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开卷复习资料(zwz)
8.老年期(60岁之后):主要发展任务--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
五.行为主义学习论
基本观点:发展是学习的结果,是对环境的适应;发展是连续的、量变的,关键是寻找可以决定行为重复发生的事件。操作行为主义认为强化能影响行为发生或学习的概率。正强化(行为后得到满意的结果)能促进行为的再发生;负强化(表现行为从而可消除厌恶刺激)也能促进行为的再发生。 六.社会学习论
班图拉(A.Bandura)强调:儿童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 1.观察学习的特点及类型
特点: (1)不一定具有外显的行为反应(2)并不依赖直接强化 (3)具有认知性 (4)不等同于模仿 基本类型:
(1)直接的观察学习(2)抽象性观察学习(3)创造性的观察学习 2.观察学习的心理过程
(1)注意过程:对榜样的知觉 (2)保持过程:示范信息的储存
(3)动作复现过程:记忆向行为的转变 (4)动机过程:从观察到行为 七.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1.皮亚杰(J.P.Piaget,1896-1980)的发展观 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人的认知结构是人通过对客观现实的适应逐步建构起来的,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主体通过行动不断自行构建而成的。 2.儿童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
认为儿童的思维既非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源自后天的经验,而是来自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智力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乃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根据生物学的观点,适应是通过两种形式实现的:同化,即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顺应,即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经历四个不同的阶段。每一阶段儿童对环境的理解和组织方式都有一种根本的变化,每一阶段都会形成更为复杂的推理方式。即:感知运动阶段(0-2岁)--动作思维;前运算阶段(2-7岁)--以心理表象,即物的图象进行思维;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外部动作内化为头脑内部的操作,可逆、守恒、系统。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符号思维、逻辑性。认知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顺序不可改变,但有个别差异。 八.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维列鲁学派)的创始人,认为人的心理发展受社会的文化历史发展规律制约。维果斯基认为,由于工具的使用,引起了人的新的适应方式,即物质生产的间接的方式,而不再象动物一样是以身体的直接方式来适应自然。在人的工具中凝结着人类的间接经验,即社会文化知识经验,这就使人类心理发展规律不再受生物进化规律所制约,而受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所制约。 两种心理机能: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
低级心理机能,是依靠生物进化而获得的心理机能,它是在种族发展的过程中
第 6 页 共 25 页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开卷复习资料(zwz)
出现的,如感觉、知觉、机械记忆、情绪等心理过程均属于低级心理机能 高级心理机能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其实质在于以?心理工具?,即人类社会特有的语言和符号为中介,受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制约。诸如思维、有意注意、逻辑记忆和高级情感等则属于高级心理机能。符号的运用不仅使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使心理活动得到质的改变,而且在儿童个体发展中起着同样的作用。
低级心理机能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而高级心理机能则是人类独有的。 心理发展:心理发展是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个体的心理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的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这一中介环节,使其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各种新质的高级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是不断内化的结果。
