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云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考研(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题目及参考(2)

2025-07-13

主义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资本的积聚和生产的集中进行得很快,当资本的积聚和生产的集中达到一定的程度,资本主义经济就自然而然地走向了垄断。一方面,“因为几十个大型企业彼此之间容易达成协议;另一方面,正是企业的规模巨大造成了竞争的困难,产生了垄断的趋势。这种从竞争到垄断的转变,不说是最新资本主义经济中最重要的现象,也是最重要的现象之一” 。

(2)列宁分析了资本主义新的时代条件下垄断的四种主要表现形式:

①其一,由生产集中生长起来的资本家的垄断同盟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已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完全的优势,其中卡特尔已成了全部经济生活的一种基础。

②其二,垄断地占有资本主义社会最重要的工业部门,特别是它的基础工业部门,即卡特尔化程度最高的工业部门,如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所需要的原料产地。

③其三,为数不多的最大银行实行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的“人事结合”,支配着全国极大部分货币资本和货币收入,控制着资产阶级社会中一切经济机构和政治机构,银行成为金融资本的垄断者。

④其四,金融资本在原有动机的基础上增加了争夺原料产地、争夺资本输出、争夺“势力范围”,直至争夺一般经济领土的新动机,这就是垄断地占有殖民地。 (3)垄断加剧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各种矛盾。

垄断虽然从竞争中产生,但垄断消除不了竞争,而是凌驾于竞争之上,与之并存,垄断与竞争的交织产生了许多特别尖锐特别剧烈的矛盾、摩擦和冲突,如加剧了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垄断资产阶级与中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之间的矛盾,以及工业内部、农业内部和工农业之间的矛盾。总之,垄断是帝国主义最深厚的经济基础。

(二)无产阶级革命理论

①革命要有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

②无产阶级必须夺取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在条件成熟时把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

③俄国革命的特点是以工人和士兵为主的城市为中心的武装斗争道路。 [拓展]列宁对俄国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的探索 (1)与民粹派、“合法马克思主义”的论战 (2)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理论的形成

19世纪90年代末,资本主义在俄国有了新的发展,工人阶级也成了重要的政治力量,是强有力的革命因素。随着社会民主主义工人运动的产生和发展,革命的马克思主义者急切希望能在俄国组织统一的工人政党。1898年3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宣告成立。由于党的成立大会没有制定出统一的纲领、章程和策略,因此没有实现在思想上和组织上的统一。党成立不久,党内就出现了一个机会主义派别——经济派。这个派别盲目崇拜自发的工人运动,片面强调经济斗争的意义和作用,否认政治斗争、思想理论和政党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醉心于社会改良。这就加剧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涣散和混乱,也助长了党在一些重大的理论、纲领和策略问题上的思想动摇。因此粉碎经济主义,克服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涣散、混乱和动摇的状况,重建一个集中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工人政党,就成了俄国

6

革命运动最迫切的任务。

列宁对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理论全面而又系统的论述,回答了俄国工人政党在建党过程中遇到的许多新问题,粉碎了经济派和孟什维克等机会主义派别在建党问题上的错误思想,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列宁的建党理论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特点,其中既有普遍适用的原理,又包含着当时历史条件下俄国的特殊性内容。 (3)无产阶级领导权和革命转变论

20世纪初,俄国成为帝国主义各种矛盾的焦点,并于1905年1月爆发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确制定革命的策略成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首要任务。列宁在与孟什维克机会主义错误策略作斗争的同时,把马克思主义同俄国实践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制定了一种适合俄国国情的正确的革命策略。1905年4月间,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召开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三次代表大会,会议制定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策略路线。其要点是:

①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领导,依靠工农联盟,孤立自由资产阶级;

②通过武装起义推翻沙皇专制政权,建立工农民主专政;把民主革命进行到底,并不失时机地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

而孟什维克在日内瓦单独召开的代表会议上制定了一条与布尔什维克相对立的机会主义的策略路线。他们认为,这次革命不过是西欧资产阶级革命在俄国的重演,革命必须由资产阶级领导,无产阶级千万不能采取革命行动,以免吓退资产阶级,而只能用和平方式来改良沙皇制度,并让资本主义得到充分发展,不要也不能立刻把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这样,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就形成了两种不同性质的策略路线。这两条策略路线的斗争的焦点是无产阶级要不要掌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其斗争结果决定着俄国民主革命的命运和结局。为了全面阐明布尔什维克的策略路线,彻底清算孟什维克和第二国际机会主义的错误策略,列宁分析了新的历史时期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各自的变化和特点,总结了俄国1905年革命提供的经验教训,写了《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社会民主党和临时革命政府》、《无产阶级和农民的革命民主专政》、《社会民主党对农民运动的态度》等一系列论著,其中最重要的是于1905年6—7月写的《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一书,该书创造性地提出并阐明了关于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思想,把马克思主义的民主革命理论大大推进了一步。 (4)“一国胜利论”与暴力革命

