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青海省已进入经济快速发展、产业加快转型的关键时期。融资平台作为地方政府经济建设的重要抓手,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将继续作为经济建设中最为活跃的融资主体,推动青海省城市化建设和工业化进程,促进和确保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虽然现阶段融资平台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融资平台的作用不能简单否定,一定要正确认识融资平台存在的必要性和不可替代性,给予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融资的合法地位,并允许地方政府建立和大力发展主要承担竞争性项目市场化运作的新型融资平台。西部发展尤其是青海发展必须依靠融资平台,面对“十二五”规划编制的全面开展、西部大开发第二个十年的启动、国家加大藏区政策支持的三大发展机遇,青海省实现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就需要规范融资平台运作,避免因政策调整影响到地方政府项目建设及城市化、工业化进程。 四、融资平台的发展趋势
近期,国家正在制定相关政策,规范地方政府及融资平台融资行为,对融资平台进行分类管理和债务清理,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管理规范、运行高效的融资平台债务管理和融资机制。该政策的出台,既能保证地方政府合理的融资需求,又可以有效防范财政金融风险,从长远来看,对政府融资平台可持续健康发展是有利的。
从全国范围来看,未来融资平台发展趋势可以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市场化运作较好的融资平台,主要承担竞争性项目建设
举债并主要依靠自身收益偿还债务。如上海久事公司,作为上海地方国有独资的综合性投资公司,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已形成850多亿元的资产规模,无论是综合经济实力,还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和带动力,都在全国国有投资公司中名列前茅,是下一步融资平台发展的方向。
第二类是运作较困难的融资平台,由于自身资本金少、有效资产少、负债率高,同时承担竞争性项目和公益性项目建设举债,有些竞争性项目自身还款能力较弱,主要依靠财政性资金偿还债务,造成融资平台收益低、偿债压力大。下一步要争取通过充实公司资本金,完善治理结构,规范运作,通过引进民间投资等途径,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改善融资平台公司的股权结构,承担竞争性项目举债等多种方式,转制成为第一类融资平台。
第三类是纯粹转贷的融资平台,主要承担政府“融资窗口”的单一职能,自身完全无营运能力。对于此类融资平台,在完成已有债务安排、落实清偿措施的前提下,只能予以关闭。
目前,发展较好的部分融资平台,在融资平台的目标定位上呈现领域综合化趋势:一是投资领域突破城建范畴,开始承担起产业升级的任务;二是继续增强资金与项目的相互促进作用,提高投资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是充分发挥地方政府控制的资产与资本的效率,有效隔离风险。在融资平台的融资方式上呈现出融资方式多元化趋势:除吸收银行贷款之外,还具备发行企业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等融资手段,部分控股融资平台旗下还拥有上市公司,具备上市融
资等手段。在融资平台的功能发挥上呈现出分工协作化趋势:如沈阳市新组建三大专业融资平台,包括基础产业投融资平台、工业投融资平台和农业投融资平台,各融资平台通过分工协作,共同实现政府战略意图。在融资平台发展方向上呈现出市场化经营的趋势:“战略控股”融资平台正在试图摆脱融资平台成立之初被动承接各路资金、倒手用于城市基础设施的“空壳”地位,在逐步弱化项目建设职能的同时,转以资产和资本经营作为发展方向。 五、规范融资平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建议
从实践来看,对于融资平台的规范和建设,政策上不能搞“一刀切”,要区别不同地区、不同层级以及融资平台的规范运作程度,实行不同政策。如省级(含直辖市、自治区)融资平台、省会城市和财力强的中心城市融资平台,仍要积极支持;财力较弱的地市、县级融资平台,则要区别对待,有保有控。操作上不能“急刹车”,搞“休克疗法”,要保证续建项目正常贷款需求,防止现金流断裂,造成财政、社会、金融系统性风险。既要防止银行风险向财政转移,又要防止财政风险向银行转移。
(一)建立有效和持续的资本注入机制,增强融资平台资本实力和负债能力
落实资本金,是防范和降低融资平台经营、偿债和担保风险的重要手段;增加资本金,是扩大融资平台经营规模和承债空间的有效捷径。融资平台资本注入可采取以下三种方式:一是财政注资。可以通过建立财政制度化的持续注资机制,利用直接投资、资本金注入、投
资补助、贷款贴息及专向补贴等方式,不断扩充融资平台资本实力。二是实物注资。可以通过划转存量国有资产,包括土地、经营类资产、在建工程中的国有资本金等多种方式,做实做强融资平台,增强可持续融资能力,降低负债率,提高承债空间,使融资平台真正成为一个资产规模符合银行授信要求的实体。三是权益注资。一方面可以通过赋予融资平台一些资源的开发权、特许经营权、国有资产经营收益权等方式增强融资平台的盈利能力和现金流量;另一方面可以考虑将矿山等相关资源和企业纳入融资平台,通过资源交易市场化,将探矿权、采矿权等进行公开招标和拍卖,并将所获得的资金计入融资平台,为项目建设获取资本金。
(二)完善市场化运营机制,增强核心竞争力
增资扩股是暂时缓解融资平台经营困难的必要手段,着力增强融资平台经营实力、市场化运营能力才是保持融资平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策略。融资平台作为银政合作的重要载体,首先要做实,只有做实才能做强,只有做强才能做大,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各级政府要长远筹划融资平台的业务发展,督促和推动融资平台规范管理运作,健全人事、资金、财务等管理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在发展直接投资、产业经营的基础上,扩大股权经营和资本经营,逐渐降低对政府的依赖度,营造稳定性经营现金流,确保资金良性循环,从而逐步发展成为融产业经营和资本经营为一体的投融资公司,引入战略投资者,改善融资平台股权结构。 (三)加强负债管理,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目前,部分融资平台没有依据自身融资能力和政府财政实力设定科学合理的融资规划,而是通过多家银行多头举债的形式迅速扩张融资规模,导致过高的资产负债率,还款来源高度依赖财政资金,致使融资平台负债与政府财力增长出现失衡,对地方财政造成较大还款压力和偿债风险隐患。因此,各级地方政府要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根据融资平台经营实力、负债承受能力、地方财政情况,设置科学合理的负债规模总量控制指标,统筹安排、优先推动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大的好项目、大项目、重点项目;要进一步落实债务率预警机制,设立债务率、新增债务率等预警指标体系。 (四)充实还款来源,防控偿债风险
现阶段融资平台承贷项目以公益性项目为主,且难以形成稳定现金流,而竞争性项目信用结构难以落实,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拨款、财政补贴、专项资金及政府回购资金,还款结构较为单一。为此,可通过三种方式解决此问题:一是地方政府年初预算应安排专项偿债资金,超收收入优先安排用于政府债务还本付息支出,按照债务余额的一定比例统筹设立偿债准备金专户,已建立偿债准备金专户的,要加强资金归集管理;二是通过发债和资产证券化(ABS)形式,释放银行贷款负债空间,降低贷款集中度,优化负债结构;三是债务余额超过风险控制指标的地方政府,应采取切实措施加大偿债和资本金补充力度,逐步将债务降到风险控制指标允许的范围内。 (五)严格融资平台定位,推动兼并重组
目前,一些地方的融资平台过多,涉及范围过宽,导致地方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