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迫向四方迁徙。惟独曾人却留居中原。
周武王灭商后,封鄫为子爵,移封鄫于山东临沂苍山县西北部城。由于鄫国是春秋时的一个小国,常常被莒、邾和鲁国欺凌。为了改善同邻近侯国的关系,鄫便与较为强大的鲁国建立了姻缘关系。襄公四年 (前569年),鲁国向春秋霸主晋国要求,愿把鄫国作为自己的附庸国,并代鲁国负责向盟主国提供一部分贡赋。 疆域:驻苍山县向城西南,包括苍山大部分,枣庄部分,以及郯城沂河以西部分。
此前,鲁僖公之女嫁给鄫君时泰,生公子巫。不久,时泰又娶莒女,生子后欲立为嗣,危及巫的地位。鄫国靠近晋鲁的行为,自然受到莒国的反对。同年十月,莒国联合邾国攻伐鄫国,鲁国派大夫臧纥出兵救鄫,结果吃了败仗。次年,鄫人又在戚 (今河南濮阳)参加晋、宋、陈、卫、郑、曹、莒、邾、滕、薛、齐、吴等国的盟会,联合抗楚,鄫国才得到喘息的机会。公元前567年,鄫国因自恃有鲁国作后盾,而怠慢了莒国,莒国抓住鲁国疏于扶助鄫国的时机,一举灭掉了鄫国。 邾国(邹)
颛顼帝之后代曹挟于周武王时被封于“邾”,建立邾国,最初附庸于鲁,春秋时渐强,进为子爵之国,称“邾娄”,后又改为“邹”,建都于邾(今山东曲阜东南南陬村)。后来,春秋时鲁穆公改邾国为邹国。因建都邹邑而得名。曹姓,战国初亡于楚宣王。 莒国
自周初始封,至春秋隐公元年,这一段的莒国历史,史文缺
-11-
略,为空白期。太史公多见旧籍,于此当有所见,惜他因莒国小弱,未立《莒世家》,后人于此空白期之史迹,无法妄测。仅知自兹舆期始封至鲁僖公年间之兹平公,共历十一世。兹平公之后,始有国君世系,但是因为承袭了东夷风俗,国君无谥号,只在名字上冠以地名,作为生前称号。由此看出,至少自周初至春秋初期近300年间,周人欲以周鲁为代表的华夏文化去同化东夷孑遗,尚未收到显着效果。
自鲁隐公二年后,《春秋》经传始见莒之事迹,至战国楚简王灭莒(时在公元前431年),290年间,莒国大事可述者甚多。兹仅就其与齐、鲁两大邻国关系及参与中原霸主盟会之主要事迹,略为综合排比之,以说明夷夏之斗争与民族融合过程,在东方仍在继续进行中。
为了便于了解莒与当时诸国之关系,分四个阶段叙述。 第一阶段,自鲁隐公二年(前720年)至鲁僖公二十三年(前673年)。开始时,莒的疆域似已较初封国时有所扩张(也许是又逐渐恢复了周公东征前之旧疆)。它南入向(在今莒县南70里处),北伐杞,取牟娄。杞,本为旧国,卜辞(《殷虚书契后编》下375)中有“杞侯”字样出现。周武王重封夏之后楼公于杞,初都于今河南杞县,春秋前,不知何故东迁。先迁于今新泰县境,继又迁淳于(今安丘东北)。杞之国土,东起今诸城境,西至安丘境,正好横亘于莒之北部。莒欲扩地,向南已灭向,向北不能遽吞杞,故取蚕食手段,先取其一邑。杞本夏族,但因处东夷故地,用夷礼,故齐鲁等国鄙之。
-12-
莒之西疆临鲁境,西北疆有州、纪二国。州为小邦,姜姓,不久似被齐所灭。纪(已)曾因调停鲁与莒的关系,与莒盟于密。前715年,鲁与莒因而盟于浮来。可见莒对西方及西北方之邻国,是维持着友好关系的。但齐桓公即位后,齐为霸主,局面为之一变。
齐桓公为公子时曾出奔莒国避难。返齐为君之后,却不念旧德。旧籍载桓公与管仲谋伐莒为东郭牙所觉之事②是否事实,姑臵不论,而不久却向东方扩张,则是事实。纪和杞首遭压迫,亦开始见“伐莒”之文。莒似乎判明了这个情势,以后不再向北发展,转向西、南两方,开始与鲁、鄫发生纠葛。
当时,莒是齐鲁之外的东部大国,附近的贵族与国君,在本国住不下去时,多爱暂奔莒国。这一阶段,齐公子小白之外,还有谭君及鲁庆父。由于鲁人赂莒交出庆父,反又食言不送贿赂,鲁莒之间曾数次发生战争,莒败。鲁也有了戒心,庄公二十九年(前665年)城诸及防(东防,在今费县东北40余里处)即所以备莒。
