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集中运作,将不动产转化为可以投资的资金,既盘活了政府资产,又促进了地方投资,也增强了地方财力。 (三)青海省融资平台发展现状
青海省融资平台是国家开发银行与青海省内各级政府共同搭建的、实现各级政府建设资金需求与国家开发银行融资相结合的融资平台,是国家开发银行与青海省各级政府合作的桥梁和纽带。自2003年国家开发银行与西宁市政府搭建青海省第一个融资平台———西宁市城市建设开发总公司以来,目前共与青海省各级政府搭建了28个融资平台。其中:省级融资平台3个,地市级融资平台13个,县级融资平台12个。截止2009年末,青海省各级融资平台实际拥有管理资产达735亿元以上,累计承接银行各类贷款资金375亿元以上,仅国家开发银行一家,就为青海省各级融资平台提供融资资金累计达227.5亿元,支持了356个贷款项目的建设。
青海省融资平台的搭建,弥补了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中许多领域存在的制度和市场缺损,打通了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与银行融资的通道,为青海省城镇、交通、园区等基础设施、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民生领域的建设项目提供了融资支持,对缓解地区发展资金压力、解决项目融资难题、维护社会稳定、促进青海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是全面加快青海省城市化建设步伐。各级融资平台通过与银行的大力合作,通过以“省代县”、“州代县”以及“直对县”等合作模式,实现了银行贷款资金对全省所有县(区)的资金覆盖。截止
2009年底,各级融资平台承贷城市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贷款70亿元以上,支持了省会西宁市的扩区提位和青海城市化战略的实施。 二是加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化进程。截止2009年末,青海省融资平台共承贷各类重大基础设施贷款100亿元以上,重点支持了兰西高速、丹拉国道主干线西宁市西过境高速公路、青藏铁路西格二线工程、农村公路等一大批重大项目的建设;承贷工业园区项目贷款20亿元以上,支持了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区四园”和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等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加速了全省工业化发展的进程。
三是有力支持了社会事业和民生领域的发展。截止2009年末,青海省融资平台共承贷科教文卫、保障住房等社会事业和民生领域各类贷款40亿元以上,支持了果洛州“两基攻坚”校舍建设、黄南州热贡艺术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乌兰县2009年棚户区改造及廉租住房建设、循化县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等项目的建设;承贷中小企业各类贷款30亿元以上,支持中小企业多达200家;承贷青年创业小额贷款、拉面经济贷款、农牧民牛羊育肥项目各类贷款3000多万元,支持了青海省110名以上青年创业者省内创业、化隆县近百户农民外出创业以及海北州、黄南州、湟源县、循化县近350户农牧民畜牧养殖增收。
“十一五”以来,青海省固定资产投资由2006年的420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800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达24%;全省生产总值由649亿元增加到1081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达19%。通过融资平台的资金
支持,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面貌已经焕然一新:城市基础设施逐步完善,重大基础设施拉动力逐年增强,工业化进程加速发展,社会事业和民生领域得到全面改善,政府综合实力逐年快速增长。可以说,没有融资平台,就没有青海省当前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二、融资平台存在的问题 (一)全国融资平台
2008年以来,为战胜金融危机,保证经济企稳回升,在投资拉动作用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融资规模迅猛扩张。2009年融资平台负债增加至5万亿元以上,增幅超过100%,其中,银行贷款占融资平台新增负债的80%以上。同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占银行贷款比例上升,约占新增贷款总量的40%。融资平台运作的不规范带来的不利因素和新问题逐渐显现,政府财政风险、偿债风险、金融风险增大,引起了中央、财政及监管部门的关注和重视。
总体来看,全国范围内部分融资平台普遍存在的问题和潜在风险主要表现为:
一是资产规模小,地方财政资金实力弱,部分融资平台还存在注册资本出资不实、不到位以及抽逃等问题;
二是缺乏规范的经营管理体制和市场化运行机制,存在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操作程序不规范、经营性资产比例低、项目建设效率不高、自身经营和盈利能力较弱等经营问题,缺乏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是资产负债水平过高,目前不少融资平台的负债率超过80%,还款压力大,对财政还款依赖度高,尤其是对土地升值依赖过大,担保和还款方式较为单一,缺乏有效持续的还款机制;
四是地方财政风险过大。许多融资平台多头融资、多头负债,致使融资平台贷款增速过快,导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负债与政府财力增长之间的平衡关系出现失衡,增加了政府财政负担和偿债风险。特别是对融资平台的项目提供变相担保或承诺,甚至是“一女多嫁”,重复贷款。许多担保、承诺有名无实,一旦融资平台偿债发生困难,地方政府实际上没有足够的偿还能力。
五是透明度低,系统性风险大。由于信息不对称,不仅商业银行难以全面掌握融资平台的总体负债和担保情况,有的地方甚至政府自身也不完全清楚,一旦宏观经济走势发生重大变化(如经济下行导致的财政状况恶化),整体违约集中暴露将造成较大的系统性风险。 (二)青海省融资平台
青海省大多数融资平台工作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融资平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尤其是受经济发展程度的制约,融资平台建设水平参差不齐。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经营较好的融资平台,如西宁城市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青海省国有资产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等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机制较为健全、市场化运营程度较高、资产负债水平较低、经营现金流充裕、还债能力较强;另一类是没有经营活动,纯粹转贷的融资平台,这些融资平台连最基本的一些运营制度都未建立,严重制约了融资平台的发展和融资功能的发挥。此外,县级融资
平台潜在风险较大,大多面临资本落实不到位、资本实力有限、对政府及财政依赖度强、政府资源分散、融资渠道单一、后续资金有限、公司职能单一、持续经营难以为继等问题。 三、后危机时代对融资平台作用的再认识
2009年以来,各地政府通过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融资,创造了大规模的投资需求,形成了相应的内需,经济复苏的速度加快,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缓解金融危机影响、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复苏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随着全球经济的企稳回升,逐步克服金融危机的影响,进入后危机时代,我们又面临一个新的发展机遇。今后数十年内,城市化和工业化仍是我国未来发展“双引擎”。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开始进入稳定快速发展阶段,加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改善居民生活水平和吸引产业集群、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有着重要作用。在地方政府不允许直接举债以及债券市场发展滞后的前提下,银行贷款依然是地方政府筹集资金的主要渠道,这种方式可能会伴随着整个城市化的进程。在这一进程中,融资平台作为地方政府强化宏观调控能力、合理配置资源、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融资平台,对充分发挥地方政府投融资所具有的政策性效应和诱导效应,促进经济增长及经济结构调整,将继续发挥着极其重要积极作用。
因此,后危机时代的城市化加速、金融市场发展滞后以及融资平台的政策性效应,决定了地方投融资平台仍然需要在城市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融资平台至少还要存在15~20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