出示教科书第12页第6题。教师谈话:你看蛇和鳄鱼也在为谁长谁短争执起来。请小朋友来做裁判,好吗?

学生观察并交流。

根据学生的正确判断,及时表扬:你们真聪明,没有被卷曲的迷惑。

二、教学高矮

1.设置情境,引入课题。

在黑板上方贴一朵红花,下方贴一朵红花。

问:谁愿意将黑板上的红花摘下来?

请一名学生上台摘红花。

学生拿到了下方贴的一朵红花。怎么着,也拿不到黑板上方贴的红花。

这时,教师轻松地将红花拿下来。

问:程老师为什么能拿到这朵红花?

生:因为老师个子比这个小朋友高。

师:这位小朋友为什么没能拿到这朵红花呢?

生:因为小朋友个子矮。

指出:下面我们共同研究比高矮。

2.探究比高矮的方法。

a.引入研究内容。

师:谁愿意和这位小朋友比一比高矮。

(请一位和他高矮差不多的学生上台,并让两人分开站在讲台的左右两边。)

师:大家能看出谁高谁矮吗?

生:不容易看出来。

b.请各组同学讨论比高矮的方法。

c.小组汇报、交流。

得出结论:

①脚跟并拢,站直,背靠背,就能比出来了。

②还可以靠墙作记号,比一比谁高。

3.反馈练习。

a.排队游戏。

师:请第三小组同学从1报数……请这七位小朋友上台按高低排成一排。(师观察,学生在站位置时,都与其他人进行了比较。有个别的同学两个人高矮不相上下,学生也注意从鞋底的厚薄、鞋跟的高低来区别。)

篇10:《实际问题与方程》数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步骤,掌握bx -a等这一类型的简易方程的解法,提高解简易方程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借助直观图自主探究,分析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并正确地列出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以及分析、观察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正确设未知数,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会列方程,并会解方程。

教学难点:

根据题意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教学工具

课件、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1 谈话引入

1、解下列方程:

x +0.06=4.21 x+0.08=1.53 2x -4=20

2x +2.8×2=10.4 x +2.4x=5.1 0.25x +0.2x=4.5

2、分析数量关系并写出来:

(1)我们班男生比女生多8人。

(2)小明跳远超过原记录0.08米。

(3)小明身高比去年高了200px。

(4)足球上白色皮比黑色皮的2倍少4块。

(5)地球上海洋面积为陆地面积的2.4倍。

学习方程的目的是为了利用方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如何用方程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实际问题与方程

2 探究新知

一、学习例1:

1、教师多媒体出示教材第73页例1的情境图。

小明破纪录了,成绩为4.21米,超过原纪录0.06米,学校原纪录是多少米?

2、教师讲解如何列方程解答。

①题目中的等量关系是什么?

(学校原记录+0.06米=4.21,写出所有的等量关系)

②如何列方程?

(x+0.06=4.21)

③解方程。 (x=4.15)

④检验,写出答语。

(如何检验?把结果代入原方程,看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

3、学生小组讨论列方程的步骤、关键,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总结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

①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用x表示。

②分析、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③解方程。

④检验,写出答语。

4、完成教材第73页“做一做”的第(1)小题,第(2)小题。。

同桌左边同学完成1题,右边同学完成2题。

小小提醒:①单位要统一;②解方程要检验。

(1. 200px=0.08m 设小明去年身高x m. x+0.08=1.53 x=1.45 )

(2. 半小时=30分 设平均每分钟浪费x kg水 30x=1.8 x=0.06 )

5、全班讲评,订正。

二、学习例2、例3、例4

1、教师多媒体出示教材第74页例2的情境图。

仿照例1,按照刚才的解题步骤完成:(1名同学黑板上板演,其他同学做一做)