最近发展区:第一种水平是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它是指儿童在独立的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第二种是水平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就称为最近发展区。 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教学应当走在发展前面;学习期限应该分为最晚期限和最早的最佳期限。过早和过迟的学习均不利于发展。教学需要以成熟为前提,但更重要的是教学必须首先建立在正在开始尚未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只有在此时施以适当的教育,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的作用,促进心理发展
第二章 青少年青春期——生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 青少年的生理变化
1.身体外形的变化(人生的第二次生长高峰) 1)身高的变化: 进入青春期前,身高的年平均增长量为4.74厘米,进入青春期后,为6.38厘米。 女生发育一般早男生两年左右,9岁进入快速期,持续到15岁左右,17岁后增长减少;
男生11岁开始快速增长,13岁后明显高于女生。到16-17岁,青少年身高增长减慢,18岁左右接近成人水平。 2)头面部的变化 由童年期的头大身小逐渐发展为头身比例协调,并且童年期的面部特征逐渐消失,如嘴变宽变厚。
3)体重的变化:9岁前男女相差无几,每年平均增长2.38公斤。9岁后,女生快速增长,12-13岁达到高峰,14岁后增长速度下降。男生一般在13岁前后超过女生,平均比女生重3.4公斤。男生到15岁后增长速度下降。体重变化反映脂肪的沉积、肌肉的发达、内脏的增大,及骨骼的变化。15-18岁,各项指标先后出现增长速度减慢、减缓,到18岁末接近最高值。身体快速增长要占有一定能量,易使其出现疲乏、困倦等现象。注意科学的起居习惯。 2.器官机能的变化
心脏:14-15岁时,支配心脏活动的神经纤维已发育健全,重量和密度成倍地增长,同时心率与脉搏减慢,心脏负荷降低,能有效调节心脏活动; 19岁血压趋于稳定,达到逐步成人的协调状态。
肺与呼吸系统:肺的发育速度增加,如肺活量增大。12岁时的平均肺活量为1728
第 7 页 共 25 页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开卷复习资料(zwz)
毫升,18岁时达到2283毫升;14岁后是呼吸系统发育的重要阶段。
肌肉力量增强:12岁时男孩的握力是21.62公斤,18岁时为42.68公斤;女孩12岁时为19.01公斤,18岁时为26.36公斤(2007)
脑与神经系统:13-14岁后,大脑发育基本成熟,也是第二次(第一次5-6岁)脑电活动变化的飞跃期,具体表现为感知灵敏、记忆和思维能力快速提高。注意脑的休息、营养、氧供应等。
3.性的发育与成熟:生殖系统是人体各系统中发育成熟最晚的,它的成熟标志着人体生理发育的完成。主要表现在(1)性激素的增多;(2)性器官的发育加速;(3)性机能的发育三个方面。
第一性征,即性器官、性机能的发育成熟
一般女生的性成熟比男生早1-2年。男生13岁开始显著变化,15岁左右发育成熟。女生生殖器发育从11-12岁开始,月经初朝平均年龄(2007,北京地区)为12.24岁,1962年为14.16岁。
第二性征的出现:第二性征是性发育的外部表现,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男性主要表现为喉结突出、嗓音低沉、体格高大、肌肉发达等;女性主要表现为嗓音细润、臀部变大、体态丰满等。 身体发育成熟有加速现象。 性意识的发展研究认为:初二是一个关键转折期。女生比男生的身体成熟早些,但性意识的发展上男生比女生快。 第二节 生理变化对心理的影响 一.心理矛盾
1.生理成熟与心理活动之间的矛盾 身体外型的?成人化?与扮演新的社会角色之间的矛盾,产生不适应感。性成熟对情感体验的危机,产生压抑感。 2.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幼稚性之间的矛盾 成人感与幼稚性同时并存。
渴望参与社会生活,渴望得到社会尊重;但是思维方式具有片面性和表面性,情感缺乏深刻性与稳定性,意志不坚定,社会经验欠缺。 二.心理结构的内部的不平衡性
反抗性与依赖性共存、闭锁性与开放性共存、勇敢与怯懦共存 高傲与自卑共存、否定童年但又眷恋童年 四.青春期特定生理事件的影响 1.女生对月经初潮的心理反应
A. 月经初潮是女生走向成熟的信号标志B. 月经初潮对女生心理所产生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源于文化和个人关于月经的了解,较少源于此时的身体经历。C.月经初潮对女生影响积极或消极,与她们对其的准备有关,即所具备的知识。 2.男生对首次遗精的心理反应
A. 一般男生不会与父母或朋友谈及自己的首次遗精。但也有文化差异。B. 一定的心理准备是积极反应的条件。 五.早熟与晚熟的影响
社会文化、他人评价、自我感知强烈的影响早熟与晚熟青少年的心理与行为。早熟、晚熟对青少年影响有性别差异。
第 8 页 共 25 页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开卷复习资料(zwz)
1.男生中的早熟与晚熟
一般,早熟男生约占20%。早熟男生刚好与女生的发育同步。
