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关和谐理念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2)

2025-07-28

都具有沟通协调能力,懂得公关艺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推行“人人都懂公关、人人都会公关”的全员“公关”,充分发挥协调功能,减少社会的矛盾与冲突,增强和谐合作,使社会风气向文明、健康的方向发展,也就达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

四、要利用公关和谐理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天人合一”是和谐社会的生态基础。 以蒙古族为代表的草原民族,具有天人合一、崇尚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观。从起源意义上讲,宗教意义上的“天人合一”是以“祭敖包”为主要表现的草原文化的精神内涵。草原环境孕育了草原民族,也孕育了包括“祭敖包”在内的草原民族的精神世界。人、畜、草原三位一体的生存方式,使草原民族很自然地产生了人和自然为一整体的“天人合一”观念。这种整体观念所体现的正是包括草原文化在内的东方文化的特质——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草原文化由于以游牧文明为基础,几乎把“天人合一”的理念变为行动的准则,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发挥到极致。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中极具特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相互交融,共同造就了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美丽中国包含的生态文明理念,是对世界现代化过程批判反

6

思的结果,是对中国现代化经验总结提炼的结晶,是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转换。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蕴含着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的责任,也承载着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的道义,是一种新的人文精神的体现。生态文明是现代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是我们人类认识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利用自然,反对干预自然,并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其基本内涵是认识自然、尊重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造福人类。

(二)人与人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核心。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人与人和谐在本质上就是要实现社会关系的和谐。社会关系和谐既有经济关系的和谐,又有证政治关系的和谐;既有文化关系的和谐,又有社会关系的和谐;而归根结底就是生产关系的和谐。历史证明,当生产关系由全社会共同占有时,人和人之间的各种交互关系是平等的,人和人的关系是和谐的。反之,当生产资料不是由全社会占有而是由少数人占有时,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不和谐,就会造成社会动荡。和谐社会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上的社会运作模式,核心问题是要解决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下人与人和谐发展问题。

1.要利用公关和谐理念,处理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是我国国情和生产力发展水

7

平的现实基础。这种国情和生产力发展的现实基础决定了我们必须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和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方式。这种生产关系的多样化反映在社会关系上必然就会使得人的关系呈现出复杂性。人是生产力中最根本的因素。要利用公关和谐理念理顺这种复杂的人际关系,规范人的行为,使人作为生产力最根本因素的作用达到最大化,进而推进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理应成为和谐社会的要旨所在。

2.要利用公关和谐理念处理好和谐社会的本质属性。和谐社会实质上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模式。它的理论前提和最终的理论归宿就是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此,坚持“以人为本”,全面促进人发展无疑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诉求。“为人民服务”,“是否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等都是“以人为本”实践观的历史体现,这无疑是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当然,和谐社会不是理想中的大同社会,也不是共产主义社会,而是一个在生产力水平不高、经济文化较为低下的社会主义初级段的社会形态,在这样特定的历史阶段上建设社主义,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以人为本”无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题中应有义。

3.要利用公关和谐理念处理好我国社会的现实问题。我国社会问题的根源在于因改革造成的利益关系的变动与利益失调,并因此产生的一系列利益矛盾:地区矛盾、城乡矛盾、贫富矛盾、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矛盾、既得利益与深化

8

改革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归根结底就是人与人的和谐问题,解决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民族复兴和社会稳定。和谐社会就是在承认这些矛盾 的前提下,通过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来实现人与人和谐共处,进而最广泛地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整合社会资源,来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战略任务。为此,实现人与人真正和谐必然构成了和谐社会的核心议题。

(三)自我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前提。

自我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前提和产物, 我们应当从根本上重视和实现人的自我和谐。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目标和途径,并把心理和谐与社会和谐作为一个主要问题提出来。这是我们党历史上第一次把心理和谐、心理健康问题提到如此的高度。《决定》明确指出:“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是所有心理学工作者都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是包括心理学在内的所有学科共同努力的方向。

1.加强修养, 提升人格魅力。修养主要是自我修养,从道德的角度提升自己的素质。修养可分为基本要求和高层次要求。作为起点的基本要求,就是不做伤天害理的事,自我修养有着鲜明的针对性,针对的是贪欲和邪念。历来的贪财、

9

恋色、弄权而作恶多端者,现实社会中不断揭露出来的腐败分子,其根源皆由贪欲、邪念所致,可见修养之必要。如果说修养的基本要求是不做坏事,不贪、不占,不因恶小而为之,那么修养的高层次要求则是为他人为社会多做有益的事。自我和谐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心理平衡,不抱怨,不攀比,积极对待人生,对名利地位豁达待之,泰然处之,追求人生的真、善、美。

2.不断学习,提升创新能力。如果说修养讲的是从道德层面提高自己的素质,讲究学习创新则是从能力的角度提升自己的素质。现代社会是学习型社会,对于社会主体的个人,要求的是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学以致用,努力创新。通过学习来促进人的对话和沟通,形成共识和信任,以达到使社会制度和结构的创新资源得到扩展,促成人的主题行动与社会结构的互动,推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活动,使人和社会的发展和谐共进。

3.处理好人际关系。处理好人际关系是指与人相处的协调方式。中国自古就重视人际关系建设,提倡宽和处事,协调人际。在今天,不同性格、爱好、志趣的人有着不同的社会地位和角色,他们为了改善自己的生存状态和生存环境,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只要是正当的,通过自己的体力或脑力劳动达到的,都应当予以理解和支持,排斥、歧视、看不惯、不顺眼,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理解的障碍。不能以自己的优势而傲视别人、取笑他人。无论人的职位高低,社会角色差异多大,人格是相互平等的。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要善

10

于学习别人的长处,赞美人是君子之风,是对别人成就由衷的认可。

参考文献:

周安华、苗普平,《公共关系—理论、实务与技巧(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新华网;

孙文营,深入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探索,2008;

马志强、徐爱华,论公共关系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现代大学教育,2005。

11


公关和谐理念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2、认识平方千米(2)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