等量关系:黑色皮的块数×2-4=白色皮的块数

设共有x块黑色皮。

2x-4=20 x=12

2、评定

解方程时,先把

看做一个整体

3、试一试,独立完成72页第5题。

等量关系:每筒网球的个数×筒数+3=网球总数

方程:5x+3=1428 想一想:这里为什么要加3?

x=285

4、教师多媒体出示教材第77页例3的情境图。

仿照例1和例2,自学例3

小小提醒:根据不同的等量关系,可以列出不同的方程:

苹果的总价+梨的总价=总价钱

两种水果的单价之和×2=总价钱

①设苹果每千克x元。 2x+2.8×2=10.4

②设苹果每千克x元。 (2.8+x)×2=10.4

5、评定

两种等量关系,列两种不同的方程,都可以。

解决同一个问题,我们列出了不同的方程。如果让你选择一个方程,你会选择哪个?说说你的想法。

解这个方程时,应把

看做一个整体?

6、教师多媒体出示教材第78页例4的情境图。

提醒:题目中2个未知数,怎样设呢?

列出不同方程:x+2.4x=5.1 x÷2.4+x=5.1

比较两种设法优劣

解答本题 x=1.5

7、独立完成77页和78页做一做,列出方程,选择其中的1个做一做。

77页做一做,可以有两种列方程法:

2x+2×4=11 (x+4)×2=11

78页做一做,可以有两种列方程法:

设桃树x棵,或者杏树x课

8、全班评定

解方程时,应把 看做一个整体?

选择简便的方法

三、学习例5:

1、教师多媒体出示教材第79页例5的情境图。

同学们小组内讨论:

①题目中的数量有哪些?含义分别是什么?

理解意思(两地 同时 相向 相遇)

②画出线段图

(为什么画线段图呢? 可以清楚地分析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③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这里要用到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数量关系来列方程

路程=速度×时间

本题等量关系是:小林骑的路程+小云骑的路程=总路程

0.25x+0.2x=4.5 x=10

④解方程,检验,写出答语。

2、各小组展示,评定

3、做一做,组内完成82页第13题。

设乙队每天开凿x米。 (12.6+x)×25=675 x=14.4

4、全班评定。

3 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第76页练习十六,第8题、第10题。

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完成后小组内讨论,最后老师公布答案 。

2、第82页练习十七,第14题。

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完成后小组内讨论,最后由老师讲解、确定答案。

课后小结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是什么?用方程解决问题应注意哪些问题?小组汇报,教师总结板书:

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

①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用x表示。

②分析、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③解方程。

④检验,写出答语。

2、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点是:

①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用x表示。

②分析、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③检验可以在练习本上完成,不必写出步骤

3、本节课易错点是:

①没有设未知数为x,或者明确那个未知数为x。

②列方程错误或解方程错误,没有检验,未能检查错误。

板书

实际问题与方程(1)

解:设学校原跳远纪录是x m。 解题的一般步骤是:

x +0.06=4.21 ①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用x表示。

x +0.06-0.06=4.21-0.06 ②分析、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x =4.15 ③解方程。 检验:…… ④检验,写出答案。

答:学校原跳远纪录是4.15m。

篇11:《实际问题与方程》数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形如ax±bx=c的方程,掌握设未知数的方法,并会正确地解答。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乘法分配律来解答形如ax±bx=c的方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教会学生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分析、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正确列出方程 。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解方程。 4X+5=54 3×2.1+2X=13.4 0.3X÷2=9 4(X+8)=20

2、果园里有桃树45棵,杏树的棵数是桃树的3倍,两种树一共有多少棵?

(1)分析:本题有两种什么树?它们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2)独立解答。

二、新授。

教学例4。地球的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其中,海洋面积约为陆地面积的2.4倍。地球上的海洋面积和陆地面积分别是多少亿平方千米?

