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客人吗??温人毫不迟疑的回答说:?我是主人。?可是周人问他的住处,他却毫无所知,于是官吏就把他拘留起来。这时周君派人来问:?你既然不是周人,却又不承认自己是客人,这是什么道理呢?? 温人回答说:?臣自幼熟读《诗经》,书中有一段诗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如今周王既然君临天下,那么我就是天子的臣民,又怎么能说我是客人呢?所以我才说是‘主人’。?周君听了,便把这个人释放了。 (五)1、于是 告谢、问候 2、 A 3、原宪以贫富之辩暗指子贡迎合世俗而去当相,勾结小人,为了仕途而求学,为了牟取财利而去教人,不行仁义,而特别讲究车马的装饰、衣着的华丽,忘记了老师的教诲,子贡领会了原宪的言外之意,所以惭愧。(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孔子逝世以后,原宪就跑到低洼积水、野草丛生的地方隐居起来。子贡做了卫国的国相,出门车马接连不断,排开丛生的野草,来到偏远简陋破败的小屋,前去看望原宪。原宪整理好破旧的衣帽,会见子贡。子贡见状替他感到羞耻,说:?难道你很困窘吗??原宪回答说:?我听说,没有财产的叫做贫穷,学习了道理而不能施行的叫做困窘。像我,贫穷,不是困窘啊。?子贡感到很惭愧,不高兴地离去了,一辈子
都为这次说错了话感到羞耻。
(六) 1 (1)光着脚(2)辜负(各1分) 2 A 吕蒙能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深明大义、顾全大局。(2分,答对性格中的一点得1分,每多答对一点加1分,附加分不得超过2 3 分)在甘宁背信弃义的情况下,吕蒙听从母亲的意见,以国事为重,不以私怒而攻杀甘宁。 (2分) 参考译文: 甘宁的一个厨子曾有过失,投奔吕蒙,吕蒙担心甘宁杀他,因此没有立即让他回去。后来甘宁带着礼物拜访吕蒙的母亲,吕蒙便叫出(那个)厨子,送还给甘宁。甘宁答应吕蒙不杀(他)。一会儿(甘宁)回了船,便将(那厨子)绑在桑树上,(甘宁)亲自挽弓射死了厨子。事后,(甘宁)脱了衣服躺在船里。吕蒙大怒,擂起战鼓,调动军队,打算上船攻打甘宁。甘宁听说后,故意高卧不起。吕蒙的母亲赤脚步行出来劝谏吕蒙说:?吴王待你如亲骨肉,托付给你大事,,有什么私人恩怨而攻击甘宁呢?甘宁死的日子,纵使吴王不问罪,你作为臣下也是违犯法律。?吕蒙向来孝顺,听了母亲的话,马上豁然释怀,亲自 到甘宁的船上,笑着喊他说:?兴霸,老母亲做好了饭等你去吃呢,赶快上岸走吧!?甘宁涕泪俱下哽咽着说:?我辜负了您啊!?于是甘宁与吕蒙一起回去见吕蒙母亲,欢欢喜喜地宴饮终日。 (七)
1. ⑴讨伐、攻打⑵派遣(一个1分) 2. C。(注意区分?以为?和?说?的翻译) 3.心胸狭窄,嫉贤妒能,为达目的不择手段。(4分)(前面两点一点1分后一点2分) 译文:成侯邹忌是齐国的宰相,田忌是齐国的上将,两情面感不睦,互相猜疑。公孙闬献策给邹忌说:?足下何不劝说大王,令田忌率兵伐魏。打了打赢战役,那是您筹谋好,大可居功;一朝战败,田忌倘使不死在疆场,回国也肯定冤死在军法之下。?邹忌认为他说得在理,于是劝齐威王派田忌伐罪魏国。田忌三战皆胜,邹忌连忙找公孙闬磋商对策。公孙闬就派人携带十斤黄金招摇过市,找人卜筮,自我先说道:?我是田忌将军的臣属,如今将军三战三胜,名震全国,此刻欲图大事,请你卜筮一下,看看吉凶怎样??卜卦的人刚走,公孙闬就派人拘系卖卜的人,在齐王眼前证验这番话。田忌闻言大恐,出奔逃难。 (八) 1 2 (1)放臵(或陈放、安放)(2)为什么不 2 3 C 猩猩聪明,能够识破人家的引诱;(2分)可猩猩贪心,最终受不 3 4 了引诱而喝醉酒被活捉。(2分) 参考译文: 猩猩是一种喜欢喝酒的野兽。山脚下的人摆下装满甜酒的酒壶,旁边放着大大小小的酒杯。同时还编了许多草鞋,把它们勾连编缀起来,放在道路旁边。猩猩一看,就知道这都是引诱自己上当的,它们还知道设这些圈套的人
