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数,丧祭械用皆有等宜,声则凡非雅声者举废,色则凡非旧文者举息,械用则凡非旧器者举毁。夫是之谓复古。是王者之制也。 3.王者之论:无德不贵,无能不官,无功不赏,无罪不罚。 4.王者之法:王者之等赋、政事,财万物,所以养万民也。田野什一,关市几而不征,山林泽梁以时禁发而不税。相地而衰政,理道之远近而致贡。 5.君民关系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君人者,爱民而安,好士而荣,两者无一焉而亡。
君主:无君子,则天地不理,礼义无统,上无君师,下无父子,夫是之谓至乱。
贵臣:以礼事君,忠顺而不懈;臣的品分:态臣,篡臣,功臣,圣臣;忠。谏。诤(争)。辅。拂。 6.庶民安政 7.富国富民
足富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馀,节用以礼,裕民以政。彼裕民故多馀,裕民则民富。
轻田野之税,平关市之征,省商贾之数,罕兴力役,无夺农时,如此则国富矣,夫是之谓以政裕民。 8、王,霸与强,安,危,亡
修礼者王,为政者强,取民者安,聚敛者亡 用圣臣者王,用功臣者强,用篡臣者危,用态臣者亡 孟子、荀子思想异同
同:二人继承了孔子的“仁”的思想。
孟子主张“仁政”,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同时两人都强调了百姓的作用。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提出“君者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亦则覆舟”。
异:表现在孟子提出了“性善说”,而荀子提出了“性恶说”。 1.前者从性善论出发,大大的深化了孔子的修己,按人学说,如存心养性,反身而成,养浩然之气。而荀子站在儒家的立场上广泛的吸收先秦道法名阴阳等学派的思想成果,他吸收了道家的天道自然无为自然观“天行有常,部位尧存,不为桀亡”。
2.孟子和荀子在王道上具有相同点,但是荀子不象孟子那样强调统治
者要启发民众的道 德自觉,强调的是要以社会行为规范-礼约束民众,并且他并不排斥在治民中使用刑罚。孟子的性善是为修己提供人性根据,而性恶说则为修己时要约之以礼\提供人性根据。
3.孟子强调“天命”,主张“天人合一”;荀子强调天道自然,主张“天人之分”。
4.荀子将人的生理本能称为“性”,将人为的称为“伪”;孟子将人天生具备的向善要求和可以为善的能力称为“性”。孟子强调内在修养的重要性;而荀子强调外在环境的重要性。
5.有些学说认为孟子是“传道之儒”的代表,而荀子是“传经之儒”的代表,但这种区别不是绝对的。孟子的\性善\和荀子的\性恶\在最终目的上是殊途同归的,都是为了引导人们在道德上加强修养,成为君子乃至\圣人\。
? 法家
商鞅 1、政治思想
? 主张全农的经济政策 ? 重刑厚赏 ? 重战尚武
? 统一心智、制度、目标 2、第一次变法 改革内容: 1.编组全民监督网 2.强行小家庭制,力促生产 3.鼓励全民争功,惟军为荣 4.重定爵秩等次,以显尊严 3、第二次变法 改革内容:
1.禁大家秩,行分户令 2.统一度量,颁标准器 3.重整耕地,始征口赋 4.广行县制,兼设县署 韩非
1、政治思想
1.历史进步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要根据今天的实际来制定政策。
2.人性自然论:人本性都是“自为”,即自私自利、好逸恶劳的。 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 4.朴素辩证法
5.改革和法治:以法为本,道、法兼治,德、法并施;法、术、势相结合
? 法——治国之本
即法律,就是君主给臣民们的规定 ? 道——治国常规 即客观规律
? 德——治国先导 即思想道德教育
? 术、势——保证按照法、道、德的要求办事不可缺少的条件 术,驾驭和控制群臣的方法和手段 势,君主的权势、威势 2、理论缺陷
1.君主世袭时代在制度建设层面追求法律的至高无上以约束、限制君权的空想性。
? 君权滥用最终导致“法治”理想落空
2.现实措施的过激倾向极易违背韩非子追求政治价值的初衷,导致其极不愿看到的暴政、专制和压迫。
? 过分强调君权稳固的同时又无法有效限制和约束君权 ? 轻罪重罚的措施存在被现实政权的利用 ? 公权力对私领域的侵犯
3.具体政治措施的“制服成本”过高,实践中极易造成社会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浪费,不利于其基本政治价值的实现。
4.过分重视客观的法律法规及政治制度的功能和作用,在人事与制度关系问题上有失衡之虞。 3、当代价值 两个层面:
1.辅助性的历史资源
主要体现为:⑴“立天子以为天下”的“民本主义”精神 ⑵“法不阿贵,绳不挠曲”的“法治精神” ? 韩非子政治思想提倡的相关理念对于当代政治文明建设具有某种“支援意识”的作用。
? 中国一百多年以来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实践,以及自由、民主。平等等西方思想的大量传播,使得韩非子政治思想中的许多观念在当代社会成为一种不言而喻的社会价值。 2.具体实在的本土价值
? 政治领域“酸酒效应”的深刻分析及其对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负面影响的探讨,对于当今中国的种种社会情状任然具有理论解释力。
? 尽管韩非子的“法治”思想因其“准现代性”而只能成为当今政治文明建设的一种“辅助性的历史资源”,但其在中国文化土壤中汲汲于实行“法治”的过程中对于“法治”难以落实的焦虑及原因分析,却在政治技术层面具有重要的本土价值。 ? 在“秩序优先”基础上实现“政治正义”的改良思想以及“中人”政治理论的问题意识,是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过程中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一种具有重要现实借鉴意义的政治智慧。
? 依靠“法治” “移风易俗”的思想对于当代中国的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墨家
时代背景: 春秋末期,战国初期
战国七雄:秦、楚、韩、赵、魏、齐、燕 社会结构:世袭制度瓦解,过去贵族没落 学术发展:百家争鸣 墨子的政治思想:
兼爱、非攻:兼爱是墨家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大到国家之间要兼相爱交相利,小到人与人之间也要兼相爱交相利。只有兼爱才能做到非
攻,也只有非攻才能保证兼爱。 一、 国家起源说
可以说墨子在此大致描绘了古代社会的真实状况,揭示了当时社会政治的基本矛盾,完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 另一方面也说明:选择贤能者,立为政长,是为了消除混乱,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基本矛盾,保存人类本身。 二、政长选举制 三、贤人治国论 上贤之义与贤人标准
贤人:用墨子的话说就是“贤良之士”。即德行宽厚、言谈雄辩、博悟道术、多才多艺、上下调和、清正廉洁者 尚贤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墨子尖锐的指出了尚贤的重要性,他视贤才如国家的珍宝,政权的辅佐,将贤才的多寡直接与国家的政乱、民族的兴亡联系起来,可见,尚贤对于国家是多么的重要。 四、君主集权制 墨子提出“义”
怎样实行“义”?——尚同 尚同本质——君主的中央集权 五、智囊库系统 信息收集网络 宣传网络 建立智囊网络 建立行动网络
? 道家
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 老子 政治思想
1.守道抱一。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也是宇宙万物演化的法则。待人处事要以它为规范,治政当然也要以它为最高指导原则。因此,治政者的第一要务,就是守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