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过程:
1.参观昆虫标本馆。
(1)组织幼儿参观昆虫标本展览,提醒幼儿注意观察。 (2)鼓励幼儿大胆提问,请讲解员帮忙解答自己的问题。 2.记录发现的昆虫。
(1)引导幼儿记录自己看到的昆虫:有几对翅膀?几条腿?几对触角?还有什么新的发现?请幼儿一一用图示的办法记录在“我发现的昆虫”记录表上,并对自己发现的昆虫数量进行统计。
(2)小结:小朋友们今天参观昆虫展览馆发现了许多昆虫,有蜻蜓、蜜蜂、蝴蝶、文字等;还发现了昆虫的许多秘密,昆虫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一般有两对翅膀和六条腿,头上还有一对触角,许多昆虫还有硬硬的外壳。接下来我们还要继续去发现和探索昆虫的更多秘密。 活动三:我最喜欢的昆虫 活动目标:
1. 能大胆与同伴交流自己知道的昆虫。 2.了解昆虫的形态特征。
3. 愿意以美工形式表现自己喜欢的昆虫。 活动准备:
1. 准备“昆虫世界”录像片段。
2. 教师、幼儿收集来的昆虫标本、图片。
3.准备画纸、水彩笔、油画棒、橡皮泥及其牙签、棉花棒等美工材料。 活动过程:
一、让幼儿欣赏“昆虫世界”录像片段,激发幼儿谈论昆虫的兴趣 教师:“你们刚刚看到了什么昆虫?”
二、引导幼儿自由观看昆虫标本、图片,交流自已所知道的昆虫
今天老师在桌面上给你们准备了很多昆虫的标本和图片,小朋友看一看他们是什么动作制作成标本的,图片上有什么昆虫呢?
三、教师出示自己制作的昆虫,请幼儿说说这是什么,用什么做成的 组织幼儿进行讨论自己喜欢什么昆虫,可以怎样做。(如,饮料瓶、包装盒可以
作身体,报纸、塑料袋可以做翅膀,吸管、扭扭棒、毛线可以做腿和触角等) 四、请幼儿自己动手制作自己喜欢的昆虫 教师注意观察,了解幼儿的想法,及时提供帮助。 五、展示幼儿的作品,引导幼儿互相欣赏同伴的作品 活动延伸:
1.在科学区中提供昆虫标本、图片或昆虫拼图,让幼儿配对、辨认。 2.在美工区中提供昆虫折纸图,让幼儿学习折昆虫。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孩子们进行交流共同学习,当一名孩子说出昆虫的特征后,他们
都聚精会神地听,也有孩子会提出不同的看法,孩子相互的争论中学会了主动表达、分析和判断,为以后的探究活动起了奠基作用。 活动四:昆虫变变变 活动目标:
1. 理解某些昆虫的成长变化。 2.能够细致观察不同的昆虫。 3.能大胆表达自己对昆虫的了解 活动准备:
1. 物质准备:(1)常见昆虫成虫及其幼虫的图片若干,如七星瓢虫、蜜蜂、蜻蜓、蝴蝶、蝉、蚕、蚂蚁等。(2)昆虫成长过程的视频或图片。
2. 环境创设:将昆虫成虫和幼虫图片分别布置在两块展板上,另备两块空白展板。 活动过程: 一、参观图片展
1.引导幼儿自由观察展板图片:两块展板上都是昆虫的图片,看一看,两块展板上都是昆虫的图片,看一看,两块展板上的图片有什么一样的地方,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2.组织幼儿交流对展板上昆虫图片的看法。
3.小结:一块展板上的图片是昆虫妈妈,另一块展板上的图片是宝宝。 二、帮虫宝宝找妈妈
1.交代要求:请和伙伴一起,帮助虫宝宝找到妈妈,并将两幅图片放在一起,贴在旁边空白的展板上。
2.引导幼儿和同伴一起讨论,寻找昆虫妈妈及其宝宝。 三、分享交流
1.引导幼儿观赏重组后的图片并纠错:帮虫宝宝找对虫妈妈了吗?
2.请幼儿观察:虫宝宝和虫妈妈长得一样吗?
