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word教案(4)

2025-07-10

善叙事理、其文疏荡

——《史记》的叙事艺术

魏公子列传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人物传记的写法。

2、积累文中一些重要的实词、虚词,掌握几种常见的文言句式。 3、了解本文中一些词的多义现象。 4、体会《史记》的叙事艺术。 教学重难点设计

围绕七个问题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理解

(一)全文三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怎样?第1、2自然段怎样介绍信陵君的?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二)作者怎样具体描写陵君与侯生的交往从而体现他“仁而下士”的? (三)作者在记叙上述两件事中如何去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和特征的? (四)平原君在怎样的情况下,向魏国求救?

(五)对于赵国的求救,魏王及信陵君各抱什么态度?

(六)如何评价侯生献窃符的奇谋及“公子从其计,请如姬”? (七)对侯生“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到,以送公子”如何看待?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养士的情况及战国四君子

“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贾谊语)。 二、研读文本 1、文言重点 ①注音释义

士无贤不肖 (xiào 才能低的) 侯生摄敝衣冠 (bì 破旧的) 公子往,数请之 (shu? 多次地) 公子姊为赵惠文王?? (zǐ 姐姐) 冠盖相属 (zhǔ 连续) 宾客辩士说王万端 (shu 劝说)

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 (du? 揣测,估计) 约车骑百余乘 (shèng 量词) 今有难 (nàn 危难)

侯生乃屏人间语 (bǐng 使人退避。jiàn秘密地,悄悄地) 椎杀晋鄙 (chuí 动词 用铁椎打) 矫杀晋鄙 (jiǎo动词 假托??命令)

公子遂将晋鄙军。勒兵?? (jiàng 统帅。lē 文中作“检阅”讲) 嚄唶宿将 (sù jiàng 有经验,有威势的老将。) 北乡自刭 (jǐng 用刀割脖子) ②通假字

直上载公子上坐 (“坐”能“座”) 俾倪 (通“睥睨”,斜着眼睛看。) 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乡”通“向”) 公子与侯生决 (“决”通“诀”) ③词性活用

A、名词作动词

仁而下士 (谦逊地对待) 留军壁邺 (营垒──驻扎) 如姬资之三年 (资财──出资悬赏) 朱亥袖四十斤铁椎 (衣袖──袖里藏着) B、形容词作动词

不敢以其高贵骄士 (骄傲──傲慢地对待)

臣修身洁行数十年 (清洁──使??高洁,使动用法) 公子从车骑,虚左 (使??空着,使动用法)

为能急人之困 (着急──能急救患,为??着急为动用法) 公子怪之 (奇怪──感到奇怪意动用法) C、动词的使动用法

公子从车骑 (让??跟从着) 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 (使??站立着) 侯生乃屏人间语 (让??退避) D、名词作状语

北救赵而西却秦 (向北,向西) 皆谦而礼交之 (礼貌──以礼) ④一词多义 故:

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缘故) 故久立与其客语 (故意) 今公子故过之 (特意) 朱亥故不复谢 (有意) 世莫能知,故隐屠问耳 (所以) 引:

公子引车入市 (带领) 公子引侯生坐上坐 (延请) 复引车追问侯生 (退回) 为公子先引 (引路) 就:

乃谢客就车 (上,登上) 赢欲就公子之名 (成就)

金就砺则利 (接近,靠近《劝学》) 使归就戮于秦 (接受《殽之战》) 下:

礼贤下士 (谦逊地对待) 旦暮且下 (攻下,打下)

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低等的 《邹忌讽齐王纳谏》)

每薄暮,下管键 (使用 《狱中杂记》) 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 (少于 《赤壁之战》) 辞:

辞决而行 (辞别) 无一言半辞送我 (言语)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 (推辞)

近日奉辞伐罪 (命令《赤壁之战》) 臣等不肖,请辞去 (辞退《廉颇蔺相如列传》) 存:

公子亲数存之 (问候)

却秦存赵 (保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存在)

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 (生存《出师表》) ⑤古今异义

以公子为长者 (古:有德行的人。 今:年长的人)

胜所以自附为婚姻 (古:姻亲 今: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2、句式解析 A、省略句

欲以(之)观公子 遍赞(于)宾客 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之)俱 可使(之)击之 B、倒装句

请救于魏 何功之有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C、判断句

赢乃夷门抱关者也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 王异母弟也 D、被动句

赢闻如姬你为人所杀 3、难句解析

①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②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 ③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④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⑤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

⑥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向刭,以送公子。 2、理清内容主旨

全文共8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概括介绍信陵君的身份和“仁而下士”的品德。 富贵

贤能 仁而下士 统领全篇 第二部分(2~3),详写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行动。

