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十送红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比、实践、反复聆听等体验,让学生能够了解江西民歌的特点,让学生喜爱江西民歌。
2、能够用深情、怀念的情绪演唱《十送红军》。 3、通过学唱了解红军传统精神,并继承和发扬。 教学重难点
1、能够准确的把握歌曲风格,用深情的,怀念的情绪演唱歌曲。
2、引导学生在体验歌曲情感的基础上,了解江西民歌的特点、喜爱江西民歌。
一.导入
1. 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啊,老师想请大家听赏一段旋律,看看你们对它熟悉吗?(播放都市现场开头曲视频片段)
2.交流:师生对听到的旋律进行交流,讨论。 3.随琴模唱:谁能模仿一遍这段旋律? 用旋律练声(提醒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和姿势)
【设计思路:用正确的歌唱方法来学习一首学唱歌曲,是音乐学习的目标,这是咱们课堂上所缺失的,也正是音乐课上真正需要的。】
4.导入新课:这段旋律啊就是咱们江西民歌《十送红军》当中的一段,咱们今天就来学习这首由张士燮,朱正本加工整理的江西民歌《十送红军》。
【设计思路:用大家所熟悉的视频片段开始导入,让学生直观的熟悉歌曲旋律,入情入境的学习歌曲,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增强体验情感,引导学生直观感受,进行审美和探究。】
二.聆听、感受
1.请学生初听歌曲,边听边思考,歌曲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动人故事? (图片组图欣赏全曲)
2.学生畅谈听后感受,师做补充介绍:在中国革命史上,中国红军有一次了不起的壮举,(二万五千里长征),这首歌就是写在红军被迫离开根据地,踏上漫漫长征路与当地老乡们依依惜别的场景。(以情带入,体会情感)
3.师:下面老师演唱歌曲中三个学唱段落,请同学们边听边拿出手跟着老师一起划拍子,感受歌曲旋律的特点(师跟伴奏范唱)。
师生互动交流:看出来了吗?这是几几拍的曲子?(4-2拍),歌曲的旋律是以怎样的形式出现的?(体会短句的形式,加上师的动作,表情,让生感觉伤心,难过,抽噎的音乐表现形式,这就是短句。)体会情感后引导学生一个词来概括歌曲的情感?(依依不舍,留恋,深情地??)部分学生理解不了还可以用唱去让他们感受,或停个10秒,或用手势在空中打个逗号,引导他们体会短句)如果还不会的:像吸一口气的感觉,师唱2个逗号部分引导感受这首歌曲以一个短句出现,就像人们伤心,难过时抽泣样的感觉。)
【设计思路:在了解歌曲背景的前提下,抓住一个“情”字,创设情境,架起生活与教材的桥梁,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体验情感,进行探究。】
?
学唱、表现
1.体验情感,分句模唱。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这种情感,咱们用 lu 来分句模唱旋律。 (指导学生用正确的发声方法唱:身体坐直,就像当年的红军战士一样的坐姿,半打哈欠的状态,腰上要像打足了的轮胎一样。)
2.完整的学唱第一段,再纠错。并解决难点节奏 ,(当学生音高唱不上去的时候,提醒学生们用气息支撑的方式来演唱。这个大跳就像是白天到黑夜,或师用手势表现大跳的地方)。
3.强调具有鲜明的江西民歌特色,且旋律取材于赣南民歌《送郎歌》的音调,保留了歌中妻子送郎出门,边送边唱的情绪。并体会江西民歌的魅力。
(1).体会衬词的魅力(没加衬词和加了衬词的对比)
请生读一段歌词(不带衬词),感受歌词当中饱含了怎样的情绪?
师:那我来读加了衬词的,感受一下跟你们读的有什么不同?
