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开卷复习资料(zwz)
4)初中生易体验到更多的消极情绪
日常情绪体验中,通常初中生体验到的消极情绪比儿童更突出,但到高中决阶段有所下降。研究显示,在5-9年级中,非常愉快的感受下降了50% 4.情绪表现的内隐性与外显性并存
青少年初期情绪活动多具有外显性、到高中阶段内隐性加强、学会注意情绪表达适当性表现,是适应能力的表现。 5.情操的发展
青少年高级情感的发展处于十分丰富又复杂的时期。多表现出:矛盾不定,错综复杂特点。如,易动感情、重感情,爱憎分明,又摇摆易变。情感主要包括: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道德感层次上:有 三水平,直觉式、形象式、理智式。在青少年后期,理智式在道德感中起主要作用。内容上:爱国、集体、荣誉、责任、友谊、内疚、同情感等。 第三节 青少年情绪与自我认同
青少年的情绪与其自我认同的状态有密切的联系,不同的自我认同状态与心理发展和情绪发展中稳定的个体差异模式相关。
自我认同完成者:有积极的适应模式、较突出的共情能力、少敌对性、能有效调节情绪、能与他人形成亲密感及归属感。
自我认同延迟者:焦虑水平高、难以调节情绪、易处于慢性的高压状态中。 自我认同早闭者:焦虑水平低、因其服从于父母提出的角色与价值观,所遇到的焦虑和冲突少。 自我认同扩散者:面临发展困难,多表现随意的生活方式易显厌烦、悲伤、缺乏动机,在成年期易出现心理病理学父母的问题 第四节 青少年的亲密感
一.含义: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情感依恋,外在表现为建立了亲密关系。青少年期亲密感的获得在其一生的心理发展中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其自我同一性建构和社会化发展的进程。
二. 特征:关心对方的身体健康状况、自愿向对方敞开心扉,吐露隐私或敏感性话题、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共同的活动
三.功能:健康的亲密同伴关系有利于自我同一性的建构、性别的社会化(从同伴处学习了大量的生活经验,如身体变化产生的疑虑、如何处理异性同伴间的关系等) 依恋与爱 依恋是两人间亲密情感的纽带。青春期依恋有与父母间的、恋人间的。
对父母的依恋可促进青少年的社会能力并影响其幸福感。主要表现在自尊、情绪适应与身体健康等特征上。安全依恋的青少年较少出现问题行为。与父母建立有安全依恋的青少年,其与同伴的友谊关系间也正相关。安全依恋的青少年被称作安全-自主型。依恋类型与成年期关系模式间存在联系。三种不安全依恋 1.淡漠-回避型
一种否认依恋重要性的不安全依恋。这类型与养育着持续拒绝依恋个体的需要有关。 结果:父母和青少年保持距离,降低父母对其的影响力。多与青少年的暴力侵犯行为联系。
2.迷恋-矛盾型
第 11 页 共 25 页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开卷复习资料(zwz)
一种对依恋经验过分迷恋的不安全依恋。多因父母不能经常陪伴子女所致。 结果:显著的依恋寻求行为,同时混合着愤怒情绪,和父母矛盾大,影响健康发展。 3.未解决-混乱型依恋
不安全依恋的一种。多有不寻常的高水平恐惧,并伴有迷失感。多因父母去世或父母虐待所致。 约会和恋爱关系
青少年也通过约会和恋爱关系导致依恋产生。但青少年约会更多成为
一种消遣娱乐形式、一种成就和地位的来源以及一个学习亲密关系的机会。 对青少年的影响
恋爱的强烈情绪会使青少年进入一个现实感降低的世界,使其难以思考其它事情。但也为可能的成长、成熟提供资源。学习控制中心情绪能给青少年带来能力感。恋爱关系通常与青少年的情绪体验相关。女生报告多于1/3的强烈情绪的产生归结于真实和想象的恋爱关系,男生为1/4.进行约会的青少年比不约会的有更多外化问题,如犯罪,出现更多服用药现象、性行为等;但进行约会的青少年更为同伴所接受,被认为更有身体吸引力。文化对约会有很强的影响。 第六节 青少年常见的情绪困扰与情绪调节 一.常见的情绪困扰
由于生理上的巨大变化,在心理整合的持续性环节和统一性环节出现暂时的混乱,因而导致不能很好地接纳自己。
?心理整合的两个环节:
(1)持续性环节:个体意识到自己是从过去发展变化到现在,并延续到是将来; (2)统一性环节:自己是一个统一、协调的整体 一般认为,个体要到25岁或更晚才能完成心理整合,达到心态的稳定和平衡 ㈠ 初中生烦恼突然增多
1.外观形象的变化,致使不知道应该以何种姿态出现于公众面前 2.与父母的关系出现裂痕 3.不知如何保持或确立在同伴中应有的地位(优秀者与非优秀者的困惑) ㈡自卑感:青少年自卑感的特点:自我评价过低、泛化、敏感性与掩饰 ㈢ 焦虑:适应困难产生焦虑、考试焦虑
㈣ 抑郁:感到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常伴有厌恶、痛苦、羞愧、自卑等情绪体验
㈤ 孤独:研究发现,青少年晚期是人生中最孤独的时期之一。一方面,处于?°心理上的断乳期,主观上对独立的渴望,但能力的有限性,却不愿得到别人的帮助。另一方面,可能与他们产生了亲密感需求,但能满足这种需要的社会关系还没有建立起来有关。
