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协调发展问题的分析研究

2025-08-06

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协调发展问题的分析研究

内容提要:区域经济差异是经济发展过程中长期和普遍存在的问题,世界范围内的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一个国家所属的不同地区,每一个地区下辖的从属地区都存在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差异。各种不同差异的存在自有其客观必然的一面,但若任其无节制地扩大,必然加剧地区间不平等、不平衡发展的倾斜度,导致贫富悬殊,地区不安定等消极现象产生。因此,如何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课题。本文以安徽实现全面小康目标为研究问题出发点,以安徽各市作为研究区域单元,借助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数量分析方法,从量上揭示安徽区域经济差异状况,探索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

引言

20世纪后20年,中国通过“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战略带动了全国经济发展,基本实现了小康目标;21世纪的头20年,中国要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走“区域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能否实现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仍是一个重大的战略难题。我省地处“经济凹地”的中部地区,外部承接着“大梯度”转移问题,内部又存在着“小梯度”发展问题,实现全面小康目标任重而道远。经过多年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来的发展,我省经济正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水平获得显著提升,与此同时,省内各个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也变得十分突出起来。就近几年全省各地经济增长态势而言,GDP增长最快的与增长最慢的相差达14个百分点,2003年,人均GDP高者近16000元,低者不足3000元,阜阳、宿州等占人口33%的地区的人均GDP不足4000元。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省委、省政府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就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战略步骤,特别是未来五年的重点建设任务,作出了具体部署。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预期指标是:到2020年,全省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半。分三步走:2003-2007年为起步阶段,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5%左右,到2007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以上;2008-2015年为第二步,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3%左右,到2015年人均生产总值超过2000美元;2016-2020年为第三步,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左右,到2020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或超过3000美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工业化。

分步实现上述战略目标,既要正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又要加强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的研究。经济学家艾伯特.赫希曼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著名的“木桶”原理,其意思是说,木桶由几块木板箍成,它的盛水量是由这几块木板共同决定的,若其中有一块很短,则这个木桶的盛水量就被这块短板所限制,其他板块再长也是没有用的,只有加长这块短板,才能增加木桶的盛水量。这一原理生动地揭示出在经济发展这一层面上,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从我省实际情况来看,全省经济好比一个“木桶”,17个市好比17块“木板”,实现全面小康目标不是由那块最长的“木板”决定的,而是由那块最短的“木板”决定的。

17市中如果有一个市不能实现预期目标,必然影响总体目标的实现。本文旨在通过数量分析,找出我省经济发展中的短板,进而采取有效措施,加快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步伐,遏制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势头,从而实现全省经济的共同发展。

一、我省经济区域的历史沿革

一般而言,区域有三大基本类型:即自然区、行政区和经济区。经济区域,是指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具有特定区域构成要素的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由经济中心、经济腹地和经济网络构成。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将“经济区域”与“地区”两个概念混用。其实它们既有相似的一面,也有相区别的一面。“经济区域”更具有自然经济的含义,界限比较模糊,经济功能的发挥主要是通过经济发展的客观联系;而“地区”主要兼有行政区域的含义,界限比较清楚,经济功能的发挥往往通过行政手段和政策功能作用,并在历史造就的基础上的比较有序地展开。可以认为,地区也是一种经济区域,因此有时人们在进行区域分析时,又往往不加区别地使用“经济区域”和“地区”这两个概念。

我省经济区域的划分大体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根据当时的行政区划,我省经过反复讨论,提出“三区一中心”的战略布局。三区即两淮经济区、沿江经济带、皖南旅游区;一中心即合肥科教中心。

两淮经济区:位于本省的北部,是以淮南、淮北煤矿为中心的布局区,还包括原阜阳、宿县等地的30个县市。该区工业以煤电为主,农业以麦、畜牧业为主。

沿江经济带:位于本省的长江两岸,包括芜湖市、马鞍山市、铜陵市、原安庆市、巢湖地区、安庆地区。它的生产特征是:工业以冶金、石化、机械、纺织为主,农业以稻、油、水产为主。

皖南旅游区:位于本省的南部山区,以黄山、九华山、齐云山、太平湖等著名旅游区为中心,包括原徽州地区、原黄山市和青阳县。该区的生产特征是:农业以林茶为主,工业生产基础较差,尚未形成明显的专门化生产部门,但旅游资源比较丰富,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合肥科教中心:即利用合肥地区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把合肥市建设成为我国的科教基地之一。

应当说,“三区一中心”是基于我省省情提出的战略布局,对日后我省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第二阶段,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省行政区划发生很大变化,地区改市逐步完成,“地区”作为一级行政机构已不复存在。考虑到与全国东、中、西的区域

划分相适应把安徽划分为皖东、皖中、皖西三大经济区,其包括范围与各市所处的地理位置相对应。后来,根据形势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两点一线”的概念:利用合肥市、黄山市为两点,以长江流域为一线。主要依托合肥市的高新技术产业、科技优势和黄山市的旅游资源,利用长江的交通优势,发展安徽区域经济。