生:加了括号里的这些衬词,表达了老区人民对红军的深厚情谊,也正体现了咱们江西老表浓郁的乡音乡情。(情感的升华) (2).体会装饰音(倚音)的魅力
a.在理解歌词的基础上唱歌曲。带着歌词来唱这首歌曲( 唱3段,不加倚音)。 b.先来看看第一句(师唱无倚音的,再唱有倚音的)有什么不同呢?(生不懂再对比前半句,加手势让生答)。在这个小节中,第一种唱的比较平缓,第二种唱的有起伏,咱们把它叫倚音,加上倚音你觉得旋律怎么样?(更加丰富,丰满)。
c.学生再次随琴有感情的演唱第一段。
【设计思路:这衬词和装饰音留给学生很大的思维想象,江西民歌的特点由此展开,采用多种对比的手段对江西民歌特点进行剖析,入情入景,老乡们对红军的情感得到升华。而且,用手势的方式来表达大跳的旋律,通俗易懂,学生在唱的过程中更容易表达,从中可以感受教师在教学中,手势也是一件非常好的教具。】
4.欣赏宋祖英演唱《十送红军》视频,启发学生有感情的学唱歌曲的第二、三段。 5.学生讨论交流:歌曲从一送、五送到十送,歌曲虽然旋律相同,但是表达的情绪却有细微变化,根据歌曲内容和情感,应该怎样分层表现歌曲? 6.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选择一两种合适的表现方式,想象着自己就是根据地的老乡,把那种对红军的热爱和不舍演唱出来。
7.表演唱: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如:女生做家里的亲人,男生做红军战士、老师做家里的亲人,生做红军战士??让学生随着伴奏音乐,完整的表演歌曲。
【设计思路:角色扮演,换位思考,深入理解当时军民之间的鱼水情。在教学中,师生对唱,男女对唱等,让学生从红军和老百姓的角度去思考,为什么会十送?为什么军民之间的感情这么深?深入了解歌曲创作年代,师生和文本之间形成对话,拉近了学生和时代的距离,使学生轻松理解军民之情,再唱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四.拓展、延伸
1.同学们,我们已经了解了《十送红军》这首歌曲中蕴含的丰富的江西民歌特点,江西的革命歌曲还有很多,老师这里带来了一些江西的特色民歌,请同学们边听边完成下列表格。
歌曲
《井冈山上太阳红》
江西民歌的特点(请在有的后面打√) 江西方言□ 衬词□ 装饰音□ 其他□
《八月桂花遍地开》 江西方言□ 衬词□ 装饰音□ 其他□
《 斑 鸠 调 》 江西方言□ 衬词□ 装饰音□ 其他□
《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 江西方言□ 衬词□ 装饰音□ 其他□
2.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完成的表格,交流总结江西民歌的特点。
【设计思路:用表格的形式总结江西民族音乐的特点,直观,简洁,使整个的教学设计的思路也清晰了许多。整个课堂的教学环节层层相扣,深刻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自主发现音乐,学习音乐和探索音乐的理念。】 五.总结全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唱了江西民歌《十送红军》,同时也欣赏了一些具有浓厚江西地方特色的民歌。其实,江西的民歌还有很多,作为新时期的少年,我们更应该多了解自己家乡的民歌,多唱家乡的民歌,把咱们江西的红色文化传播到大江南北,世界各地??
6、《菩萨蛮·大柏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这首词写作的时代背景。
2,读懂词句,领略词中所体现的自然美,语言美和思想感情美。 3.了解体会词中描写的事物和作者的联想。 4.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5.背诵这首词。 二、教学重点
1.在想象中再现词中描绘的自然景色。
2.理解“当年廖战急,弹洞前村壁”与“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和释题
1.这篇课文是伟大领袖毛泽东写的一首词。你们知道什么是词吗?(关于词和词牌的知识,只要求学生按照“预习”要求上的说明回答,不必求之过深J 2.释题。这首词的题目是“大柏地”,大柏地在哪里呢?大家看地图,它在江西省瑞金县城北25公里,靠近江西与福建的边界。红军曾经在这里同国民党反动军队打过一仗。那是在1929年1月,毛泽东同志和朱德同志率领红军从井冈山向赣(江西)南和闽(福建)西进军。国民党反动军队气势汹汹地追来,2月10H红军同他们作战,大获全胜。那么这首词是什么时候写的呢?(学生答:1933年夏。)也就是大柏地战斗发生四年多以后。那时,毛泽东同志再次经过大柏地,触景生情,就写了这首词。