其一为信陵君与侯赢的交往过程。 厚遗 置酒 自迎 虚左

愈恭 公子:仁而下士,名不虚传 正面描写 枉车 逾和 色终不变 引上座 遍赞宾客 为寿 径上

不让 侯生: 侧面烘托 见客 久立

观公子 市人

窃骂 从骑 侧面烘托 皆惊 宾客 其二为信陵君与朱亥的交往过程。

第三部分(4~8段),具体叙写“窃符救赵”的故事。

1、故事发生(4段)秦兵围邯郸,魏王畏秦不敢求赵。赵请救于魏,公子欲助而不能。 2、故事发展(5~6段)信陵君四见侯生

①信陵君私约车骑,欲死秦军,行过夷门,见侯生。 侯生:无一言半辞

②信陵君见侯见生无一言半辞送他,心中疑惑,退回复见侯生。 侯生:何功之有,献计

侯生:足智多谋、举重若轻

③信陵君得虎符后,出发之前再见侯生。 侯生:荐亥

④侯生推荐朱亥随信陵君同行,信陵君再次出发,过谢侯生。 侯生:约期自刭

3、故事高潮(7段)破秦救赵

4、故事结局(7段)信陵君得胜归来,侯生北乡自刭。

侯生:一诺千金、激励、保全名节

5、故事尾声(8段)信陵君留赵不归。

信陵君:谦恭自抑

3、围绕教学重难点提出的几个问题进行讨论

(一)第一部分怎样介绍信陵君的?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全文三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怎样?

第一部分对信陵君的概括介绍突出的是他“仁而下士”的品质,按传记的一般体例,概括介绍信陵君的身份:“魏昭王少子”、“魏安釐王异母弟”、“封公子为信陵君”,然后介绍他

的品德特点:“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最后介绍信陵君的威望:“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诸侯)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起到笼罩全篇的作用。

第二部分是具体描写他如何“仁而下士”,在结构上是后面“窃符救赵”故事的铺垫。正因为信陵君“仁而下士”才得到了侯生与朱亥的帮助,使他得以却秦救赵,建功立业。

第三部分是他“仁而下士”所获得的成果。

(二)作者怎样具体描写陵君与侯生的交往从而体现他“仁而下士”的?

分析:作者选用了典型的事例:第一件是身为魏国公子的信陵君,听说侯生是个隐士,并不顾及他是一个看管城门的老头,家境贫寒,地位低下,而“往请,欲厚遗之”。当侯生不肯受,说:“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因故而受公子财”时,信陵君反而更优厚地以礼相待。第二件事是“乃置酒大会宾客,??自迎夷门侯生并遍赞宾客”。 (三)作者在记叙上述两件事中如何去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和特征的?

分析:作者通过不同的角度去写信陵君,写他“置酒大会宾客”,等宾客坐定,他才“从车骑”“自迎夷门侯生”且“虚左”以待。而侯生毫不谦让直上公子上座,“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又写侯生“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而信陵君竟还为侯生“执辔愈恭”“颜色愈和”;还写“市人皆观公子执辔”“从骑者窃骂侯生”,信陵君则“色终不变”。至家,“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通过这些不同人物的不同反映,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把人物形象写得栩栩如生。同时所选的这几个细节,都安排在“大庭广众”的特定的典型环境中,更使得信陵君求贤若渴,仁而下士的鲜明形象,得到充分而具体的展现。

(四)平原君在怎样的情况下,向魏国求救?

分析:当时,“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邯郸”(长平之战,赵国重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而使40万士兵被活埋,因而兵力空竭,只有依赖外国的援兵)。赵国局势非常紧张。信陵君的救赵就成为赵国生死存亡的关键。

(五)对于赵国的求救,魏王及信陵君各抱什么态度?

分析: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由此可看出他自私、怯懦,屈从于秦国的压力,而取观望态度。信陵君则明确救赵即自救,见义勇为,“数请魏王”,“计不独生命令赵亡”,“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六)如何评价侯生献窃符的奇谋及“公子从其计,请如姬”?

分析:

(1)面对侯生的冷淡态度,信陵君“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从而“复引车”向侯生求救,说明信陵君知人善任、虚心谦恭。侯生所说:“尚安事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伦理道德。侯生在信陵君走投无路时,想到的窃符之计是救赵的万全之策。他对计策的每一环节都作了周密的分析和妥善的安排,以至想用朱亥推杀晋鄙,解救一时之急。他对当时的国事、人事了如指掌,“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表现他料事如神,是一个出众超凡的人才。 (2)侯生献策,“公子从其计,请如姬”,说明信陵君善纳人言、大勇大义。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不畏秦的暴力,扶持弱小。值得强调指出,秦的野心是要并吞六国,一旦秦灭赵,魏则势孤,也会被秦所灭。所以窃符救赵,也是自救,表现了信陵君的爱国精神。 (七)对侯生“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到,以送公子”如何看待?

分析:

(1)从当时的社会背景考虑:战国时代士人交往的一条重要准则是“士为知己者死”“臣事君以忠”,信陵君“仁而下士”,就会有“为知己者死”之士。作者写侯生的自到及朱亥“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都反映了当时“士为知己者死”的道德观念。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word教案(4).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地理复习提纲(完整版)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