㈥ 压抑:由于需要、愿望等不能得到满足和实现而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 二.调节情绪,培养良好的情绪品质
1.指导青少年了解自己的情绪情感特点
2.预防青少年的高焦虑状态、增强应付外部要求的能力、适当调整自我期望 3.培养青少年的高尚情操
4.教给其自我调节的具体方法。学会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问题、改变认识角度、
第 12 页 共 25 页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开卷复习资料(zwz)
合适的宣泄等
第四章 青少年人格的发展
一.人格的概述
1. 人格指促进个体行为一致性的持久的、内在的心理特征系统。或个人持续的个人特质;一贯的个人特点。
特质论认为人格包括广泛的性情,这些性情被称为特质,特质会产生特征(特定)性的反应。特质是人格的根本单元或基石。如,爱交际而友好的或霸道而武断的。特质论强调人格的稳定性。认为,人格是特质-情境交互作用的产物。 2.基本特征:整体性、独特性、社会性,受社会文化影响、稳定性
人格变化的两种情况:人格特征随年龄增长表现方式有不同。具有决定性影响的环境、机体变化可影响某些人格特征 二.青少年人格的发展
1.青少年期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
自我认同与角色混乱。自我,即一个人全部特质的总和;人格的核心。 自我内部的矛盾。在不同的关系背景下将自我的概念区分成不同的角色,并可感到在不同自我间存在显著的矛盾。如,我虽情绪化但善解人意、虽长得不好看,但有吸引力等。青春期早期这些矛盾易导致内部冲突;中、晚期开始理解为什么有相反特质,能将矛盾看作是一种适应性,并逐渐形成自我同一
形成个人的自我认同需解决三个主要问题:价值观的确立、职业的选择、令人满意的性别认同的发展
自我认同发展的消极后果是?角色混乱?。 2.青少年人格动力系统的发展
人格的动力系统影响人以不同的态度和积极性选择、组织行为 需要(潜意识)--人格的原动力 动机--行为的起点,直接动因 理想--人格的奋斗目标 理想的发展趋势:随年龄增长,社会影响、学习兴趣影响增大,家庭、学校教育影响下降。认识水平方面,从具体形象理想发展为综合理想,再发展为概括理想。信念、价值观的构建与确立 3.青少年人格调控系统的发展
人格调控系统由自我意识构成,维持人格发展的稳定性、连续性,调节人格发展的性质、速度和进程等
调控系统特点:青少年比儿童有更多的自我意识,更关注自我认识。常出现青少年自我中心---认为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不可战胜的
有两种社会性思维表现:假想观众。试图获得关注和为?处于舞台上? 而努力;个人神话。自己独一无二,他人都无法理解其的真实感觉 4.价值观的确立
价值观是个体对自然、社会、人生问题的带有根本性的总观点。价值观的核心是对人生意义的认识。价值观的形成是由人的知识水平、生活环境等方面决定,同时受人的情感意志、理想动机、立场态度等个性因素制约。
第 13 页 共 25 页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开卷复习资料(zwz)
研究表明:小学阶段,开始对人类、自然及社会现象产生兴趣和疑问,尚未形成价值观;初中阶段,价值观开始萌芽;高中阶段初步形成尚缺乏稳定性
具体表现:第一,对理论问题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喜欢把各种具体事实综合成若干系统的总原则,热衷于哲学探讨
第二,高中生价值观的核心是人生意义问题,他们逐渐学会将个人的生活目标与社会发展的总体方向相联系,即不仅要说明自己对于社会的意义,而且还要找到社会对自身的意义
第三,在高中生的价值观中,反映其个性色彩。即具有不同价值观的高中生对于事物的兴趣点、意志品质及归因方式均不一样;
第四,高中生的价值观尚缺乏稳定性,还容易由于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对社会及人生的看法,改变自己的价值取向。因此,高中阶段个体的价值观仍有向不同方向发展的可能。
5.初中生人格发展的特点
个性结构的不平衡性:自我意识高涨的同时产生消极心理,情绪表现在两极之间波动,渴望尊重的同时有反抗权威
个性特征的偏执性或极端性:体验丰富而偏执,内心关注但表现冷淡 三.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与特点 1.自我意识的含义
指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认识与体验。 构成:从内容:生理我、社会为、心理我 从观念:现实我(真实我)、理想我(可能我)、投射我 从活动形式: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 2.自我意识的发展