3.教师以昆虫成长过程的图片小结:一些昆虫的宝宝和它们的妈妈长得差不多,还有一些昆虫宝宝和它们的妈妈长得不一样,它们要经过幼虫、蛹到成虫的变化。 活动反思:
孩子们对蝴蝶的生长过程一定不是很了解,于是我让幼儿带着这个问题观看蝴蝶是怎样成长的动画课件,通过形象生动的动画故事演示,帮助幼儿正确地了解蝴蝶的生长过程。欣赏完动画后,我请幼儿描述蝴蝶的生长过程,鼓励孩子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使他们想说、敢说,有机会说。然后我再进行小结:出示蝴蝶成长过程的环形图,让幼儿进一步了解,蝴蝶是由卵——毛毛虫——蛹——蝴蝶这样一个成长过程发育而来的。
本次活动,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多媒体课件贯穿其中,我以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动画、游戏、音乐等方式,逐步引导幼儿增强对蝴蝶蜕变过程的理解能力、感受能力、以及表现能力,使整个教学活动就好象在讲述一个动听的童话故事、表演一则童话剧。孩子们在愉悦的情境中提升了对科学的兴趣。 活动五:小小蚂蚁 活动目标
1.了解蚂蚁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2.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见解。 3.乐意与同伴合作表现蚂蚁的动态。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1.蚂蚁的图片和生活视频 2.蚂蚁搬豆的音乐 活动过程:
一、蚂蚁引题
1.出示蚂蚁,激发幼儿兴趣:小朋友们都认识小蚂蚁,大家想到了解蚂蚁哪些方面的知识?
2.教师将幼儿的问题汇总:蚂蚁是不是有眼睛?蚂蚁是吃什么东西的?为什么蚂蚁会一起抬着食物回家?
3.引导幼儿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在白板上简要记录。
(1)教师:“教师想要了解的事情太多了,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大家想了解的问题呢?”
(2)小结:想了解蚂蚁长什么样子,是不是有眼睛,可以用放大镜观察,也可以看看介绍蚂蚁的图书;想了解蚂蚁怎么搬运东西,蚂蚁喜欢吃什么,可以给蚂蚁喂食各种食物。 二、探究蚂蚁
1.引导幼儿和伙伴商量,想确定要解决的问题,在着手探究。 2.鼓励幼儿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后,可以再解决第二个问题。 3.幼儿分组研究蚂蚁,教师观察指导。 三、分享交流
1.组织幼儿交流自己的发现:你们小组用什么方法解决了什么问题? 2.教师利用课件小结:有些小朋友采用了用放大镜看等方法观察了蚂蚁的外形,发现蚂蚁有两只触角、六条腿,没发现蚂蚁有眼睛;有些小朋友给蚂蚁喂了食物,发现蚂蚁比较爱吃面包渣和米饭粒,而不吃青菜和野草。蚂蚁是昆虫,所以蚂蚁有昆虫的基本特征——两只触须、六条腿;蚂蚁也有眼睛,但它们看东西不是很清楚。蚂蚁什么东西都吃,是杂食性动物,容易被甜食吸引。蚂蚁喜欢住在干燥的地方,蚂蚁王国的蚂蚁工作有明确的分工。 四、游戏“蚂蚁搬豆”
1.组织幼儿讨论如何运用肢体语言来表现蚂蚁的外形特征。
教师:“小蚂蚁真能干,它们虽小,可是团结起来力量就大了,经常能一起搬动比它们身体大很多的食物。现在我们也来学习勤劳的蚂蚁搬运食物,大家想想怎样才能表现出小蚂蚁三对足和三节身体的特点?”(鼓励幼儿边说边用动作表现。)
2.鼓励幼儿分别寻找合作伙伴,三人组成一只蚂蚁,随着《蚂蚁搬豆》的音乐,将“豆子”从活动室一角的筐子中取出,送到活动室另一角的筐子里。 3.根据幼儿兴趣,游戏可重复进行。 活动反思:
小蚂蚁是很常见的小昆虫,小朋友在很多地方都可以发现这些纪律严明的小东西。因此整个活动中,孩子们都表现得兴致盎然。他们最最感兴趣的就是蚂蚁爱吃什么,在这个环节每个孩子都很专心的观察着小蚂蚁,对于自己产生的疑问,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也学会了主动去查看老师提供的挂图、书籍、音像资料等,学着自己解决问题,并和同伴分享交流自己的发现。
分题二:昆虫的本领
活动一:昆虫奏鸣曲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一些昆虫的叫声。 2.欣赏昆虫鸣叫所形成的音乐美。
3.能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倾听《昆虫奏鸣曲》的感受。 活动准备:
蜜蜂、知了、螳螂等昆虫图片;《昆虫奏鸣曲》的音乐 活动过程:
一、自由欣赏,激发兴趣
1.玩一玩:提供仿真虫鸣玩具,让幼儿自由欣赏、摆弄,激发幼儿兴趣。 2.说一说:“这些是什么昆虫?它们是怎么叫的?” 二、倾听虫鸣,猜测昆虫
1.播放单一昆虫鸣叫的声音,让幼儿猜测这是哪种昆虫的鸣叫声。 2.出示与该声音一致的昆虫图片让幼儿认识,鼓励幼儿模拟昆虫的动作和声音,说一说听到的昆虫声音像什么。 三、观看视频,尝试表现
1.引导幼儿倾听《昆虫奏鸣曲》的录音,感受昆虫在林中鸣叫的和谐乐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