3.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读音。注意“橙”字是后鼻音,不要读成前鼻音,更不能读成“登”。“橙”是像橙子一样黄里带红的颜色。 4.指名朗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句。
(1)“赤橙黄绿青蓝紫”,七个字代表七种不同的颜色。出示印有七色光的图片,让学生把七个字分别同它们所代表的颜色对上号。
(2)“持”是什么意思?“彩练”是什么意思?让学生查字典后回答,教师选择其中准确的加以肯定。(“持”是拿着、握着的意思。“练”是绸带,“彩练”是彩色的绸带,这里说的彩色就是赤橙黄绿青蓝紫。“彩练”实际指的是虹。) (3)小结:这两句虽然没有直接点出虹,但是我们却仿佛看到有人拿着一条七色的彩绸在天上翩翩起舞。这样就具体描绘出了虹,而且使虹在我们的想象中从静的变成了动的。多么美啊! 2.学习第二句。
(1)同学们看见过彩虹吗?是在什么情况下看到的?学生如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能说出在夏天雨后看到固然很好,说不出也不必勉强。
(2)分别理解句中每个词的意思,(“雨后”是说夏天阵雨之后,彩虹正是在这种特定的天气里显现的。“复”是什么意思?让学生查字典后回答。“复”是又、重新的意思,这里是说重新出现。“斜阳”是说西斜的太阳。“关山”课本上有注释,指名一位同学读一下注释。注释中又出现两个生字,要求学生读准确。“隘”是指险要的地方,“岳”是指比较高的山。“苍”是什么意思呢?让学生
查字典后回答。“苍”是青翠的颜色。“阵阵苍”是说青色一阵阵时隐时现。原来这时天刚刚放晴,云彩没有散尽,还在流动,因此,还不稳定,有时阳光普照,关山一片青翠,有时云霞遮掩,关山又暗起来。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景色变化的复杂过程。)
(3)连起来说说这一句的意思。
3.朗读这首词的前半闺,即一、二两句。教师范读。学生自己练习朗读。再指名学生朗读。
4.学习第三句。
(1)同学们还记得“当年廖战急”中的“当年”是指的哪一年吗?(是1929年1月。)
(2)“廖战”是激烈的战斗。这里介绍一点当年战斗的情况。 1929年1月,毛泽东同志和朱德同志率领红军到达离瑞金25公里的大柏地, 10日(农历正月初一),国民党反动军队尾追而来。这时,毛泽东同志命令一支小部队边打边退,逐步将敌人主力诱入大柏地,11日清晨,早已隐蔽在大柏地的红军主力,突然向敌军发动攻击,经过激烈的战斗,共歼灭敌军近两个团,俘虏敌人八百多,还缴获了大批武器弹药。这是毛泽东同志利用大柏地以南的有利地形精心设计的一次漂亮的伏击战,也是毛泽东同志和朱德同志率领的红军部队离开井冈山后打的第一个大胜仗。
(3)”“弹洞前村壁”中的“洞”跟我们平常用的这个词有点不同,它的意思是穿透。这里说的是:子弹射穿了前面村子的墙壁。这一句是从现在写到过去,由写景转入叙事。 5.学习第四句。
指导理解句中每个词的意思。“装点”是装扮,点缀。“朝”念zhao,不念zo,“今朝”是今天的意思。
(2)指名连起来说说这一句的意思。(这一句是说,那前村壁上留下的累累弹痕把群山打扮得更好看了。)
(3)本来,墙壁上弹痕累累,似乎很难同美联系起来。那么,为什么说“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呢?让我们来讨论一下,、讨论中不必要求过高,学生只要说出那么一点意思就应当加以肯定。“完整的答案是:在革命者看来,战争分为两类,一类是正义的,一类是非正义的。一切进步的战争都是正义的,一切阻碍进步的战争都是非正义的。非正义的战争是丑恶的,而正义的战争则是美好的。只有通过正义的战争,人民才能夺取政权,从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翻过身来,成为国家的主人,人民的江山是人民战争打出来的。因此,在革命者的心目中,当年打败国民党反动军队的一次漂亮仗留下的弹痕,不仅没有破坏自然界壮丽的景色,而且使壮丽的景色显得更美。 6.练习朗读第三、四句。 三、完成“思考?练习”
1.指名学生回答,回答得不准确的请其他学生纠正。 (1)“彩练”指的是虹。
(2)“斜阳”指西斜的太阳。“阵阵苍”指大柏地一带的群山在天气刚刚放晴时一忽儿模糊一忽儿清晰的青翠的颜色。
(3)“装点”是装扮。点缀的意思。装点关山的是四年多以前那场战斗留在前村墙壁上的弹痕。
2.把课文的前两个句子连起来,摆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幅画面:夏天雨后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