问题: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活动要求:读读例题→思考问题→小组讨论→分享展示

1、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今天的题目有2个未知数。为了解答方便,通常设一倍数为X。

2、列方程并解答。

数量关系:陆地面积+海洋面积=地球表面积

方法一:解:设陆地面积为x亿平方千米,那么海洋面积为2.4x亿平方千米。

x+2.4x=5.1

方法二:解:设陆地的面积为x亿平方千米。那么海洋面积为(5.1-x) 亿平方千米。

x+(5.1-x)=5.1

方法三:解:设海洋面积为x亿平方千米,那么陆地面积为2.4 ÷x亿平方千米。

(x÷2.4)+ x=5.1

海洋面积÷陆地面积=2.4

方法四: 解:设陆地面积为x亿平方千米,那么海洋面积为2.4x亿平方千米。

(5.1-x)÷x=2.4 2.4x=5.1-x

方法五:解:设陆地的面积为x亿平方千米,那么海洋面积为2.4x亿平方千米。

2.4x÷x=2.4

解:设陆地面积为X亿平方千米。那么海洋面积可以表示为2.4X亿平方千米。。 X+2.4X=5.1 (1+2.4)X=5.1

(这是用了什么运算定律?)乘法分配律 让学生自己把方程解完,得X=1.5。

提问:另一个求知数怎样求?根据是什么? 5.1-1.5=3.6

(利用和的关系) 2.4X=1.5×2.4=3.6

(利用倍数的关系) 引导学生进行检验。

提问:除了代入方程检验之外,还可以怎样验算?

验算陆地面积与海洋面积的和是否等于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1.5+3.6=5.1 验算海洋面积与陆地面积的倍数关系是否等于2.4。 3.6÷5.1=2.4

答:......

3、练习:将题目中的“地球的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改为“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多2.1亿平方千米” 学生独立列方程解答。

数量关系:陆地面积+海洋面积=地球表面积

解:设陆地面积为X亿平方千米。那么海洋面积可以表示为2.4X亿平方千米。。

2.4X -X=2.1

(2.4-1)X=2.1

4、比较两道题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

5、小结:今天学习的应用题,是已知两种数量的倍数关系,以及它们的和或差,求这两种数量各是多少?列方程时,通常根据倍数关系,设一倍数为X,另一个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再根据这两种数量的和或差,找出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就可列出方程,并解答方程,求出得数。

三、学生独立完成例5 妈妈今年的年龄是我的3倍,妈妈说,我比你大24岁。

问题:能读懂他的想法吗?从题目中他找到了怎样的等量关系?

独立完成, 然后订正,课件出示。

四、完成课本78-79页的做一做

五、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六、作业:

P80练习十七中的第5--10题。

板书设计:

稍复杂的方程(三) 数量关系:陆地面积+海洋面积=地球表面积

解:设陆地面积为X亿平方千米,那么海洋面积可以表示为2.4X亿平方千米。。 X+2.4X=5.1 (1+2.4)X=5.1 3.4X=5.1 3.4X÷3.4=5.1÷3.4 X=1.5

篇12:《通分与最小公倍数》数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应用,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

2、探索找公倍数的方法,会运用列举法等方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尝试用扩倍法、约分法求最小公倍数。

3、在探索找公倍数的方法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

探索找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写出20以内2的倍数。

2、写出20的所有因数。

3、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什么?最大的因数是什么?

4、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什么?最大……?

师:我们已学过了因数、倍数,最大公因数等知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找最小公倍数”.

板书课题:找最小公倍数。

二、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一)去少年宫。△

1、创设“去少年宫”的情境。

2、请说一说“每隔2天去一次,每隔4天去一次”怎么理解。

3、引导学生探索“哪几天他们同时去少年宫”的解决策略。

(1)在日历表中用不同的符号圈出两人去少年宫的日子。

(2)将这些数写下来,看看这些数有什么特点:淘气去少年宫的日子都是3的倍数,小小去少年宫的日子都是5的倍数。

(3)观察两个人同时去少年宫的日子有什么特点。得出这些数都是3和5的公倍数,从而提出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二)填一填。

1、找4和6的倍数。

(1)学生独立寻找,教师巡视课堂。

(2)反馈结果。

2、找4和6的公倍数。

(1)在这些数中,既标由于“△”又标有“○”的数,有哪几个?它们是什么数?

