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思想史 期末

2025-09-27

中国政治思想史

? 西周

政治制度:分封制

分封了几百个诸侯拱卫王室,使“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是之滨莫非王臣”,思想上强调“天命所归,天下有德者居之”。 周王自称天子。

明德慎罚、敬天保民的政治思想 一、天命不常

? 天命:上天授命之意

? 天命不常:上天所授予的大命是不固定的,并不是永远地保佑某一个人或某一个王朝。 ? 表现:商周的更替

? 影响:强化了周王朝的政治统治。

? 一方面,它从天命的角度论证了周灭商的合理性;

? 另一方面,周公也提出了如何顺应天命,巩固周王朝政治统治的问题。

二、天命与人事相统一,从民情中知天命 ? “天畏棐(fei)忱,民情大可见”

? 周公认为天命与民情是一体的,只有通过民情才能洞悉上天的意志。

? 所以,周公强调天命与人事的统一,主张从民情中体察天命,实际上是虚于天命,重在人事。 三、敬天保民(核心内容)

? 敬天保民:敬从天命,怀保小民。

? 统治者只有怀保小民,才能受到天的佑助,所以保民是敬天的关键所在。 ? 具体做法:

第一,牢记商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不能贪图安逸荒怠政事。 第二,体察民情。

(不能局限于了解民众的疾苦,更重要的是要体察民众的心理。) 第三,慎用刑罚。

专制国家动用刑罚的目的在于惩恶劝善,因此在使用刑罚时应该以善为怀。

? 周公的政治思想

一、推崇德政

? 周公由此独出心裁地提出了一个“德”的范畴来解决这一难题。 ? 他指出,商亡国的根本原因在于不推崇德政,“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尚书·召诰》)。

? 意思是说,我只知道他们不重德行,才过早地失去了他们所承受的天命。

? 周公指出,只要丧失德政,任何人都将失去天命。

? 他说:“惟天不畀,不明厥德凡四方小大邦丧,罔非有辞于罚。”(《尚书·多士》)

? 意思是说,上帝不把天命给予不勉行德政的人,凡是四方小国、大国的灭亡,无不是因怠慢上帝而被惩罚。 ? 孔子的德政思想直接源于周公的德政思想。 二、倡导任贤

? 周公政治思想一改商代重天命、轻人治的状况,变为强调人事,提倡任贤。

? 周公同时也清醒地意识到,一旦不能任用贤能的人,即使曾经十分强盛的政权,也将招致失败的命运。他总结了夏、殷两代从盛到衰直至最后灭亡的过程,得出不能任用贤才乃其最终覆亡的根本原因。

? 周公系统地阐述了他关于人治、任人唯贤的思想。 三、力言保民

? 中国古代关于重民的思想出现得很早。

? 出于对天命论的怀疑,周公提出了要考虑民情、民意来治理国家的思想。从维护政权的长治久安着眼, ? 周公把“保民”作为其施行德政的首要任务。 ? 影响:

? 秦汉以来的中国政治文化,基本上贯穿着周公以来的保民、民本传统。

从周公以来,倡言保民、重民、民本的政治家、思想家代有人出。这是一股与君主专制相抗衡的进步思潮,构成了推动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前进的重要精神力量 四、宗法政治

? 周公把商代后期已得到初步发展的宗法制度加以完善,使之最终定型,确立为周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

? 所谓宗法,就是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缘关系远近区别嫡庶和亲疏的法则。

? 周公所制定的宗法政治制度主要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和宗庙继承制。

? 在周初主要由周公所大力推行的分封制,其实际意图就在于以宗法为核心,按照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封藩建卫”。 ? 周公的宗法政治思想及其实践,对古代中国社会产生了长期的影响。

? 孔子的政治思想

1.道之以德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重教轻刑:德治与刑治互补长短,注重对于百姓的教化 以民为本:尊君重民。“使民也义

为政正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举贤任能 2.内仁外礼

孔子的仁:爱人为仁,克己复礼为仁 3.孔子的仁要求人们拥有优良的道德品质。

孔子的礼尽管算是一种社会制度,但远远算不上法律,因为它不具有惩戒性。

以仁、礼这两个概念建立起来的政治哲学是道德哲学。

总的说来,孔子有关仁、礼的思想是一种很美好但却不具有现实意义的政治思想。

4.天下为公:这是一种原始的美好理想,是一种朴素的社会主义的萌芽。追求平等、公正,视公共利益高于一切.这里是不仅是政治层面,

而且更高的追求是普世的道德价值. 5.现代价值

? 孔子思想与爱心培养 ? 孔子思想与行为自律 ? 孔子思想与以德治国 ? 孔子思想与世界和平 6.辩证看待 等级观念 推行愚民政策 孔孟荀对比 孔子:仁,理

孟子:仁政,王道(道德理想主义) 荀子:主礼治,辅法治(现实主义) 由单一到融合的思想

? 孟子,荀子的政治思想

孟子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孟子的主要思想 性善论 天人合一 理想人格 民本思想 “仁政”的思想 王道 理想人格 1.大丈夫 2.以身殉道 3.舍生取义 政治思想 1.“仁政”

孔子论政,以仁为主。孟子承其教而发为“仁心”“仁政”之论,其

说遂愈臻详备。孟子以为仁、义、礼、智之四德,皆由人类天赋恻隐、羞恶、恭敬(或辞让)、是非之心,引申 2.行“仁政”之举措

教、养孟子所言,似可以教养二大端概之。而孟子养民之论,尤深切详明,为先秦所仅见。七篇之中,孟子所注重者为裕民生、薄赋税、止争战、正经界诸事。 发展而成。

孟子非常重视民生,认为民为邦本。孟子以养民之要不言反复申详,而教民一端则多附带及之。 3.民为贵

孟子还开始暗示君民之间的对立,而大明民主君仆,民体国用之旨。 孟子的贵民思想:由民享以达于民有,民治的原则与制度却是他闻所未闻的。在孟子的思想中,民意仅能做被动的表现,制权专操于“劳心”之阶级。 4.君与臣

定于一——移朝易姓之后,重见“礼乐征伐自天子 出”的盛世。 孟子审查当时的时势,想望天下安定,然而,他所想望的天下已经不是周室的复兴,而是新王的崛起。

孟子看来,要想“定于一”,则霸不足取而甚难,王近理想而反易。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孟子所以达成的并非“暴秦”专治天下之统一,而是先秦封建天下之统一,意在以新政权以复辟旧制度。其留恋封建政治之情绪,与孔子大略相同。

所不同的是,他们选择的途径不一样:孔子欲存姬周以复兴封建;孟子则图于移朝易姓之后,重见“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因此,就制度而言,孟子也有复古的倾向。 荀子的主要思想 政治准则:《王制》

1.王者之人:饰动以礼义,听断以类,明振毫末,举措应变而不穷,夫是之谓有原。是王者之人也。

2.王者之制:道不过三代,法不贰后王?衣服有制,宫室有度,人徒


中国政治思想史 期末.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05 内部讲师队伍建设与管理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