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
【内容提要】:心理健康是健康的一半。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课程对人才培养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在当今全面实施新课程,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年代,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虽已引起教育界同仁的重视,但仍是学校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中学,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处在探索、实践阶段。那么,当前农村中学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究竟如何?存在哪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何在?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教育对策?带着这些问题,自2007年上学期开始我们对本校1136名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的问卷调查。并对调查情况和结果作了一些粗浅的分析,现就今后如何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一些粗浅看法,旨在抛砖引玉。
【关键词】: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对策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学校校长、教师、家长和社会各界要充分认识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要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此项工作。”由此可见,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今新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然而,目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虽已引起教育界同仁的重视,但仍是学校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中学,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处在探索、实践阶段。那么,当前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究竟如何?存在哪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何在?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教育对策???带着这些问题,自2007年上学期开始,我们对全校21个班级,1136名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的问卷调查和心理测试,从中发现和总结出了一些问题症结,并结合我校的工作实践提出一些教育对策,与广大同仁们商榷,旨在抛砖引玉。
二、调查方法
我们采用SCL—90心理测试表和设计问卷进行调查,并在调查之后,召开了四次学生座谈会,两次为男生座谈会,两次为女生座谈会,作为问卷调查的补充。
2007年2月28日,对全校初一年级六个班、初二年级七个班、初三年级八个班进行了问卷调查。下发1136份心理测试表和调查问卷,除去12份未上交,6份未填完整,实际收回有效心理测试表和调查问卷1118份。其中初三年级448份,初二年级362份,初一年级308份。6月7日、8日和11月17日、18日分别召开了不同年级的男生和女生座谈会。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心理问题最严重的是初三学生。
由于SCL—90心理测试表涉及心理的各种症种表现,我们重点统计了中学生中常见的十种症状,见表一。
表一:各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表
症 状 情 绪 不稳定 心 理 压 力 人际关系紧张程 度 自 卑 百分比 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初一 初二 初三 初一 初二 初三 初一 初二 初三 心 理 不平衡 初一 初二 初三 初一 焦 虑 初二 初三 初一 抑 郁 对异性产生好感 强 迫 初二 初三 初一 初二 初三 初一 初二 初三 初一 逆 反 初二 初三 程 度 没有 35.2 44.1 29.6 47.6 42.9 47.9 42.8 42.2 42.3 35.4 32.8 46.8 58.4 48.6 58 57.2 56.9 50.2 43.4 34.2 38.8 44.6 39.8 31.8 48.4 44.9 51.1 54.8 48.1 57.4 很轻 27.2 26.2 28.1 23.8 30.4 23.2 32.4 31.2 25.6 26.8 34.6 25 23.2 27.9 18.6 23.8 20.2 23.2 30 31.5 25.5 30.6 29.8 26.9 27 30 22.8 26 28.4 21.4 中等 24.2 14.6 27.1 21 17.7 18.7 18.6 17.6 22.1 24.6 19.2 17.8 11 13 16 11 13.9 12 18.4 19.3 19.3 17.2 18.6 20.2 17.4 17.9 18.4 14.8 17.1 11.6 偏重 9 9.7 10.6 4.8 6 6.7 4 5.8 8 9.6 8 6.4 5.6 6.4 4 5.6 5.2 8.4 5.4 9.5 9.4 6.1 7.2 8.3 4.8 4.9 4.2 2.4 3.2 8.8 严重 4.2 5.4 4.6 2.8 3 3.5 2.2 3.2 2 3.6 5.4 4 1.8 4.1 3.4 2.4 3.8 6.2 2.8 5.5 7 3.6 4.2 8.2 2.4 2.3 3.5 2 3.2 0.8 偏重加严重 13.2 15.1 15.2 7.6 9 11.2 6.2 9 10 13.8 13.4 10.4 10.5 8.2 7.4 8 9 14.6 8.2 15 16.4 9.7 11.4 16.5 7.2 7.2 7.7 4.4 6.4 9.6 在表一中,如果把“偏重”和“严重”两项指标相加并称之为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话,那么我们可以看出,初一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最好,初二年级学生次之,初三年级学生最差。只有“自卑”和“心理不平衡”两项症状例外。
分析原因是:初一、初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未成年人的发展期,从小对父母
或长辈的依赖感较强,到了中学脱离父母过独立生活后,有些学生一时很难适应中学的学习和生活,故心理不够稳定,心理问题也较多。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和社会阅历的丰富,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和自我调适能力的增强,心理问题会逐渐减少。特别是进入初二年级后,随着各学科知识的深化,学生的学习成绩开始分化,许多同学特别是女同学出现偏科现象,即文科知识(语文、英语、社会、思品)较好,理科(数学、科学、地理)较差,许多男生数学、英语成绩很差,部分同学开始产生厌学现象。到了初三年级,经过近三年的学习,学生对自己能否升入高中开始明朗化,相当一部分学生估计自己无望升入高中开始放弃对学习的努力,故自卑程度最严重,心理也最不平衡。
