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初年,荆人的残部主要是季连的芈姓后人,已西迁至丹水与淅水之间。鬻熊为首领时,审时度势,率楚民背弃商纣王,西行投奔周文王,并受到周文王的器重,周武王继位后,有图南之意,楚人觉察后,在鬻熊之子熊丽的率领下,举部南迁至睢山与荆山之间,暂时避栖于荒野之地。周成王时,周公避祸于楚,楚人敬之如上宾,周公大感其德,周公回朝后诉说此事,感动了周成王,于是周成王封熊丽之孙熊绎为楚君。荆楚开始跻身于诸侯之列,楚国正式诞生了。
楚人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惨淡经营,至熊渠时初露峥嵘。熊渠是熊绎第四代孙,是一位既有才识又有进取精神的君主,他整军习武,趁着中原动乱之机,开始了开疆拓土的进程。三苗早已归顺荆楚,熊渠把征伐重点放在西部和东部。在西征中,攻打了庸国(今湖北竹山境内),拉开了拓疆序幕。在东讨中,楚人攻打了位于今湖北中部的扬越,势力推进至江汉平原。接着远征,攻打了位于今湖北鄂州境内的鄂国。
征战既后,楚国逐渐兴盛起来,真正立于诸侯之林,熊渠离经叛道,分封3个儿子为王,镇守长江中游的3个要地:虽然在周王朝的压力之下,熊渠取消了3个儿子的王号,但楚国仍然在江汉平原扎稳了根基。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阳,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代,平王三十一年(公元前740年),熊通为楚地之王,继续了熊渠的开篇拓土历程,公元前706年,楚国攻打姬姓诸候国随,并逼周天子晋升其爵位。遭拒绝后,熊通亲率大军再次征讨随国,大获
-6-
全胜后,熊通自称\楚武王\,成为天下诸侯中第一个敢于自己称王的国君。楚成王时,楚国在令尹子文的治理下更显强盛,楚国的大国声威真正建立起来了。
成王两传至庄王。庄王励精图治,终成霸业。庄王曾率领楚军,浩浩荡荡开赴伊水与洛水之间,对周天子耀武扬威。庄王武功之时,选拔孙叔敖实行文冶,楚国出现了经济繁荣、文化灿烂的鼎盛局面。
吴楚大战后,楚国经过8年的休养生息,逐渐恢复了元气。惠王时,历史进入战国时代,其间,楚国和诸侯列国战战和和,并无大的建树,一直延续到简王、声王。公元前400年,韩、赵、魏合兵数次攻楚,向楚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楚悼王谋求富国强兵之道,任用吴起开始变法,并取得了成效,一时间,楚国兵强马壮,横归中原,初露称雄之势。
威王后期,楚国成了七雄中唯一能与秦国抗衡的大国,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东至大海,南起南岭,北至今安徽北部,幅员空前广阔。\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楚国至此进入了最鼎盛的时期。
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即位,随即开始统-全国的迸程,诸侯国纷纷割地事秦,但仍不能挽救灭亡的命运。在攻灭韩、赵、魏后,秦军于公元前224年大举伐楚,楚国只有招架之功,而无反击之力。公元前223年、秦军席卷淮北淮南,攻陷寿郢,俘获负刍,绵延800的楚国就此灭亡。 鲁国
-7-
原为奄国(今山东曲阜)曾随武庚叛周
公元前1045年,周灭商,大封天下,武王之弟周公姬旦被封于旧奄国地曲阜,周公辅佐天子,其子伯禽代父就封,更名鲁国,先后传二十五世三十四君,至公元前249年被楚所灭 吴国