列宁由于发现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和社会主义革命之间的联系,而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首先在几个或者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的论断。

1915年,列宁在全面研究帝国主义问题时,发现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列宁在《论欧洲联邦口号》一文中明确指出:“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 ,而且还发现了这个规律和社会主义革命之间的联系。列宁认为,由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和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资本主义的各经济部门和各个国家在经济上不可能平衡发展。尤其当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时,这种不平衡更加剧烈,从而使一些国家迅速赶上并超过另一些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引起了实力地位的急剧变化,资本和实力迅速增加的国家,必然要求用战争手段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和瓜分殖民地。而帝国主义战争又使帝国主义

7

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削弱帝国主义阵营,从而使社会主义革命可能首先在单独一个国家获得胜利。胜利的国家的无产阶级,必须实行无产阶级专政。没有无产阶级这一被压迫阶级的专政,便不能消灭阶级。没有各社会主义共和国对各落后国家的相当长期的顽强斗争,便不能实现各民族在社会主义中的自由联合。1916年,列宁在《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一文中又一次表述了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的著名原理,提出:“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而且在商品生产下也只能是这样。由此得出一个必然的结论: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或资产阶级以前的国家。” 表明无产阶级可以首先在一国发动社会主义革命并胜利地夺取政权,而且在一国夺得政权的无产阶级能够保持住政权。

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暴力革命不可避免的学说是针对资产阶级国家说的。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无产阶级专政)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根据一般规律,只能通过暴力革命” 。这表明了暴力革命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地位。列宁虽然强调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般规律,但他始终没有否认在某些条件下和平取得政权的可能。列宁根据二月革命后出现的较为自由的状况,在《四月提纲》中就规定了革命和平发展的方针,并断言“在俄国,这个革命可能例外地成为和平革命” ,设想较落后的资本主义俄国有可能和平地过渡到社会主义。但七月事变后,俄国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已经结束,俄国革命已经不可能和平发展了。然而,在《国家与革命》中,列宁仍然十分重视恩格斯关于革命和平发展的思想。他强调指出:“恩格斯非常谨慎,没有束缚自己的手脚。他承认,在有共和制或有充分自由的国家里,和平地向社会主义发展是‘可以设想’(仅仅是‘设想’!)的” 。同样,列宁在对待无产阶级革命发展道路问题上,也是非常谨慎的。他并没有排除在一定的具体历史条件下,革命有和平发展的可能。当然,这种可能性是否能转化为现实性,则取决于具体的历史条件,取决于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

(三)民族殖民地问题理论

[拓展]列宁对帝国主义时代殖民地和民族解放运动的论述

列宁关于殖民地和民族解放运动问题的分析是对马克思主义帝国主义理论的重要贡献。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列宁根据帝国主义时期新的历史条件和新的情况,把民族问题同帝国主义时代的殖民地问题联系起来,周详地考察并阐述了殖民地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关系。在《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自决权》(1916年)、《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1916年)、《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1920年)、《关于民族或“自治化”问题》(1922年)等著述中,列宁对帝国主义时代的殖民地和民族解放运动问题作了分析,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帝国主义理论。

(1)在帝国主义时代殖民地和民族的联系性问题上,列宁以对阿根廷等殖民地国家的分析为例,首先分析了殖民地的内涵和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民族问题的“两个历史趋向”。

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民族问题上的“两个历史趋向”,就是“民族生活和民族运动的觉醒,反对一切民族压迫的斗争,民族国家的建立”的历史趋向和“各民族彼此间各种交往的发展和日益频繁,民族隔阂的消除”的历史趋向。列宁指出,帝国主义的本质决定了帝国主义时代必然会出现一种基本的、极其重要的

8

现象,即“民族分为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族”。被压迫民族不仅包括欧洲的一些受压迫的弱小民族,而且也包括一切殖民地的受压迫的民族。而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既是“同大国民族的社会沙文主义进行斗争的观点”,也是“社会民主党民族纲领中决定性的、主要的、基本的观点”。在帝国主义时代,列宁明确地把殖民地与民族问题联系起来研究,扩大了民族问题的范围,使民族问题由欧洲的反对民族压迫的局部问题发展为整个被压迫民族、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民族反对民族压迫的世界问题。同时,列宁也揭示了以少数剥削、压迫他国的国家为一方,以多数处于殖民地地位的弱小民族国家为另一方的世界政治经济的基本格局。

