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3钻进、提升阻力情况及特殊情况施工处理措施等。 2.2.3.4在施工过程中若需要更换电流表、喷浆计量仪等影响施工技术参数的设备时,必须以书面报告形式提交甲方和监理工程师。并在监理工程师的监督下试桩,重新确定施工技术参数,指导下阶段施工。 2.3钻机就位及调直
组装架立搅拌桩机。检查主机各部的连接,液压系统、电气系统、粉喷系统各部分安装试调情况及浆罐、管路的密封连接情况是否正常,做好必要的调整和紧固工作,排除异常情况后,方可进行操作。浆罐装满料后,进料口加盖密封。安装钻机时,将钻机对准桩位,调平桩机机身以保证桩的垂直度。 2.4钻进
桩机调正后,启动主电机钻进,待搅拌钻头接近地面时,启动空压机送气。钻深由深度尺盘确定,其数值应等于设计加固深度和桩机横移槽距地面高度之和。 2.5钻至设计标高
当深度尺盘达到预定数量后,停止钻机,钻头反转,但不提升,等待送料。 2.6送料
打开送料阀门,喷送加固浆液。 2.7提升钻头
确认加固浆液已到桩底后提升搅拌钻头,一般在桩底停滞2~4分钟,即可保证加固浆液到达桩底,提升到设计标高时停止喷浆,停止喷浆深度应结合搅拌提升的速度确定。在尚未喷浆的情况下严
禁进行钻机提升工作。 2.8重复搅拌
将搅拌钻头边旋转边向下钻至设计桩底深度,然后进行二次喷浆,边喷边搅拌直到提升至地面。 2.9停机
将搅拌钻头提升到地面以上,停止主电机,填写施工记录。 2.10桩机移位:利用桩机液压系统,将桩机移到下一个桩位施工。 3、水泥搅拌桩检查验收
3.1、正式施工前应检查各种计量设备的完好程度。
3.2、桩体定位完毕,应及时请甲方、监理检验,合格后才可进行搅拌施工。
3.3、所使用的水泥必须过筛,水泥浆液应严格按预定的配比拌制,制备好的浆液不得离析。泵送必须连续,拌制浆液的罐数、水泥与外掺剂的用量以及泵送浆液的时间等应有专人记录。喷浆量及搅拌深度必须采用经国家计量部门认证的监测仪器进行自动记录。 3.4、 搅拌机喷浆提升的速度和搅拌次数必须符合施工工艺的要求,应有专人记录搅拌机每M下沉或提升的时间,深度记录误差不得大于50 ㎜,时间记录误差不得大于5s,并详细记录每根工程桩的位置、编号。
3.5、 搅拌桩成桩时应施工到整平标高,待开挖基坑时,再将上部0.5m 的桩身质量较差的桩段挖去。
3.6、当浆液到达出浆口后,应喷浆座底30s,使浆液完全到达桩端。
3.7、搅拌机预搅下沉时不宜冲水,当遇到硬土层下沉太慢时,方可适量冲水,同是应考虑冲水对桩身强度的影响。
3.8、因故停浆时,应及时通知操作人员,记录停浆深度。同时应将钻头搅拌和下沉至停浆点以下0.5m,进行竖向搭接,待恢复供浆时再喷浆提升。若停机超过3 小时,宜先拆卸输浆管路,并用水清洗。
3.9、施工时派人做好成桩记录,详细记录每根桩的位置、编号、喷浆量及喷浆深度复搅深度等,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或采取补救措施。成桩过程派专人监视发送设备,避免输浆管道发生堵塞。严格按要求控制喷浆量和提升速度,以保证桩体内每一深度均得到充分拌合。为保证成桩直径及搅拌均匀性程度,对使用的钻头定期复核检查,对直径磨耗过大的钻头进行维修和更换。
水泥搅拌桩质量检验标准
项 序 1 主控2 工程 3 4 1 2 一般3 工程 4 5 6 检查工程 水泥及外掺剂质量 水泥用量 桩体强度 地基承载力 桩底标高(与设计相比) 桩顶标高(与设计相比) 桩位偏差 桩径(与设计相比) 垂直度 搭接 合格标准 设计要求 参数指标 设计要求 设计要求 ±200 ㎜ +100 ㎜ -50 ㎜ <50 ㎜ <0.04D ≤1.5% >200 ㎜ 检查方法 查产品合格证书或抽样送检 查看流量计 按规定办法 按规定办法 测机头深度 水准仪(最上部500 ㎜不计入) 用钢尺量 用钢尺量,D 为桩径 经纬仪 用钢尺量 七、基坑监测
1、 监测目的
1.1为基坑周围环境进行及时、有效的保护提供依据。 1.2验证支护结构设计,及时反馈信息,指导基坑开挖和支护结构的施工。
1.3将监测结果反馈设计,为其它区的优化设计提供依据。 2、监测工程
2.1坡顶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监测;
2.2对施工场地内边坡、道路、周边建筑物进行巡视检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①边坡有无塌陷、裂缝及滑移。
②开挖后暴露的土质情况与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有无差异。 ③基坑开挖有无超深开挖。
④基坑周围地面堆载是否有超载情况。 ⑤基坑周边建筑物、道路及地表有无裂缝出现。 2.3对地下水位进行监测; 2.4坡体深层水平位移观测 2.5基坑内土体隆起的监测 3、 测点布置
3.1基准点:基准点应设在基坑开挖变形影响范围以外,通视
条件良好并便于保存的稳定位置。对于本工程,在距基坑边缘50m外的路边设置三个位移观测基准点,在距基坑边缘50m外的旧有建筑物上设置三个水准观测基准点。
3.2观测点:基坑坡顶的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观测点沿基坑周边布置,考虑到本基坑较大,观测路线较长,若过多布置观测点,则使当天的工作量过大,在定人定仪器的要求下,势必会影响监测的质量,同时也增大了监测费用。综合考虑,观测点间距取30m,水平位移观测点同时作为垂直唯一的观测点。观测点采用钢钉设置在基坑边的返坡上。
在周边每座建筑物的四角设置四个沉降观测点。
在基坑每侧的中心处布置测斜管,共设四个。测斜管应保持垂直,并使一对测斜管的定向槽与基坑边线垂直。
观测点布置见设计图。 4、监测方法及观测精度 4.1监测方法及精度要求:
①初始值:基坑工程监测工作的准备工作应在基坑开挖前完成。应在至少连续三次测得的数值基本一致后,才能将其确定为该工程的初始值。
②坡顶垂直位移及周边建筑物沉降观测: 观测仪器采用苏一光DSZ2水准仪+FS1测微器及铟瓦水准标尺。 采用二级水准测量进行观测,其精度指标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