桓公由于标榜攘夷,所领导的几次会盟,莒都不得参加。后宋襄公欲霸诸侯,也领导了几次会盟,莒亦未获准参加。 前660年齐逼迁阳(今沂水西南)国之民而有其地。前644年,完全灭纪国。齐向东扩张的面目已经不再掩饰了,莒国为了对抗咄咄逼人的齐国,便完全倒向新起的霸主晋国,这在下一阶段中表现得明朗了。
第二阶段,自鲁僖公二十四年(前626年)至成公十四年
-13-
(前577年)。这是晋文公为霸主以及邲之战后楚庄王继为霸主时代。莒国在这一阶段,历兹平公、纪公庶其、厉公季陀、渠邱公朱四个国君。他们先后参与中原各国的一些会盟,是外交上初步活跃的时期。
晋文公虽也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却未在会盟中表现出来,因而莒国得以参加了有名的践土之盟。与此同时,齐继续向东开拓国境。见于记载的是前600年伐莱。取根牟。莱为东夷族,根牟又在莒之邻境,因而齐于前598年及前596年有两次伐莒之事。《左传》对于后一次伐莒记曰:“莒恃晋而不事齐故也。”部分地道出了齐、莒双方的打算。原来,与莒同时被晋文公邀请参加会盟的小国邾,本是鲁的禁脔。此后,齐欲并莒,鲁欲并邾,二大国会晤频繁。前599年,鲁出兵伐邾,次年,两国连兵伐莒。又次年,楚败晋于邲,齐国见莒失去了奥援,遂无所顾忌,复于下一年再次伐莒。在这以后的十年间,齐恃其强,开始欺压鲁国,又侮辱晋之使臣,形势又为之一变,晋、鲁、卫、曹于前589年合兵伐齐,败齐于鞍。于是,前584年以后,莒国又参加了以晋为盟主的马陵之会及蒲之会。
这一阶段的后期,可能由于齐鲁交侵,也可能由于莒君渠邱公的无能,莒有三城一度为楚所攻破,但楚不能据而有之,不久退出了。前574年渠邱公死,子密州即位,史称黎比公。 第三阶段,自鲁成公十五年(前576年)至鲁襄公三十一年(前542年)。这一阶段的前期,晋悼公复霸,后期,宋向戌倡议晋楚弭兵,争霸局面稍得缓和。
-14-
晋势复强之后,30年间,大会盟24次,莒都参加了。由于多次参加复盟,莒似乎逐渐以大国自居,开始对外用兵。初期,即与邾联合,共同侵郐,郐在莒之西南,距鲁不远,便向鲁求救,然而鲁的兵力不能胜莒,郐终于为莒所灭。鲁感到受到了威胁,开始修建东疆的费城。前565、563、561年,莒三度侵犯鲁境,表面上看,似仅是争夺边境上的田地,然而鲁国却以为:“莒人间诸侯之有事也,故伐我东鄙。”当时晋楚继续争霸,齐、鲁全参加进去,莒乃钻了空子。由此看来,莒稍强之后,也会走上扩张领土的道路。“春秋无义战”,莒也不例外。莒国的兵力,这时似乎很强。前555年,以晋为首的12国伐齐,莒曾要求以“车千乘”从东南方向攻齐。这一次齐兵不敢出,晋军焚临淄。12诸侯之兵到达齐之南疆。齐坚守城池,未导致大败。然而齐开始有了向莒报复之心。
莒君黎比公之治民,《左传》称之为“虐”,又说“国人患之”。大约指的是他不顾国力,连年与齐鲁争战,民不堪命的情况吧。黎比公处于齐、鲁两国大启疆土之际,利用强晋为援,以攻为守,还不失为较好的策略,因而这一阶段为春秋时莒最活跃之时期。黎比公死后,莒逐渐走向衰亡了。
第四阶段自鲁昭公元年(前541年)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这一时期,晋公室强大,国力内耗不复外顾,莒亦失去了奥援。莒君可考者,有展舆、着邱公去疾、庚舆、郊公与狂5人。嗣后入战国,莒事无记载,公元前431年,楚灭莒。 这期间,莒之国土屡被齐鲁侵占,国势已弱,只好采取守势。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