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
材料准备:
每个小组的学生准备两个可密封的透明玻璃瓶(如带胶塞的医用盐水瓶,要洗净),一只两用打气筒,一架天平;气球两只;一根线;一根小木棒;每个学生一张科学文件夹。
教学步骤 教学媒体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教学思路
1.引入。 1、上节课我请同学们找一找哪个地方还有空气,现在请同学们说说都在哪里找到了? 2、上节课的实验告诉我们,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的地方水就进不去了。那空气占据的地方还能不能再进去一些空气呢? 学生思考。 复习旧知,承上启下。
2.瓶里的空气。 透明玻璃瓶(如带胶塞的医用盐水瓶)、两用打气筒、橡胶管、水 1、往盛满空气的瓶里再打人一些空气。 现在的玻璃瓶里盛满了空气,我们把它密封起来,用打气筒再打入一些空气,大家猜想一下,结果会怎么样呢? 现在大家来看瓶里的空气有什么变化? 一满瓶空气,打入一些空气后还是一满瓶空气,瓶里空气增多了,它的体积变化了吗? 2、从充满空气的瓶里抽出一些空气。 打入一些空气后还是一瓶,抽出一些空气后结果会怎样?猜猜看。 结果怎么样?一满瓶空气,抽出一些空气后还是一满瓶空气,瓶里的空气减少了,它的体积变化了吗? 3、两个实验告诉我们什么? 4、如果往盛满水的瓶子里再打入一些水,结果会怎样?抽出一些水结果会怎样?说一说观察到的现象。 5、空气、水同样都是一满瓶,分别打入一些空气、水,结果有什么不同? 空气、水同样都是一满瓶,分别抽出一些空气、水,结果有什么不同? 通过比较发现空气和水的形状和体积有什么不同? 学生实验。 说说自己的发现。 学生实验。 说说自己的发现。 学生尝试解释,不追求完全解决。 引导学生结合过去的经验进行推测。 让学生实际进行操作,提醒学生注意观察。 先猜想,再实验证明说明空气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随时充满它所在的空间,它的形状和体积取决于盛装它的容器的形状和体积。 这个推测和实验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习用比较的方法来认识物体的一些性质:通过比较瓶中的空气和水,进一步认识空气(一定量的)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随时充满它所在的空间,而水(一定量的)虽然没有一定的形状,但却有一定的体积,它不能随时充满它所在的空间。
3.称称空气 透明玻璃瓶、天平、气球、线、小木棒 1、称空气。 用空气做跷跷板的游戏。 把两个盛满空气的玻璃瓶放到天平的两边,把天平调节平衡。这说明天平的两边怎样?往一边的玻璃瓶里打入一些空气,再称,结果怎样? 打入空气的这边为什么变重了?这说明了什么? 2、 用简单秤测量空气有没有质量。把两个吹了气的气球挂在杠杆的两边,调节平衡。如果一边变轻了,秤会怎么样? 放掉一边气球里的空气再称,结果怎样?轻重怎样变化了? 3、我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猜测并讨论。 学生猜测并实验。 结合经验,寻找结论。 通过比较认识空气有质量。 质量是一个特殊的概念,学生很难理解,这里主要还是渗透,仍需要使用"重量"、"轻量"的说法。
4.综合认识,整理资料,比较、认识固体、液体和气体。 科学文件夹 1、根据过去的认识填写科学文件夹。 我们对石头、水和空气都不陌生了,现在我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在实验中获得的认识,来填写我们的科学文件夹。 2、科学文件夹里的资料都是我们自己的发现,我们来分析这些资料,大家比较一下,看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3、说说石头、水、空气的不同特点。 4、认识固体、气体和液体。 教师可在引导学生表达认识的基础上,概括说明石头、水、空气的不同特点,然后分别给出固体、液体、气体的概念(是名词,不是下定义)。 学生填表,综合经验,整理资料。 学生通过整理资料,对比分析,获得认识。 主要是综合前面探究的收获,并进行整理,然后进行比较和分析,从而总结出空气的特殊性质,进而初步建立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概念。这部分内容又分为两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