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风险压力不容忽视
(一)经济减速企业困难,不良资产形势严峻。我国经济从10%左右的高速向8%左右的中速转换后,出现了很多矛盾和问题,包括传统产业产能严重过剩,货币政策扩张后大量资金进入房地产和其他虚拟部门,政府通过基础设施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使政府债务风险增加,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财政收入减缓等。这些问题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加大了经济转型时期的困难。
目前,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与不良率继续“双升”。截至2013年12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5921亿元,比年初增加993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0%,比年初上升0.05个百分点。相比真实暴露的不良贷款,隐匿的风险对银行危害更大。基于不良贷款暴露的滞后性,预计银行业不良贷款将继续温和反弹,不良率短期也难以见顶,银行信用风险管控形势严峻。
(二)地方政府平台债务风险积聚。政府平台贷款在近几年陆续进入偿债高峰期,一方面政府通过举新债还旧债;另一方面,政府通过信托、BT和违规集资等方式变相融资问题突出,隐蔽性强、筹资成本高,蕴含新的风险隐患。同时,三中全会后土地财税体制的改革也将大幅度减少地方政府的收入,部分不具备自偿性的建设项目还款来源难以保证,偿债风险增大。
6
(三)房地产市场分化加剧系统性风险。一、二线城市房地产市场泡沫风险继续累积;三、四线城市由于土地供应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较快,但产业升级步伐缓慢,难以创造大量就业岗位,房地产需求不足,出现严重过剩局面,“鬼城”现象增加,部分城市房价出现连续下跌。一旦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市场普遍出现衰退,将可能引发房地产系统性风险,并引起融资平台偿还困难等连锁反应。
(四)理财规模迅速增长,潜在风险加剧。银行理财总量近年来增长迅速,潜在风险不容忽视:一是大量房地产、政府平台贷款绕道以银行理财方式发放;二是表外发放,风险较为隐蔽,不易被监控;三是授后管理缺位,已出现到期不能兑付的群体事件;四是期限错配,流动性风险较大。
(五)利率市场化增大授信风险。2013年以来,国内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提速。随着利率竞争加剧,银行将面临利差收窄局面。银行将被迫通过扩大信贷规模以增加利息收入,不良贷款可能随之而增加,对利润构成压力。此外,银行被动进入收益高但风险相对也较高的小企业等授信业务领域,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是考验。国际经验表明,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部分银行在业务转型中,往往因不能正确选择战略定位或有效管控转型中的风险而陷入困境。
(六)QE3退出将加速资产价格泡沫破裂。美国经济的持续好转,促使美联储在2013年度最后一次货币政策会议上启动QE退出程序。
7
此情况将对我国带来以下影响:一是全球流动性由“过剩”转为“短缺”;二是资本流向逆转,以我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将从资本流入地变为流出地;三是房地产、大宗商品等资产价格泡沫资产将面临破灭危险。
第二部分 授信政策总体要求
一、坚持风险文化理念
坚持稳健积极的风险理念,回归“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的三性经营原则。“三性”原则要求我们要执行三个策略:一是逆经济周期安排业务。经济周期会带来机遇,但银行的业务结构与经济周期不能贴得太近。要避开经济周期波动的破坏力,在经济周期的不同发展阶段能够守住底线和原则,确保银行的安全。要改变公司业务独大的格局,把零售业务、中间业务等远周期业务做大做强,平衡业务结构。二是轻资本占用安排结构。要把业务发展重点调整到资本消耗低的业务上来,把资源配臵到经济资本占用少、风险敞口小的业务上来,优化银行的盈利结构。三是低信贷杠杆控制规模。要保持合理的信贷杠杆率和存贷比率,不能因追求业务规模而过度扩张资产杠杆,任何利益刺激下都要坚守这条底线。
风险管理要回归本源,一是授信客户的选择、产品方案的设计都要围绕企业第一还款来源,不能舍本求末;二是收益要覆盖风险,根
8
据授信风险合理定价,主动经营风险;三是坚持合规经营,各项业务的开展必须符合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行业政策、准入政策、监管政策等要求。
二、紧紧围绕战略目标
坚持“建设有独特市场价值的一流商业银行”的发展愿景,坚持积极进取的发展战略目标,要求我们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集中资源做好传统银行业务,稳步推进非银行金融业务,通过差异化市场定位和特色产品服务,支持实体经济。
二是树立大银行战略并保持中小银行灵活机制,公司零售业务并重,通过“公司客户重心上移——新机构网点——网络银行”三个台阶的自身发展以及并购整合等业务,力争进入银行第一梯队。
三是要积极抓住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抓住消费拉动经济的新增长点,全面进军服务业;抓住城镇化发展的机遇;抓住包括网络经济、电商等在内的新兴经济领域;抓住社会收入结构向个人转移的趋势,推进大零售战略。
四是在科学的风险偏好下,整合内部资源,优化组织架构,夯实发展基础,做一家稳健、保守、能够守住风险边界的好银行,打造百年老店。
三、区域投向政策
坚持差异化区域定位。东部地区仍将是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但
9
区域经济重心将逐步下移,GDP和财富向三线城市分散,中西部经济增速和总量占比将逐渐增加,富裕人群也呈现由沿海地带扩张至内陆地区的趋势,诸多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正在形成,未来城市群经济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将日益增强。
一是重点地区,重点投入。要根据区域特点,通过资源倾斜获得效益最大化。在沿海发达地区谋求全面发展,打造成为我行的“核心利润区”;在承接产业转移的中西部地区抓住产业崛起机遇,针对性投入,发展成新的“利润增长极”;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注重资源投入效果,为中信银行长远发展构建坚实的“战略储备库”。
要抓住上海自贸区投融资改革以及金融体制改革带来的市场机会,积极关注并参与自贸区的项目融资需求,并及时总结经验。
二是重点业务,重点扶持。必须依据各区域经济与产业差异性突出优势业务,全面推进面向服务业的金融产品创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要突出发展总部经济、零售银行、中小企业和供应链融资、投资银行、金融市场业务;中西部要注重公司战略客户培养与维护,紧抓优势行业与龙头企业,形成巩固的基础客户群。在环境保护区要突出绿色信贷效能,加大对清洁能源、循环经济等国家倡导行业的介入。
三是稳健支持城镇化建设。实行区域差异化信贷政策,因地制宜地选择重点支持的区域或项目。区域上,择优支持一线城市以及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和海峡西岸等经济发达地区中心城市的旧城改造项目、都市圈城镇化项目以及百强县(市)的城镇化项目。项目上,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