(2)列宁从两个方面论证了民族解放运动兴起的重要意义。

①其一,帝国主义时代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是反对帝国主义列强的积极力量。列宁批判了卢森堡关于帝国主义时代不可能再有民族战争的错误观点,认为占世界人口一半以上的广大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正在发展和成熟,“反对帝国主义大国的民族战争不仅是可能的和可能性很大,而且是不可避免的、进步的、革命的”,“殖民地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战争必然是它们的民族解放政治的继续”,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必定会发展成反对帝国主义列强的民族战争。帝国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只有与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才能取得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②其二,帝国主义时代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是世界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的积极力量。列宁不赞成布哈林把反对帝国主义列强的民族解放运动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对立起来的观点,明确指出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是世界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的一部分。他认为,革命的进程已经证明并将进一步证明,世界各国行将爆发的社会主义革命,决不会仅仅是或者主要是每一个国家无产阶级战胜本国资产阶级的事情,这个革命将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一切殖民地和国家、一切附属国反对国际帝国主义的战争。在这一“战争”中,“小民族在反帝斗争中无力成为独立的因素,却起一种酵母、霉菌的作用,帮助反帝的真正力量即社会主义无产阶级登上舞台” 。列宁从反对帝国主义和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根本利益出发,强调了取得革命胜利的社会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互相支援的必要性。他指出,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只能在各先进国家的无产阶级为反对资产阶级而进行的国内战争同不发达的、落后的和被压迫的民族所掀起的一系列民主革命运动(包括民族解放运动)联合起来的时代中进行。各帝国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如果没有被压迫民族的援助,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同时,社会主义国家和国际无产阶级也只有用一切办法援助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才能更加有力地为反对帝国主义列强的国际社会主义革命而斗争。

列宁把无产阶级为完成民主革命并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而奋斗的原理应用到党纲上,提出了完成民主革命是党的最低纲领,实现社会主义是党的最高纲领的建党学说。这一学说对各国党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同时,列宁关于民主革命及其发展趋势的论述,是把马克思主义的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相结合的典范。

(四)无产阶级专政理论

[拓展]无产阶级专政与社会主义新型民主 (1)无产阶级专政

①十月革命后的初期,列宁在其著作中不止一次提出“社会主义就是消灭阶级”的论断。

9

列宁认为,从阶级关系对立性质上来看,主要有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资本家阶级和无产者阶级。要完成消灭阶级的任务,首先必须推翻地主、资本家这些剥削阶级。其次还要消灭工农之间的差别。并且指出后者是一项十分困难而长期的任务。他强调,“要解决这个任务,只有把整个社会经济在组织上加以改造,只有从个体的、单独的小商品经济过渡到公共的大经济。这样的过渡必然是非常长久的”。由此可见,列宁认为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还不能说明社会主义的最终建成,它只不过完成了整个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一小部分任务,而且是比较容易完成的任务。而要达到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最终建成社会主义,还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过渡时期。

②列宁把“社会主义就是消灭阶级”这一论断同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使命直接联系起来。

社会主义的目的是消灭阶级,而这一任务是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进行阶级斗争来完成的。列宁根据俄国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阶级斗争的初步实践经验,充分阐明了无产阶级专政是消灭阶级,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先决条件。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是阶级斗争在新形式下的继续。并且在无产阶级专政与工农联盟的关系方面,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形式、职能等方面,列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③社会主义革命最根本最重大的问题,就是无产阶级同农民的关系问题,就是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问题。

工农联盟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主要力量和支柱,是胜利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和消灭阶级、消灭剥削的保证。无产阶级专政的最高原则就是维护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为了建立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列宁认为,无产阶级应当解决双重任务:

第一,吸引农民和其他劳动者,鼓舞和组织他们,领导他们去推翻资产阶级和完全粉碎资产阶级的一切反抗;

第二,把农民和其他劳动者以及所有小资产阶级引上新的经济建设的道路,引上建立新的社会联系、新的劳动纪律和新的劳动组织的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说,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同农民和其他劳动者结成的特别形式的阶级联盟,是反资本的联盟,是为推翻资本并镇压资本家反抗的联盟,是为建成社会主义而成立的联盟。工农联盟包括政治上、军事上和经济上的联盟,而政治上和军事上的联盟也要以经济联盟为基础或辅之以经济联盟。同时,列宁还指出,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一个阶级的政权,因为只有无产阶级才提出消灭阶级的历史使命,只有无产阶级才有能力用自己的专政来消灭一切阶级。农民作为私有者,不会要求消灭私有制,只有无产阶级才能引导农民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

(2)对社会主义新型民主政治的探索

第一,“排斥一切委任制度”,“从下到上的一切机关都实行普遍选举制、报告制和监督制”。

第二,实行党政分工,正确划分党和国家的职权范围,提高苏维埃机关的主动性和责任性。

第三,根本改造国家机关。建立党的监察体制,规定中央和各级监察委员会分别与中央委员会和同级党委会“平行地行使职权”; 整顿和改组肃反机关;精简机构。

(第一到第三为实行党内“工人民主制”的内容)

第四,进行“文化革命”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为政治民主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10


2024年云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考研(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题目及参考(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牛津初中英语8BUnit1—Unit6 知识点归纳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