第三阶段,新世纪以来,随着全国范围的“经济圈”、“经济带”、“增长极”不断涌现,以及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要求,我省经济发展战略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一般认为,全省可划分为四个经济区,即:合肥经济中心及其辐射区,包括合肥市及其周边地区;皖江经济区,包括芜马铜等沿江城市;皖南旅游经济区,包括黄山市及其周边旅游景区;皖北经济区,包括两淮、阜阳等皖北6市。

上述经济区域的划分考虑自然条件和发展条件的相似性,其地理边界往往是比较模糊的,研究起来往往缺乏必要的基础数据。而这样划分的经济区域更易受到人们认识变化和政策调整的影响。

为了便于直接从公开发表的统计资料中获得各方面的数据,运用现代统计方法对这些数据进行加工处理,我们把研究对象定位为:省辖市。通过选取若干指标,借助数量分析方法把不同市划分为:经济发达、经济较发达、经济欠发达、经济落后等不同类型,分析安徽经济水平的差异状况,找出全省经济发展的薄弱区域,以探求协调发展的途径。

根据可行性和指标选取的原则,我们选取了“人均GDP”、“每十万人中高中大专文化程度以上人口”等10个指标,以这10个指标综合反映2003年市级经济状况,然后按照经济状况的相关情况对各市进行分类,划分出各类经济区。按地区的本质关系来分类,消除了传统划分方法中的地理因素与人为因素的影响,更能反映差异的实质。根据这一思路,以各市为基本地域单元,采用多元统计分析理论,对安徽省17个市进行聚类分析。

表一:2003年安徽省各市经济指标一览表 每十万人中高中大市名 专文化程度以上人口 合肥市 11878 淮北市 亳州市 8419 4643 50.30 53.20 26.40 41.50 10720 33.90 35.80 6541 3538 35.08 38.68 11.43 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人均GDP(单非农业人口的实际利用外资额/GDP(单元/万元) 进出口商品总值/GDP(单元/万元) 785.6 375.2 19359.7 13194.2 5587.1 2511.9 人均财政收入(单/人) 劳动生产率(单位: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单位:元/人) GDP(%) GDP(%) 位:元比重/人) (%) 位:美位:美位:元元/人) 19.80 622.37 13.35 8.92 34.79 8.36 133.3 6000.3 1010.2 宿州市 蚌埠市 阜阳市 6215 9139 4972 23.20 43.40 28.10 51.10 43.80 34.50 64.90 40.10 57.10 40.70 59.10 38.60 45.20 33.60 34.60 36.70 36.80 38.50 35.30 34.50 3725 6269 2611 8081 6935 3127 12.11 24.72 11.28 47.19 22.56 14.68 45.48 17.92 40.60 16.73 53.61 15.81 15.78 20.77 5.21 14.99 0.16 18.69 4.56 2.55 10.42 99.21 32.12 31.81 55.40 43.51 136.7 6924.7 305.8 11361.4 959.9 2456.2 826.2 2553.3 1520.2 987.0 8605.8 115.9 4732.1 422.7 232.6 13805.7 12837.5 淮南市 12141 滁州市 六安市 马鞍山市 巢湖市 7040 6433 12836 6213 155.1 5509.1 30511.2 28.00 15638 34.50 5481 15.58 414.47 1200.2 9.61 23.18 202.4 8750.0 2046.5 774.8 266.6 779.2 22208.6 11901.4 25077.2 6385.9 2718.8 6609.7 芜湖市 11500 宣城市 8199 34.30 12786 37.70 7553 15.49 159.97 13.85 61.10 铜陵市 14597 池州市 安庆市 黄山市 8212 7115 9548 35.90 14921 35.40 31.90 47.20 4876 5299 7380 4.15 523.59 12.77 4.17 12.11 74.66 49.78 50.77 256.3 7922.9 2345.8 266.6 8220.4 1705.1 409.8 12073.5 3594.3 注:以上数据根据2004年安徽统计年鉴上数据进行整理和计算编制

根据表Ⅰ中数据,利用SPSS软件进行计算,结果如图2-1所示。

图1:安徽各市经济区域划分的聚类树形图

从图1中可以看出,安徽省内十七个市可以划分为四类:

第一类地区:合肥市、芜湖市、铜陵市、马鞍山市。这类地区是经济发达的综合性地区(简称经济发达地区),这一类地区人均生产总值较高,在10000元/人以上。而且第二产业的比重较大,对外经济联系也较为密切。

第二类地区:淮南市、淮北市、黄山市。这类地区是经济特色区,淮南与淮北地区的矿产资源十分丰富,著名的两淮煤矿就在这一地区,属于北方平原地区。而黄山是著名旅游景点,第三产业比重在全省最高。

第三类地区:安庆市、池州市、巢湖市、蚌埠市、滁州市、宣城市,共六个市,是经济欠发达地区。

第四类地区:阜阳市、宿州市、六安市、亳州市。这类地区是经济落后的地区,人均GDP在4000元以下,非农业人口的比重很低,第一产业比重较高,分别为35.1%、42.2%、31%和37.8%。

二、我省区域经济差异状况分析


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协调发展问题的分析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发动机冷启动和热启动困难的影响因素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