青少年期是自我意识发生突变的时期。主要表现有:成人感的产生、独立意向的发展、有了解自己的强烈愿望、自我评价日趋成熟 3.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1)青少年阶段是自我意识迅速发展期
A.初中生自我意识高涨。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期。特点:关注自我形象和自我体验,在个性上表现出主观偏执和片面
B.高中生自我意识的高度发展,基本特点:自我意识中独立意向的发展、自我意识成分的分化,能在心理上把自我分成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两部分、强烈地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道德意识的高度发展
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变化。开始根据个人的信仰和标准来看待自我,而不是根据社会比较
自我概念的典型特征:常常以相互矛盾的方式描述自我。青少年的自我概念在不同背景中有不同的表现。如,分别与同伴、老师、父母在一起时,对自己的看法不同,常会做出虚假的自我行为,即行为方式不是真实的自我表现。自我概念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取决于行为的动机。
影响自我概念的因素:生理因素,主要是身体外观形态上的特点;认知水平;父母的自我概念倾向对高中生自我概念的影响是同方向的。成功及失败经验的积累,也是影响自我概念性质的一个因素
第 14 页 共 25 页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开卷复习资料(zwz)
2)自我评价方面。初步具备了自我评价能力,不很稳定;初中生多是从别人的评价过程中建立对自己评价的准则。高中生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批判性有所增强,并趋于稳定自我评价渐趋成熟。但高中生在自我评价的发展上表现出个体差异,大部分高中生能够进行适当的自我评价。相对而言,高中生易出现自我评价偏高的倾向,以导致他们行为表现上的自负,常听不进别人的意见。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评价与实际表现渐趋一致。自我评价的高低影响自尊心(自己尊重自己的体验)的发展。 自尊。自尊指对自我的整体评价,也称之为自我价值感或自我形象。
相关研究发现:自尊与学生学习成绩呈中等程度的相关,即高自尊不一定带来好成绩。高自尊的个体有较强的主动性。既可引发亲社会行为,也易于出现反社会行为。自尊与幸福感间相关很强。青春期的整体自尊与外貌特征相关高于学习能力、社会认可、运动能力等。
自恋。指采用一种自我中心、自我关注方式对待他人的现象。高自尊的人易自恋;自恋实际是借此保护自己不确定的自尊。 自尊的理论
自我决定论。认为胜任感、归属感和自主感是人类的三大基本需要,这些需要的满足对自我动机、适应和统一性有重要影响。并进一步导致个体自尊水平的高低。 恐惧应对理论。自尊是文化建的产物,依赖社会认可,自尊从本质上讲是防御性质的,其作用是以缓冲人类最本质的恐惧。
人际关系理论。人类天生有一种社会归属感的需要,希望将自己融入到某个社会关系网络中,而自尊是衡量个体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尺,个体会在社会排斥和接纳中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评价,以提高或降低其自尊水平 自尊的形态:
基本自尊。经由人类发展经验和有意义的他人的认同反应而来的,是自我价值中稳定的中心,也是自尊的中心
情境性自尊。自尊中可以修正的部分,会根据每天经历事件的不同而调整个体的自尊程度
假性自尊。个体的一种保护机制,当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对个体产生威胁时,个体会试图保护自己 自尊的发展。通常,自尊在青春期时下降,20多岁后又上升,30多岁平稳。研究表明,我国初中生的自尊存在极其显著的年龄差异。初二的学生自尊开始极其显著的降低。一般,男性自尊高于女性。性别差异出现在青春早期。一年级基本处于同一水平,之后女生低于男生。有研究显示,青少年的自尊有代际效应(即受个人出生时间或同代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的大学生的自尊高于60、70年代的大学生。可能与自尊运动、学校对自尊的积极鼓励相关。太多的空泛表扬也可造成学生的自尊过度膨胀
自尊改变。自尊改变过程有四方面的影响:有意义的他人、社会角色期待、心理发展关键期、沟通应对模式
青少年自尊改变受生理因素、教养方式、学校因素和成败经验等的影响 3)自我体验的发展:敏感、强烈、具有隐闭性、两级性。
初中生的自我体验多与外貌、行为特点相关如,高矮、胖瘦
4)自我控制的发展。自我控制力获得进一步发展,并不完善。小学生的自控力多表
第 15 页 共 2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