2、情绪不稳定最突出。
如果将三个年级的每种心理症状的程度加以平均,则得到表二。 表二:学生各种心理症状的程度表
百分比 症状 程 度 没有 36.3 46.1 42.5 38.4 55 54.8 28.8 40.2 48.2 53.2 45.35 很轻 27.2 25.8 29.7 28.8 23.3 22.4 29 28.4 26.6 25.3 26.65 中等 22 19.2 19.4 20.5 13.3 12.3 19 18.6 17.9 14.5 17.67 偏重 9.8 5.8 5.9 8 5.3 6.4 8.1 7.7 4.6 4.8 6.64 严重 4.7 3.1 2.5 4.3 3.1 4.1 5.1 5.1 2.7 2 3.67 偏重加严重 情 绪 不稳定 心理压力 人际关系紧张程度 自 卑 心 理 不平衡 焦 虑 抑 郁 对异性产生好感 强 迫 逆 反 平 均 14.5 8.9 8.4 12.5 8.7 10.5 13.2 12.8 7.3 6.8 10.36 如果再把表二中“偏重”和“严重”两项指标相加,则我们可以看出,学生情绪不稳定最突出,其它从重到轻依次是抑郁、对异性产生好感、自卑、焦虑、心理压力、人际关系紧张与心理不平衡、强迫、逆反。
进一步调查发现,学生情绪不稳定和心理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学生学习成绩差异悬殊,并由此受到任课老师特别是班主任的器重程度不同而引起的。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存有嫉妒心理,并因此而引起心理不平衡和
情绪不稳定、抑郁、自卑、逆反、人际关系紧张等不良症状。
3、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是症状和程度不同而已。
从表二可以看出,如果把“很轻”程度和“中等”程度称为有心理问题,“偏重”程度叫心理障碍,“严重”程度叫心理疾病,那么没有心理问题学生平均占45.35%,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平均占44.32%,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平均占6.64%,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平均占3.67%,有个别学生心理问题非常严重,到了逃学、出走的地步,甚至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事实上,从收回的1118份有效测试表中,可查出没有一位学生有90个选择题中都是选“没有”选项的。由此可见,具体到每一个学生多多少少都有心理问题,只是心理症状和程度不同而已。因此,当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确不容乐观,需要引起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教师、广大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足够重视。
4、年级不同,主要心理压力也不同。
为了弄清不同年级学生的主要心理压力,我们在补充问卷中设计了如下选题:当前对你压力最大的事情是A、怕学习成绩不如他人 B、怕老师太偏心 C、怕作业或考试太多 D、怕得不到老师或同学的好感 E、怕受到家长的咒骂 F、怕今后不能再就读升学。统计结果如下:
表三:学生主要心理压力来源表
百分比 年级 A 54.3 35.9 17.6 B 10.4 17.3 12.1 C 2.4 5.6 5 D 8 10.4 13.1 E 16.8 10 10.6 F 44.8 20.8 4.9 初三 初二 初一 从表三可以看出,对初二、初三学生来说,最大的压力来自学习。并随着年级的升高,来自学习的压力日益加重。学生对来自老师和同学的评价变得不太在乎,而对未来能否再升学却越来越关注。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广大学生家长对子女的学习越来越关心,望子成龙、盼女成凤之心切,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越来越高,都希望子女初三毕业能考入高中,甚至是考入重点高中,将来能考上重点名牌大学,找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另一方面,有些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扩大社会影响,仍在搞加班加点,延长学生学习的时间,增加作业总量和考试摸底次数,大搞“题海战术”。
5、有烦恼找朋友,不找老师。
为了搞清楚学生化解心理矛盾的主要途径,在补充问卷中我们设计了如下选题:
有烦恼你先找谁?A、同性同学 B、异性同学 C、长辈 D、家长 E、老
师 F、其他朋友 G、写日记 H、上网聊天。学生对该题的回答统计如下(表四):
百分比 年级 A 47.2 57.1 50.3 B 16.8 16.4 9.1 C 5.6 12.6 14.1 D 14.4 6.9 9 E 0 3 4.5 F 5.6 0.4 5 G 4 1.3 1 H 6.4 2.5 7 初三 初二 初一 从表四可以看出,学生有烦恼不是找老师,而是找朋友。初一、初二年级尚有一部分学生因烦恼而向老师求助,而到初三年级就没有了。学生心理有问题,首先是找同学特别是同性同学居多。通过学生座谈会作进一步调查发现,学生不愿同老师交流的主要原因有:一是不敢向老师说。怕老师知道会告诉家长而使自己难堪或者担心老师会对自己产生不好的印象。二是难以启齿。不少学生认为把心理秘密向老师说出会感到难为情,而且也不知道如何说。三是课余师生相处的时间少,想说也没时间说。所以找朋友闲谈或上网闲聊自然就成了学生化解心理矛盾的主要途径。
四、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对策
我们认为要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通力协作,形成合力,实行综合治理。
(一)学校教育是根本
学校要端正办学思想,真正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摆在学校教育的重要地位。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和教育体系,坚持学生自我调适为主,教师辅导为辅,重点医治的方针,采用多种方式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普及心理健康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1、要建立一支以班主任、心理辅导老师为骨干,由全体教师参加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队伍建设是关键,没有一支素质优良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要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不可能的。为此,学校可以通过邀请有关心理教育专家来校作专题报告、督促教师参加自学考试、分期培训等多种渠道,着手从观念、知识、能力和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等方面进行培养、壮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使全体教师明确人人都是心理辅导教师,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教育能力,以满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时会表现出自己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人际关系、情绪状态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比如课堂上注意力不能集中、作业经常出错、成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