的姓名和他们的父母祖先,便一一指名骂起来。可是骂完以后,有的猩猩就对同伴说:?为什么不去稍微尝它一点呢?不过要小心,千万不要多喝了!?于是就一同拿起小杯来喝。喝完了,还一边骂着一边把酒杯扔掉。可是过了一会儿,
又拿起比较大的酒杯来喝。喝完了,又骂着把酒杯扔掉。这样重复多次,喝得嘴唇边甜蜜蜜的,再也克制不住了,就干脆拿起最大的酒杯大喝起来,根本忘了会喝醉的事。喝醉以后,便在一起挤眉弄眼地嬉笑,还把草鞋拿来穿上。这时候山脚下的人就出来追捕它们,结果互相践踏,乱作一团,一个个都被捉住。那些后来的猩猩也是同样的下场。猩猩可算是很聪明的了,知道憎恨人家的引诱,可是最终还免不了一死,这都是贪心造成的嘛。 (九)1、(1)依靠、凭借 (1分) (2)通?尝?,曾经 (1分)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2、C (3分)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 3、因为他过于傲慢,无意中欺侮了偶遇的吏部尚书。做人不可太傲慢,否则即便有真才实学也没有大的成就。(或过于傲慢的人,必将会因此遭到不良后果。)(4分) 译文: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萧颖士考中进士。自恃
才华,傲慢无比。经常携着一壶酒到野外去喝。偶然在一处休息,自己喝酒吟诗。正赶上暴雨狂风。有一位穿紫衣的老人领着一个小孩在同一处避雨。萧颖士见老人散漫的样子,非常放肆地欺侮。很快雨停,云去天开。马上来了车马,老人上了马,侍卫在后面吆喝着走了。萧颖士急忙打听,侍从告诉他:?这是吏部王尚书,名字叫丘。?刚开始萧颖士曾经登门拜访,(王尚书)没有接见他,他很惊愕。第二天写了很长的信,到王尚书家里去谢罪。王尚书让人把萧颖士领到偏房的廊下,坐下来责备他,并说:?遗憾你不是我的亲属,不然我一定要狠狠地教训你。?停了一会儿又说:?你自恃才名,所以才傲慢到这个样子,只能中个进士吧。?萧颖士死在扬州功曹(州牧的属官)任上。 (十)1.(2分)(1)赠送 (2)以……为耻,为……感到耻辱 (感到耻辱) 2.C(3分) 3.(4分)?使人谢之,遗布一端?(2分) 启示:王烈的盛德感化让小偷变得拾金不昧,已远胜过刑罚的力量。我们要给犯错的人以教化、感化,给人改正错误的机会。(2分,写对人要宽容,给人改过的机会也可以) 译文:王烈字彦方,太原人。青年时曾在陈寔门下学习,因为品德高尚,称著乡里。有个盗牛的被主人抓住,盗犯向牛主认罪,说:?判
刑杀头我都心甘情愿,只求不要让王彦方知道这件事。?王烈听说后派人去看望他,还送给他半匹布。有人问这是为什么?王烈说:?盗牛人怕我知道他的过错,说明他有羞耻之心。他已经心怀羞耻,必然能够改正错误,我这样做正是为了鼓励他改过。?后来有个老汉在路上丢了一把剑,一个过路人见到后就守候剑旁,直到傍晚,老汉回来寻剑,得到了遗失的剑,觉得奇怪便询问他的姓名,并将这件事告诉了王烈。王烈派人查访守剑人是谁,原来就是那个盗牛的人。 乡里百姓,凡有争讼曲直的事件,都去请求王烈排难解纷,断定是非,由于王烈平素德教影响,有的走到半途,忽然愿意放弃争执,双方和解而回来的,有的望见王烈的屋舍,就感到惭愧,彼此相让而回来的。可见王烈盛德感化之深,已远胜过刑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