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运用了动作描写和外形体态描写,完全是人的举止、表情和心理状态。 二十八《蒹葭》-诗经
说明这首诗的中心意象及其两种境况这首诗的中心意象是主人公对“伊人”的真诚向往、执着追求。这种向往与追求表现为两种状况:逆流追寻,茫茫秋水,纵横间隔,山高水复,“道阻且长”(跻、右);顺流追寻,痴情恍惚,若有若无,幻象迷离,“宛在水中央(坻,沚)”两者的结果都是可望难及,“伊人”不可得,令人产生追求不得而失望,惆怅。
中重章叠句的表现方式有何作用不仅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之美,而且有层层递进、步步深化诗歌意境的作用。
为什么对这首诗的主题思想会有不同的看法意境朦胧、含蕴不尽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这是一曲怀念情人的恋歌,“伊人”指意中人。但诗中“伊人”飘忽不定,幻象丛生,给人以扑朔迷离、悠渺难测之感,引人遐想。于是有人认为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指隐居的贤者。如果把“在水一方”视作一种象征,那么这首诗就涵容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这样,贤才难觅、情人难得的怅惘,乃至前途渺茫、理想不能实现的失望等心灵的失落,也都可能从《蒹葭》的意境中得到回应。 二十九《湘夫人》-屈原
诗中湘君对湘夫人的思念志强大致有几个层次?
全篇依托水神祭祀中降神、迎神、娱神、送神四个基本步骤,大致可分为四节:第一节写湘君似乎看到湘夫人飘然降至湘水北岸的小洲,但期约未遇,心中充满忧伤。第二节描述湘君对湘夫人的焦灼期待和反复追寻,表现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第三节铺叙湘君筑室水中以迎接湘夫人的情景,显示出对理想爱情生活的无比向往。第四节写湘夫人终究没有来,湘君十分遗憾地将衣物投入水中,以寄托对湘夫人的思念。
举例说明诗中的多种抒情方法
有直抒胸臆,如“目眇眇兮愁予”、“思公子兮未敢言”;有通过描述举止神态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如“登白兮骋望”、“捐余袂兮江中”;有融情入景,通过描写周围秋色来渲染浓郁的愁情,如“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有因情造景,通过描写事理颠倒的假想景象来表现人物内心的焦虑和不安,如“鸟何萃兮中”、“罾何为兮木上”、“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试说明“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为什么能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首先,诗句点明当时是秋季,微微秋风不断吹拂,同时蕴涵了无穷的境界,那种秋水初涨,浩渺无边,水波荡漾,一望无际的景象如在眼前,其次,它渲染了湘君望眼欲穿的隐隐期盼心情和望不到湘夫人的焦灼期待之情。这种情感跟那种忧愁的情绪和寥落的自然景观是完全吻合。这正是热恋中的人对心上人的深挚殷切的真实情感。
“洞庭波兮木叶下”呈现的是大自然的脉动,洞庭之水微波涌动,湖边的树木那翩舞而下的落叶落到水面,随着水波而荡漾,渲染了一个天人合一的焦灼,忧郁的气氛。大自然也被湘君感动了。这就
16
是融情入境。真挚的爱情感动了天地,令人荡气回肠,固然受到了后人的喜爱和传诵。 三十《陌上桑》-汉乐府
分析罗敷形象,体会“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民间风情这首民歌将民间流行的“赞美女”、“桑林戏”、“夸女婿”三类故事融为一体,以幽默诙谐的风格和喜剧性艺术手法,刻画了一个既美丽、又坚贞、又聪明的采桑女子形象,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审美观。诗中对于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的具体描写,洋溢着“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民间风情
诗中哪些地方用了侧面描写?有何艺术效果诗中描写罗敷之美,并没有直接描绘其容貌,而是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先渲染环境氛围的绚丽,日出东方,朝霞映照;再写她的采桑用具和服饰,篮子精美芳洁,服饰鲜明华丽;最后写旁观者为之倾倒,“行者”、“少年”、“耕者”、“锄者”为罗敷的美貌所吸引,均有所失态,忘了自己该做的事。这种民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不仅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余地,而且增强了诗歌的幽默风格。
如何理解夸夫这一情节?“夸夫”情节中的那位“夫婿”,实为女主人公凭借机智和口才想象、编造出来的。她是用一位才貌双全、有钱有势的夫婿来吓退眼前那个居心叵测的太守。以官压官,对症下药,“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不仅表现出罗敷的聪明机智,而且增加了诗篇的喜剧色彩。 三十一《饮酒》-陶渊明