积极影响:比晚熟男生处于更有利的地位。如:在受欢迎程度、自我评价等。 消极影响:青春期前的准备短,应对技能发展不及晚熟者完善,应对社会环境与解决各种问题方面僵化或多些顺从,少些灵活性(儿童中期和前青少年期是应对技能发展极为重要的时期)易少年老成,甚至抑制青少年的创造性和冒险行为。 2.女生中的早熟与晚熟
A.早熟女生因与同伴发展不同步,多遇到适应困难问题,易处于不利地位。B.易有更多的情绪障碍。如自我形象低、压抑、焦虑等。且多与其对自身体重感知有关。此外,是否产生消极影响还与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有关。C.易卷入不良活动。因其更可能寻找年长的同伴。D.女生对其成熟时间的知觉与实际成熟时间并非一致,且对其行为与情感影响更大。即感觉自己是早熟者易主动为成人活动做准备,如酗酒、抽烟等。
3.不合时宜的成熟
?另类?假设指由于青春期开始的时间不合时宜(早熟或晚熟),给青少年适应带来困难,于是这类青少年被视为社会性发展的?另类?。
?发展阶段终结?假设 认为,早熟让青少年很容易遇到发展困难,引发他们的某些角色和活动,而这些角色和活动所需要的技能还没有在他们身上形成。
一般,早熟男生、晚熟女生较之晚熟男生、早熟女生处于更有利的地位。但这些影响特点关键是其所在社会文化对青少年早熟、晚熟的态度所起的重要作用。 第三.青少年的心理性别
青少年期是心理性别的一个强化期,即关于男女性的刻板印象进一步提升,更走向传统的性别认同。青春期的开始,男女孩与心理性别有关的期望会日益深化,他们之间的心理及行为差异变得越来越大,迫使他们服从传统性别角色的社会化压力也在增加。青少年对性别角色的认识发展会出现波动,呈近似字母?N?型的趋势, 11岁后达到一个顶峰,之后下降, 14岁左右再次上升, 18岁后稳定。 心理性别的影响因素 A.生物学因素:青春期的变化促成青少年的性别态度和行为的整合,也是向社会化主体(父母、同伴、老师等)发出了信号。进化适应促成了心理性别的差异。 B.社会的影响:心理性别不决定于生物进化的潜质而受塑造影响。如,父母的教养方式、学校教育、大众传媒等传递的心理性别信息
C.认知的影响:青少年会对心理性别进行主动建构,依据自己的认识进行。 第四节.对青少年自我形象等方面的影响 1.自我形象:身体形象是影响青少年自我形象的重要方面之一。对自己身体形象态度有性别差异。女生的不满意增加,男生多变得满意。研究发现,青春期会导致女生自尊适度降低。多出现在有月经、开始约会等六、七年级女生中。青春期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是由其所在的社会文化环境决定的。
评判标准:评判标准多是对父母、媒介、文化传播传递给青少年的社会标准和期望的折射。受其知觉范围内自我形象标准的影响。如同伴群体内身体形象的标准也会影响青少年的自我形象。 2.情绪
第 9 页 共 25 页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开卷复习资料(zwz)
A. 青少年情绪较易受生理变化的影响,更情绪化、喜怒无常。变化多与激素水平的变化有直接联系。青春早期激素水平的迅速提高会增强青少年情绪的敏感性、冲动性、攻击(男生)和压抑(女生)。激素水平的影响主要是源于情绪快速的波动而不是量增加。B.青少年情绪波动与环境因素有关,也与所从事的活动密切相关。 3.家庭关系
青春期子女与父母之间的距离增大,冲突增多。这种状况有进化基础。如,在猴、猿中也存在。
亲子关系变化主要表现为消极事件增加,如抱怨等积极行为相应减少,如支持、微笑等。研究认为,主要受特定生理事件的影响,且在早熟、晚熟者身上同样发生。
第三章 青少年情感的发展
第一节情绪、情感的概述 一.含义
1.情绪、情感:指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是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关系的反映。情绪有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基本情绪与自我意识情绪。 达尔文描述过情绪的生理进化基础:面部表情是本能,各文化共同,包括动物。基本情绪高兴、吃惊、生气、害怕的表情一致
现代心理学家认为情绪,尤其是面部表情具有跨文化一致性,但情绪表达规则不具跨文化普遍性。即生物进化赋予人类情绪,文化与个性的植入提供了情绪体验的多样性。
2.情绪的作用
适应作用,适应生存的一种心理工具。用它来改善人的生存、生活条件。 动机作用,是基本的动机系统,对驱力(启动)起放大作用。
组织作用,影响知觉的选择,影响并调节记忆、决策、推理和问题解决 交流作用,可协调人际之间的关系。如用微笑表示友好维护人际关系等。 第二节 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 1.情绪识别能力发展特点 在个体心理发展中,情绪体验先产生,随着教育、经验的积累,识别能力才逐渐发展起来。10-14岁,面部表情的识别能力进入快速发展期,高中阶段趋于成熟。随着表情识别的发展,运用和控制的能力也得到发展。
2.情绪自主即表现在情绪情感上越来越独立于自己的父母。如,更强的自我依靠、主动性;对同伴压力的对抗;对自己的决定和活动的责任感等。这对青少年塑造独立自我认同有一定意义。 3.情绪体验的特点
1)情绪体验具有易感性、丰富性
情绪强度常与引发的事情完全不成比例。很小的事情也可引发脾气。(即一种防御机制表现,将自己的感受投射到他人身上) 2)情绪体验易起伏波动
青春早期,情绪起伏增加。喜怒无常/常生闷气/不会表达 3)情绪体验丰富多彩
情绪来源丰富、经历的层次、种类、强度丰富
第 10 页 共 2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