(2)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你能给它一个名称吗?

3、4和6的最小公倍数

(1)在这些公倍数中最小的是什么?可以给它一个名称吗?

(2)有最大公倍数吗?为什么?

4、小结:两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两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最小公倍数。公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三、练一练。

1、第1、2题,请学生独立填写,再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这两题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基本方法。

2、第3题,求下列各组数的最小公倍数。请学生现独立练习,然后交流说说你有什么发现,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发现。

3、第4题,让学生独立解决,对部分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先理解“4分钟发一次车、6分钟发一次车”怎么理解,然后引导他们探索解决策略,并逐步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找出4和6的公倍数12,24等。

四、你知道吗?

还可以用扩倍法、约分法求最小公倍数

五、总结。

什么叫做最小公倍数?怎样找最小的公倍数?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篇13:《位置与方向》数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

2、培养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的习惯。

3、培养学生从各种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知道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翻开课本20页第二题图,看一看、说一说

(1)以市政府为观测点,市政府在_____方向上,距离是____米。

(2)电信大楼在___偏___的方向上,距离是____米。

(3)工人文化宫在____偏____的方向上,距离是____米。

(4)科技大厦在____偏____的方向上,距离是____米。

(5)银行在____偏____的方向上,距离是____米。

引入:现在同学们都已经学会了看平面图,想不想动手画一张学校的平面示意图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画方位图(师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学习在图中标出建筑物的位置。

(1)确定校园的四个方向。(东、南、西、北)

(2)想一想、说一说校园内各建筑物的位置。

(3)以教学楼为观测点,按要求小组合作绘制方位图。

A校门在教学楼正东方向50米;

B图书室在教学楼北偏西30度的方向50米;

C后操场主席台在教学楼西偏南40度的方向60米。

(4)小组合作绘方位图;

(5)交流各组绘制方法;

(6)比较各种方法,说一说哪种绘制方法更简便、更清楚;

(7)介绍画法,指名演示平面图形的一般画法:先确定某建筑物的方向,再确定角度,最后确定距离。

(8)展示和交流绘制结果:全班评价,查找差距,进行改正。

三、巩固新知

1、完成课本19页例2,小组合作完成;汇报交流。

2、独立完成课本21页第四题;小组内交流;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你认为在绘制方位图时应注意什么?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篇14:《通分与最小公倍数》数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理解、掌握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探索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育人目标):在师生共同探讨的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小组长汇报“前置小研究”完成情况 怎样求3和2的最小公倍数?

第一步:3的倍数有:( )

2的倍数有:( )

第二步:3和2的公倍数有:( )

第三步:3和2的最小公倍数是:( )

(二)、小组交流、探讨“前置小研究”

1、要求小组内互相解决出现的错误,并能说说自己的方法;

2、要求学生说说:

(1)什么是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2)两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是怎样的?

(三)引课:今天我们就来探究最小公倍数(板书课题)

出示书例1题 一种墙砖长 3 dm,宽 2 dm。如果用这种墙砖铺一个正方形 (用的墙砖都是整块),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多少分米? 最小是多少分米?

1.请仔细看看小明家装修的要求,你获得了哪些有价值的信息?

①要用这种长是3dm,宽是2dm的墙砖铺一个正方形。

②使用的墙砖必须都是整块的,不能切割开用半块的。

③问题是铺好的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多少分米,最小是多少分米?

2. 我们先来研究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多少分米。你有办法解决这个

问题吗?