其五本诗反映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对此应如何评价?表现了陶渊明弃官归田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既反映了他厌弃世俗,不满现实,洁身自好的心态,也流露出与世无争,独善其身的情绪。体现出陶渊明摒弃浑浊的世俗功名后,返璞归真,陶醉自然,乃至步入得“真意”而“忘言”的人生境界。
在当今社会,隐居绝对不可能,不与社会俗流同流合污,洁身自好,是高尚的品德和处世态度,是我们这个社会很难得的,应该肯定。
深入体悟诗中“心远”的三层内涵全诗以“心远”为纲领,分三层揭示“心远”的内涵和深度:首四句写身居“人境”而精神超脱功名的虚静“忘世”心态,有“大隐隐于市”的深致;中四句写静观周围景物而沉浸自然韵致的物化“忘我”心态,有“物性即我”的深致;末二句写“心”在物我浑化中体验到了难以言传的生命真谛,有“美在无意识之中”的深致。三层意蕴是层层推进的
你认为作者所谓“真意”指的是什么?直接抒写诗人心灵的感受,含有浓厚的哲学色彩,它表明诗人的愉悦绝非出自偶然,而是真正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达到了无须辩说的大彻大悟境界。当今社会,真正能达到这一境界的人,太少了。
请说说适意自然心态与本诗风格的关系从虚静、到物化、再到“得意”,从忘世、到忘我、再到“忘言”,这是陶渊明适意自然人生哲学的深刻揭示,也是他返璞归真诗歌风格的充分体现。而构成这人格、诗风的关键,则都在“无我”二字。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
17
我,何者为物”。“以物观物”,就是以超功利、忘物我的物化心态观物。显然,这首诗是陶渊明“以物观物”所创造的“无我之境”的代表作。
“幽然见南山”的“见”字,有的版本作“望”字。对全诗意境来说,用哪个字更好?为什么?用“见”字更好。因为“见”字写出了诗人在大自然面前的悠然自得、自由惬意、被动的、无意识的心态,而这与全诗的主旨和意境是一致的。“望”则显示出主动的,有意识的心态,与全诗的意境不和谐。 三十二《行路难》-李白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矛盾?一方面,他对朝廷的昏暗和仕途的艰难,满怀悲愤,却又无可奈何;另一方面,积极用世的愿望,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对自己才能的充分自信,又使他对前途满怀希望。
本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划分的依据是什么?本诗可分为三个层次:一、二句写朋友的热情送行,三四句写英雄失意的抑郁悲愤,其中含有对比反衬,这是第一层。五六句写仕途的艰难,这是第二层。七到十二句写作者对仕途的希望与信念,这是第三层,层次划分的依据是诗人情感的起伏变化和心理变化。
诗中运用了哪些抒情方法?有何表现作用作者运用了多种艺术表现手法来抒写情怀。三四句以“停杯投箸”、“拔剑四顾”的典型行为举止,形象揭示英雄失意的抑郁悲愤,五六句运用比兴,以自然景象象征人世现实,以路途艰险比况仕途艰难,而七八句与末尾两句则是用典,借古人的事例、言论表明自己对前途的希望与信念。全诗情感起伏、变化急遽,生动反映出作者当时的心理矛盾,也使这首篇幅不长的歌行,呈现出开合跌宕、纵横翻卷的气势。 三十三《秋兴》-杜甫
这首诗悲秋的含义有哪些方面诗人面对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抒写了因战乱而长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故园的悲哀。悲秋是古代诗歌中习见的主题,而杜甫此诗,由悲自然之秋到悲国运衰落之秋和悲人生遭际之秋,充溢着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思,含蕴深厚。
说明此诗前三联借景抒情的不同特点首联融情入境,写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引起流寓在外的伤悲情怀。颔联象征寓意,写望中的巫峡景象,骇浪滔天,阴云匝地,暗喻时局动荡和心潮翻卷,象征着国运黯淡和心情沉闷。颈联移情于景,借“丛菊两开”、“孤舟一系”展开联想,抒发羁旅外地的伤感,彰显乡思之深长、浓烈。
指出颈联中“开”“系”二字的双关意义开,既指花开,又指引发诗人伤心落泪。系,就船而言,是系岸不发,就心而言,是牵系不忘。
三十四《长恨歌》-白居易
18
对《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有不同认识,有人认为是讽刺荒淫,有人认为是歌颂爱情,有人认为是讽刺与爱情的双重主题。你的意见如何?理由是什么长诗对李、杨故事的描述,有一定的史实与传说作依据,但也融进了作者丰富的艺术想象和独特的感受,因而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出美丽的宫廷爱情悲剧。诗中对李、杨早先的耽乐误国,有所讽刺,如“汉皇重色思倾国”、“从此君王不早朝”、“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等,但这不是主要的。作者精心描绘的是李、杨生死离别,在天人阻隔之后,依然苦苦相思的那份真爱与深情。因此,全诗的主旨是对李、杨悲剧的同情和对两人真心相爱的歌颂。
