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把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32.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大贡献?
首先,这一理论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强调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
其次,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更高的效率。
再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能够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33.我国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是什么?
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经济系统日趋复杂化,计划经济体制逐渐显露出政企职责不分、管理手段单一、条块分割、忽视价值规律、平均主义严重等弊端。 3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又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是共性与个性的内在统一。
从个性特征看,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在所有制结构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在分配制度上,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注重社会公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在宏观调控上,坚持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
利益有机结合起来,能够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从共性特征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包含着反映市场经济运行一般规则的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就其都是市场经济而言,两者具有共性:从资源配置方式看,都是以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从微观层面看,企业都是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从宏观层面看,政府的调控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的;从经济运行看,市场经济规律起支配作用,法治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等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现代经济的一般特征和要求,能够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一切有用知识和成功经验。
3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对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关系的探索历程是什么样的?
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我们党经历了认识逐步深化的过程。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改革的目标。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2012年,党的十八大强调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问题,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新的论断和部署。 36.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四化同步”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37.如何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
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38.如何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扩大国内市场规模。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强化需求导向,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合理布局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广泛运用。提高大中型企业核心竞争力,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采取对口支援等多种形式,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
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39.如何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手段机制化建设。加快改革财税体制,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公共财政体系,构建地方税体系,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合理共享机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提高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竞争力,维护金融稳定。
40.如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技术研究,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突破重大技术瓶颈。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应用,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转化机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创新
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