3. 学具:长是3dm,宽是2dm的长方形纸片

动手来实践。

(1).要求:

①用长方形纸片代替墙砖拼一个正方形。

②和你的同桌进行交流,说说你摆出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

(2). 探究结果交流。

①我第一行摆了2个长方形,摆了这样的3行,拼成了一个边长是

6dm的正方形。

②我第一行摆了4个长方形,摆了这样的6行,拼成了一个边长是

12dm的正方形。

你还能拼成不一样的大正方形吗?

学生进行讨论:

(3). 如果我们有足够多的小长方形的话,还可以拼出边长是其他数的正方形吗?

(4). 用这样的小长方形可以拼出边长是18dm,24dm,30dm……的

正方形吗?小组内讨论一下。

(5). 我们长2dm、宽3dm的长方形可以拼出多少个边长不一样的大正方形呢?说说理由。

(6). 用这样的长方形可以拼成边长是8dm的正方形吗?说说理由。

①不能。因为8是2的倍数,不是3的倍数,拼不成边长是8的正方形。

②实际动手操作。

(7). 在拼成的所有正方形里边长最小是几分米?你怎么知道的?

(8).总结提升:通过解决这个问题你有哪些收获?

①求3和2的最小公倍数,还可以用用集合圈的方法表示

②全班交流并板书。

3的倍数

2的倍数

可以铺出边长是 6 dm,12 dm,18 dm,··· 的正方形,

最小的正方形边长是 6 dm。

6,12,18,··· 是 3 和 2 公有的倍数,叫做它们的公倍数。

其中, 6 是最小的公倍数,叫做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4、考考你:用新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完成P89做一做

5、教学例2:怎样求 6 和 8 的最小公倍数?

(1)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2)学生交流方法有(交流时课件演示)

①列举法:先找倍数,再找公倍数,最后找出最小公倍数。

例如:6 的倍数:6,12,18,24,30,36,42,48,,,

8 的倍数:8,16,24,32,40,48,,,

6 和 8 公倍数:24,48,,,

6 和 8 的最小公倍数:24

②用图表示也很清楚。

③6 的倍数中有哪些是 8 的倍数呢?

你还有其他方法吗?和同学讨论一下。

教师介绍:

①大数翻倍法:8,16,24,,,

6 和 8 的最小公倍数:24

②分解质因数法: 8=2×2×2

6=2×3

8 和 6 的最小公倍数 = 2×2×2×3 = 24

8 和 6 的最小公倍数包括 8 和 6 的公有质因数和各自独有的质因数的乘积。

6、通过观察,想一想:

①两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是怎样的?

②两个数的公倍数和它们的最小公倍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5、考考你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吗?

完成书P90做一做:求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看看有什么发现?

3 和 6 2 和 8 5和 6 4 和 9

7、交流你的发现:若两数互质,两数直接相乘求最小公倍数;若两数含有倍数的关系,较大数是两数的最小公倍数。

8、我能很快说出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8和9( ) 24和8 ( ) 30和5( ) 4和12( ) 36和4( ) 48和6 ( ) 17和13( ) 14和15( ) 23和24( )

(四)加强应用,巩固练习

1.有一堆糖,4颗4颗地数,6颗6颗地数,都能刚好数完。这堆糖至少

有多少颗?

2. 如果这些学生的总人数在40人以内,可能是多少人?

3.李阿姨给 月季和君子兰同时浇水,至少多少天以后要再给这两种花同时浇水?

知识应用:练习

布置作业:

作业:第72页练习十七, 第10题、第11题。

(五)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最小公倍数

公倍数:两个数公有的倍数

最小公倍数:两个数公有的倍数中最小的那个数

找“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1、一般情况:

先写出一个数的倍数,再写出另一个数的倍数,从两个数的公倍数中找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特殊情况:

①当两数成倍数关系时,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就是较大的数;

②当两个数是互质数时,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就是这两个数的积。

篇15:《平移与旋转》数学教案设计

《平移与旋转》数学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三上P18参观饮料加工厂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情景,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2、初步了解平移和旋转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判断平移和旋转运动。