第三段从哪几个方面表现玄宗对贵妃的思念深情?其中运用了哪些抒情方法和修辞手段通过景物、举止、神态、心情四方面的描写表现了玄宗对贵妃的思念。运用了比喻抒情,举止抒情,移情于景的抒情方法,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
分析第四段中杨贵妃的心理活动第四段“闻道汉家天子使”以下,细致生动地写出了样贵妃的震惊、激动、惶惑、急切、悲楚、委屈、感激等诸般感触。表现了杨贵妃对爱情的忠贞,诗人把人物内心活动写得合情合理。 三十五《早雁》-杜牧
说说这首咏物诗托物言志、比兴象征的表现方法这是一首咏物诗,托物言志,通篇运用比兴象征手法,表面上句句写雁,实际上句句关系时事与逃难的人民。首联点明时间地点,同时用雁遭到惊吓而四散飞逃、声声哀鸣,比兴百姓流离失所、纷纷逃难的痛苦生活。颔联写失群的孤雁飞过长安、经过皇宫时的凄凉情景,暗示朝廷对百姓的漠不关心。颈联用反问的语气告诫大雁不要返回北方,反映出敌人的猖狂、朝廷的无能,以致百姓有家难回。尾联叮嘱大雁暂留南方,安居潇湘,实为同情百姓而又无可奈何的宽慰。全诗表层意象与深层意蕴两相契合,含蓄而深沉。
诗中那些地方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心情诗中用汉武帝为了求得长生不老而建的承露仙人和陈皇后失宠后居住的长门宫指代宫廷,加上月夜灯暗冷寂的气氛,隐含了对君王腐败堕落、于百姓苦难麻木不仁的斥责,也包含着对朝廷无能的愤慨。
分析“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一联的情感内容与抒情手法
汉代建章宫有金铜仙人舒掌托承露盘,“仙掌”指此。清凉的月色映照着宫中孤耸的仙掌,这景象已在静谧中显出几分冷寂,在这静寂的画面上又飘过孤雁飘渺的身影,,就更显出境界之清寥和雁影之孤孑。失宠者幽居的长门宫,灯光黯淡,本就充满悲秋凄冷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中传来几声失群孤雁的哀鸣,就更显得出境界的孤寂与雁鸣的悲凉。“孤影过”、“数声来”,一绘影,一写声,都与上联“惊飞四散”相应,写的是失群离散、形单影只之雁。两句在情景的描写、气氛的烘染方面,极细腻而传神。透过这幅清冷孤寂的孤雁南征图,可以隐约感受到那个衰颓时代悲凉的气氛。诗人特意使惊飞四散的佂雁出现在长安宫阙的上空,似乎还隐喻着委婉的愤慨。它让人感到,居住在深宫中的皇帝,不但无力、
19
而且也无意拯救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月明灯暗,影孤啼哀,整个境界,正透出一种无言的冷漠。
本联的抒情手法是借用典故、因情造景。 三十六《虞美人》-李煜
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其应如何评价?这首词写在李煜亡国被俘之后,抒发了他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其中既有他为失去曾经拥有的王国、权力、荣华富贵、享乐生活而发的痛苦哀叹,也包含了对故国河山的思恋和对自己逸乐亡国的悔恨。情调虽然感伤低沉,但情感真实,感触真切。对于他为失去拥有而哀叹,我们并不同情,对于他对故国河山的思恋和对自己逸乐亡国的悔恨,我们给予肯定。
“春花秋月何时了”的深层寓意是什么?作者为何有此感叹?“春花秋月”意味着良辰美景。这句词表面上写良辰美景何时终了,实质上是哀叹亡国之痛何日了结。春花秋月一年一度来刺激“阶下囚”,使其倍生故国之思,备感亡国之痛,实难忍受,故有望其了解之质问,然而春花秋月不会了结,实乃词人忍受不了亡国之痛和囚居生活,内心胜出让生命早日了结的恨意。
“雕梁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的言外之意是什么?指自己容颜憔悴不堪,又喻故国宫殿丹色已消褪,暗喻江山易主,物是人非
为什么说以“一江春水”喻愁生动贴切、意境深远?以一江春水喻愁,首先使抽象的愁绪有了载体,变得形象可感,其次写出了胸中愁之多且深,无边无际,再次写出愁之永恒,无穷无尽。 三十七《鹧鸪天》-贺铸
这首词是如何关合生者与死者双方来抒发情感的这首词在艺术构思上最突出之处,是将生者与死者合写,词笔始终关合自己与妻子双方:自己北行后回到苏州,想到妻子已经长眠于此,有物是人非之叹;妻子新亡,中老年丧偶,备感孤独、凄凉;霪雨连绵,长夜难眠,依稀看到妻子挑灯补衣的形象,思念无限。这是以夫妻间体贴关怀、情感交融、温馨生活为基础而写成的。“旧栖新垅两依依”,有夫妻感情已经超越时空、超越生死之感。
具体说明词中所运用的多种抒情方法开头二句借叙事抒情,“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问得无理,然而有情。三、四句借比喻抒情,用连理树的半死、双栖鸟的失伴来寓意中老年丧偶,形象地表达自己的寂寞凄凉。“原上草,露初晞”,借景物抒情,既暗示夫人生命不永、逝世不久,又是实写坟场之杂草萋萋景象,以引发下句“旧栖新垅两依依”的深情。最后两句是借举止抒情,在“旧栖”中彻夜不眠,辗转思念往昔妻子夜补衣的情景,抒写贫贱夫妻之间休戚与共的真情。
说明词中所用比喻的含义“梧桐半死清霜后”及“原上草,露初晞”两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以“半死梧桐”喻丧偶之痛,以“原上草,露初晞”喻人生短促,如草上易干的露水。 三十八 《声声慢》-李清照
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处境和心情这首词就是抒写作者晚年孤苦无依的生活境况及其内心深处的一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