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教学。
4.删掉了溶解度曲线的绘制
意图:数学中已学习过,不是化学要学习的问题
建议:教材中删掉,不代表没有价值,通过绘制溶解度曲线可以让学生理解溶解度的要素、意义等,可以在练习、作业、测试中出现。
第二单元
整个单元的知识结构发生较大的改变,由原来先讲酸碱性和酸碱度,再到酸碱的中和,最后讲常见的酸和碱的性质,改为先将常见的酸和碱的性质,再讲酸碱性和酸碱度,最后讲酸碱中和
意图:遵循学生的一般认知过程,从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概括,由点到面逐渐积累,螺旋上升。放弃了由普遍性到一般性的建构方式。
建议:遵循新教材的结构,建构学生的知识体系,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师教学难度相对较小。
第一节 酸及其性质
1.直接给出酸的概念及其显酸性的原因。
意图:①想保留原教材的优点,从生活中的酸开始;②弱化酸的概念教学;
建议:就课标的要求及初中学习的酸、碱是一个较低层次的初级概念来讲,这种设计比较恰当,但从学生能在高中顺利学习和在初中形成初步的知识体系来讲,这种设计不太合理。建议可以从生活中的
酸碱引入课题,但不必明确酸的概念及其显酸性的原因,在学习完盐酸、硫酸等常见的酸后,再提出为什么他们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引出显酸性的原因和酸的概念,适当辨析酸和酸性。
2. 直接给出碱的概念及其显碱性的原因。 同上。
3.增加了稀释浓硫酸的图示 意图:形成图像印象更便于记忆。 问题:图中没有画出浓硫酸的页面和液流
建议:可以将浓硫酸和浓盐酸分开讲,二者的物理性质没有共同之处,不必一起观察。
4.实验探究2-1中改变了几种物质。 (1)碳酸钙改成碳酸钠
意图:碳酸钙与盐酸的反应前面已学习过,不必重复,改碳酸钠为后面学习碳酸钠的性质做铺垫。
(2)氯化铜改为氯化钡
意图:为便于与后面硫酸与氯化钡的反应做比较,说明不同的酸也存在着化学性质的差异性。
(3)增加了硝酸银
意图:体现盐酸的个性,以说明不同的酸也存在着化学性质的差异性。同时为后面海水淡化的检验做铺垫。
5.增加的酸的通性和差异性
意图:更符合初中知识体系的建构;为高中的学习做好准备。
6.增加了常见酸的用途
意图:完善知识体系,满足课标要求。
7.增加了复分解反应(原教材在常见的碱的性质中出现) 意图:指导后面或未学习的复分解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帮助记忆已学习的化学方程式
建议:对低层次学生或暂时不扩张课本以外反应方程式的,可以再学习碱的性质时在介绍复分解反应。
8.增加了盐的概念
意图:便于形成系统,便于概括反应规律
其他建议:
1.在初三没有集中介绍原子团的,在这里介绍。
第二节 碱及其性质
1.活动天地2-3删掉了手捻氢氧化钠溶液和石灰水实验 意图:遵照实验规则,不直接触摸实验要求,尤其是有毒和有腐蚀性的。
2.常见的碱,删掉了氨水
意图:氨水作为碱,其成分比较复杂,为减少利用氨水的碱性书写反应方程式的负担而删掉。
建议:可以告诉学生氨水是常见的碱,但其成分比较复杂,不要
求掌握,不要求写有关反应方程式。
3.实验探究2-2除了增加与指示剂的作用外,还增加了矿泉水瓶中的二氧化碳与石灰水的反应。
意图:与氢氧化钠溶液对照,除了看到二者都便瘪,还能看到变化的程度不一样,这样既能说明氢氧化钙溶解度很小,还能为与水对照试验提供思路。
建议:①控制好氢氧化钠溶液、石灰水和水的用量及浓度,使三者的现象差别明显。
4.明确提出了氢氧化钠、熟石灰的用途
意图:完善课标要求物质的性质,介绍其用途,将二者联系起来。 建议:将用途与性质联系,特别是熟石灰。
第三节 溶液的酸碱性
1.文字调整比较大。 原因:顺序发生了改变。 2.将酸碱指示剂的概念调整到此处 意图:形成完整的知识模块,循序渐进
建议:按教材讲时,不要在讲酸碱性质时提指示剂的概念,只提石蕊试液、酚酞试液。
3.增加?间接观察? 意图:加强方法教育
4.将石蕊试纸、酚酞试纸放到了多识一点中。
意图:在初中阶段石蕊试纸与酚酞试纸不太常用,只做简单介绍。 建议:结合石蕊试剂在酸性、碱性溶液中颜色变化,从易于观察的角度简单介绍石蕊试纸选择和颜色变化。(不能背)
5.删掉了多识一点:pH和洁肤用品 意图:不详
6.丰富了作物最适宜的pH,将图片换成表格 意图:图片在教材中意义不大,换成表格增加内容。
建议:教学时,可以多选些图片,增强视觉效应;也可再增加一些适宜在弱碱性土壤的作物。
其他建议:在此辨析酸碱性与酸碱的概念。
第四节 酸碱中和反应
单独设计酸碱中和反应(在酸的性质和碱的性质中都人为避开了)
意图:①避免重复;②减轻酸、碱性质中的探究比重。 建议:①将活动天地2-5提到活动天地2-4前;②除了用PH法(实验探究2-5)外,还可让学生设计其他方法,如用指示剂间接指示,而且应该放在PH法前,建议做演示实验;③将酸碱的通性补充完整;④原教材的实验探究1-4?盐酸和氢氧化钙能否发生反应?,可作为练习或作业素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