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大经济区的经济现状差异
根据上述地区划分方法,我们选取2003年四类地区“GDP平均增长速度(%)”、“人均GDP水平(元/人)”等项指标进行比较,以直观地反映各类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其差异(见表二)。
表二:2003年四类地区GDP情况比较 地区类别 范围 合肥市 一 马鞍山市 铜陵市 芜湖市 淮南市 二 黄山市 淮北市 宣城市 滁州市 三 蚌埠市 巢湖市 安庆市 池州市 宿州市 四 亳州市 六安市 阜阳市 42.21 22.64 2.64 3180 35.35 37.00 7.42 6035 8.78 11.23 9.26 7366 13.66 29.13 14.01 12286 占全省总人口占各市GDP比重(%) GDP平均增人均GDP水平(元总和比重(%) 长速度(%) /人) 从各类经济区占总GDP的份额来看:合肥等一类经济区,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不到14%,GDP占各市GDP总和比重接近30%;淮南等二类经济区,占全省人口8.78%,占各市GDP总和的比重为11.23%;宣城等三类经济区,占全省人口的比重为35.35%,占各市GDP总和的比重为37%;而阜阳等四类经济区,占全省人口42.21%,GDP占各市GDP总和比重仅为22.64%。一类地区的GDP份额与人口份额之比是2:1,二类地区两者之比大于1,三类地区两者之比大体相当,而四类地区为1:2。由此可见,一类地区的经济实力比四类地区强得多。
从GDP的平均增长速度看:一类地区为14.01%,二类地区为9.26%,三类地区为7.42%,四类地区为2.64%。其中一类地区与四类地区相差超过9个百分点,可见增长水平的悬殊程度。
再从人均GDP水平来看:一类地区人均GDP为12286元,二类地区人均GDP为7366元,三类地区人均GDP为6035元,四类地区人均GDP仅为3180元。其中一类地区与四类地区相差3倍以上。
综上所述,我省地区经济发展现状是:占人口近14%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最高,而占全省人口超过40%的地区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显而易见的。
2、经济发展水平系数显示各市差异十分明显
经济发展水平系数是通过对人均GDP等十项指标进行打分,根据各项指标的得分,借助现代统计方法进行综合计算得出的一种系数。通过计算17个市经济发展水平系数并进行排序(见表二),得出的结论与聚类分析结果基本吻合。合肥、芜湖、铜陵、马鞍山等一类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系数较高,其中以马鞍山最高达3.90;革命老区六安、以及皖北的宿州、亳州、阜阳等四类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系数较低,其中阜阳最低为-2.3765。
表三:各地市经济发展水平系数及排序 排 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地市名称 马鞍山 铜陵市 合肥市 芜湖市 淮南市 淮北市 黄山市 蚌埠市 宣城市 滁州市 池州市 巢湖市 安庆市 六安市 宿州市 亳州市 阜阳市 系 数 3.90851 3.30689 2.67749 2.25949 0.98219 0.10845 0.04287 -0.17738 -0.40417 -0.85069 -0.88915 -1.20397 -1.25049 -1.92996 -2.09017 -2.11295 -2.37695 3、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指标显示差异水平呈扩大趋势
对区域经济差异的测量由差异指标给出(如表三列示),差异指标可以是绝对数,如极差;也可以是相对数,如加权变异系数。我们选取1980―2003年期间的各市人均GDP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计算其极差、加权标准差、加权变异系数(%)(见表三),进行观察比较。从中可以看出:⑴绝对差异呈总体上上升趋势(图2),1980年人均GDP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为630.40元,差不多是同期均值的2倍;2003年人均GDP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为13114.67元,是同期均值的2倍多。
表三 单位:元 加 权 年 份 均值 标准差 系数(%) 80年 85年 90年 91年 92年 93年 94年 95年 96年 97年 98年 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306.52 599.93 1069.32 1037.93 1297.29 1795.71 2466.82 3171.10 3867.59 4369.57 4610.63 4636.88 4487.19 4753.58 5154.18 5713.32 139.87 245.23 461.07 508.85 597.74 952.56 1040.70 1193.93 1483.86 1703.81 1770.95 1880.01 2072.11 2298.37 2594.26 3129.19 45.63 40.88 43.12 49.03 46.08 53.05 42.19 37.65 38.37 38.99 38.41 40.54 46.18 48.35 50.33 54.77 809.94 1584.98 2831.27 3180.54 3927.27 6945.19 7555.36 8257.44 9487.85 10637.38 10042.88 10466.40 10623.19 11512.50 12660.93 15513.30 179.54 393.53 642.22 495.02 698.90 997.30 1504.98 1883.79 2136.21 2427.89 2613.30 2732.86 2282.04 2255.91 2337.27 2398.63 630.40 1191.45 2189.05 2685.52 3228.37 5947.89 6050.38 6373.66 7351.64 8209.49 7429.58 7733.54 8341.15 9256.59 10323.66 13114.67 加权变异 最大值 最小值 极 差 注:人均GDP按人口总数计算。
图2
⑵由加权变异系数(%)看相对差异呈现阶段性的起伏变化过程(图3)。80年代初,相对差异曾经逐步缩小。由于我省是传统的农业大省,农村改革发端于我省,那一时期农村生产力获得前所未有的迸发,全省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曾经超过50%。现阶段一些相对落后地区(一产比重较大地区)当时由于农业的快速发展,相应缩小了与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差异。91年由于遭受水灾,差异变大;93年相对差异达到峰值,后差异渐趋缩小;94―99年步入平稳期,加权变异系数维持在37―42%的相对较低水平;进入2000年后差异呈上升趋势,2003年达到54.77%的最高值。
图3
4、基尼系数显示进一步向不均衡方向发展
为了从不同角度反映1980―2003年各市人均GDP的差异趋势,我们尝试通过计算其基尼系数来加以观察比较。基尼系数是反映一国社会分配状况的指标,是对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测度,其计算结果的判断标准不能简单的移作人均GDP差异判断标准,这里我们取其趋势比较,不作差异程度判断。通过计算,基尼系数如表四:
表四 年 份 80年 85年 90年 91年 92年 93年 94年 95年 96年 97年 98年 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基尼系数 0.250806 0.223876 0.233095 0.250876 0.244697 0.268079 0.223468 0.209366 0.210806 0.215037 0.211017 0.216979 0.249103 0.25699 0.264136 0.284169 图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