吴国是中国周朝时的一个诸侯国,其国境位于今天江苏省南部苏州、无锡、常州一带。吴国的开始不明,传说周文王的伯父太伯和仲雍为了将他们的王位让给周文王的父亲季历出逃到江南建立吴国。这个传说的准确性无可考证。到春秋时期为止,吴国是中原边上的一个不重要的小国,有可能吴国到春秋时刚刚开始使用从中原引入的君主制度。春秋时期,吴国与中原的诸侯国的交往越来越密切,也开始与其他诸侯国争雄。吴王阖闾在今天的苏州建立都城,任用伍子胥和孙武攻破楚国都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阖闾的儿子夫差不顾国家连年征战空虚,与齐国和晋国争霸,令伍子胥自杀,忽视了边界上的越国,被越王勾践趁虚而入。前473年,夫差兵败而逃,被围困在秦馀杭山(今天苏州南阳山),向勾践求和,勾践不准,夫差自杀,吴国灭亡。 越国
越国是以绍兴为核心地域建立的浙江大地上第一个古朝,公元前473年,越灭吴后,越国的势力范围曾北抵山东,南入闽台,东濒于海,西达皖南、赣东,雄踞东南,
公元前三一二年正当秦、韩、魏与楚齐对峙、楚调发大军包围秦兵于曲沃和商於的时候,越王派使者以“乘舟”(君王乘坐用
-8-
以指挥作战的大船)、战船三百艘、箭五万支,送给魏国(《水经〃河水注》引《纪年》),支援魏国。这样运送大批水战所需的军用物资到魏都大梁,必须从长江经邗沟,再经淮水和鸿沟,可知当时越的国力仍能控制邗沟和淮水的航行。这时越王原要伐齐,经齐王使人游说越王,越不攻齐而攻楚,被楚打败。因此楚图谋灭亡越国,消除后顾之忧,并扩展领土到江东一带。公元前三○七年秦武王举鼎绝膑而死,秦国有争立君位的内乱,一时无暇对外兼并,楚就趁这个时机图谋攻灭越国。楚国曾派大臣昭滑到越国去活动了五年,到公元前三○六年(楚怀王二十三年),楚国乘越内乱,把越国灭亡了,把江东建设为郡。 宋国
宋国是中国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国君子姓,位于现在河南商丘一带。
周武王伐纣,商朝灭亡,武王分封诸侯时,封纣王的儿子武庚于殷,以奉其宗祀。武王死后,武庚叛乱,被周公平叛杀死,另封纣王的庶兄,当年曾降周的微子启于商邱,国号宋,以奉商朝的宗祀。孔子的论语尧曰篇曾记载此一原则叫做“兴灭国,继绝世”。
宋国后来逐渐发展强大,宋襄公曾经成为春秋时期五霸之一,但和其他四霸不同,其他四霸(齐、楚、秦、晋)称霸时都有强大的实力,召集各国会盟较为有成效。宋襄公只是在齐国内乱时,帮助齐公子复国,想代齐作为盟主,但没有军事实力。历史记载宋襄公在军事作战时实行不切实际的“仁义”,结果被楚军击败,
-9-
宋襄公也因伤重身亡。
以后北方晋国和南方楚国争霸时,宋国夹在中间,战事连年不断。80年间,遭遇了40次以上的战争。公元前546年,宋国令尹向戎因为和晋楚两国令尹有私交,又正当两国交兵疲惫之际,发起和平大会,在宋国召开十国参加的“弭兵之盟”,使宋国保证了十余年的和平时期。
战国时期,宋国终被齐国所灭。 郑国
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其弟友于郑(今陕西华县东),是为郑桓公。周幽王时,身为周王室司徒的郑桓公,看到西周行将灭亡,就在太史伯的建议下,将财产、部族、宗族连同商人迁移到东虢(guó,国)和郐之间(今河南嵩山以东地区)。两年后,犬戎杀死周幽王,并杀郑桓公。继位的郑武公攻灭郐和东虢,建立郑国,都新郑。郑武公以和郑庄公相继为周平王卿士,且能控制内部卿大夫的势力,在春秋初年的历史上,郑国甚为活跃。就连当时的齐国还经常听命于郑国,跟随郑国东征西讨。到郑庄公统治末期,郑国由于连年征战,国势日衰,齐国才逐渐取得有利地位,开始对周边小国发号施令。郑国以后由于内乱叠起,国势逐渐衰弱,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灭。 鄫国
少康的小儿子曲烈,被分封到一个叫鄫(zeng,曾)的地方,建立鄫国。
夏被商灭掉之后,其同姓亲族,或被俘虏作了商的臣仆,或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