教学准备:

图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拉动经验,初步感知

1、同学们,首先请大家欣赏一组图片(课件展示),认识的就大声地说出来。

第一幅图:摩天轮; 第二幅图:旋转门; 第三幅:观光电梯

第四幅图:扶梯; 第五幅图:健身器; 第六幅:跳楼机

师:你能比划一下:这六种物体各是怎样运动的?(你先自己在下面试试)

第一幅图:摩天轮

第二幅图:旋转门

第三幅图:观光电梯

第四幅图:扶梯

第五幅图:健身器

第六幅图:跳楼机

2、老师发现刚才同学们模仿得很像,比划得很到位,那么你能根据这些物体的运动方式,给他们分分类吗?试试看。

谁来谈谈你的想法?

生1:我分了两类。摩天轮、旋转门、健身器都是转动的,我把它们分为一类;观光电梯、扶梯、跳楼机都是上下运动的,分为一类。

生2:我分了三类。摩天轮、旋转门、健身器是一类;观光电梯和跳楼机是上下运动的,一类;手扶电梯是斜着的,它自己分为一类。

3、总结提升

师:看来同学们都同意把摩天轮、旋转门和健身器分为一类,像这样的运动现象(师在黑板上画图示 )你们认为用什么名字来形容最形象?

生:旋转。

师:嗯,这个名字确实挺形象。(板书旋转在 上方。)和数学上规定的'一样:物体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转动,这样的运动现象叫做旋转。

师:对于扶梯、观光电梯、跳楼机三种物体的运动有分歧,用手势模拟一下它们怎样动的,并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 )你觉得它们有没有相同之处呢?

观察和思考后,生:有。它们都不是在转动,虽然扶梯在向斜上方移动,跳楼机是上下在动,但它们都是直直地在移动。

师:说得多好!大家再来看看这三个物体是不是都在直直地、平平地移动。所以,可以把它们分为一类。

篇16:《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打电话”的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需要用除数是小数除法去解决的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

2、利用已有知识,经历探索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案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3、正确掌握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案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有关部门的实际问题。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师:我想知道咱班学生,谁家没有电话?

师:你家电话每月要花费多少钱你知道吗?

师:你家电话花钱多是什么情况呢?和打电话的时间有什么关系呢?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节数学课《谁打电话的时间长》!

(老师板书课题)

在学习新课前,我想大家做几道题:(利用商不变的规律计算)

240÷30 440÷20 4800÷400(口算)

150÷25 800÷25 20xx÷125(学生板演)

(老师总结)

二、自主探究,创建数学模型

师:大家来看看这样的一幅图!你说说图中给你了那些数学信息吗?

出示文主题图,让学生说一说图的意思

师:和你的同桌讨论如何解决“谁打电话的时间长”的问题。先估算一下。

学生汇报,先汇报估算的情况,再列式精算!

师:今天这2个算式和以前我们学的算式有什么不同?

(在探索之前,先引导学生比较这两个算式和前面学习的小数除法有什么不同,使学生体会到如果除数变成整数就好了,引导学生把新的知识转化为已有的知识。)

师:现在大家小组内学生探索:

如何计算2.38÷0.34和238÷34的得数是否相等?

(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想法,但都是要把被除数和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使除数变成整数,再按照小数除以整书的方法进行计算。)

三、巩固与应用

1试一试:其中37.1÷0.53和8.4÷0.56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0倍后,被除数末尾需要补0,2.7÷7.5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倍后,被除数比除数小,商的整数部分需要补0,在练习后反馈时要引起学生的注意。

2练一练:请把下列相等的两式连结起来

练习:

一.把下面各题变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4.68÷1.2=□÷12

2.38÷0.34=□÷□

5.2÷0.325=□÷325

161÷0.46=□÷□


时间与数学教案设计(精选16篇)(时间与数学课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倍的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锦集14篇)(《倍的认识》教研记录)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