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物资
3.应急物资种类不足。我国目前应急物资储备大多数是一些日常必需品, 比如棉被、粮食、食用盐、食用油、肉类等。而医疗设备、救生器械等物资储备不足, 比如医疗卫生所需的消毒、止痛、全麻、急救手术车等。另外有些物资尚无储备, 比如水(矿泉水)、照明灯等。 (四) 运输环节
1.运输组织衔接不畅。地方政府只了解本辖区内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工具的基本情况,与外部运输方式间缺乏应急演习,应急运输专业队伍数量较少,应急物资供应单位和运输部门平时联系较少,一旦出现应急物流需求,往往因为衔接不畅延误时机。
2.运输成本较高。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每个部门都积极响应,但各种应急物资的运输相互分割严重,造成人员和资金浪费。
3.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分散在全国各地, 距离灾区远, 运输时间长。 4.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 物流运载的区域差别相当大, 运输工具的落后严重影响了应急物流的运输保障效率。 (五) 配送环节
物资供需信息传递渠道不通畅,主要表现为多方管理、信息报送延迟或内容重复等问题。例如,我国应急物资的很大一部分来自应急捐赠,由于信息传递不畅、捐赠组织繁多等原因,社会捐助物资很容易出现种类、时间上的配送供需矛盾。往往在应急响应初期形成救援真空,而在后期需求达到饱和后,救援物资仍源源不断地配送。 (六) 信息传递
目前,我国应急物流信息化程度较低,缺少必要的信息传递证据,容易导致信息传递错误。另外,缺乏统一的应急物流信息共享和发布平台,应急指挥机构无法准确掌握突发事件的详细资料及应急物流的运作情况,造成分析判断不准确。
三、应急物流发展趋势
(一) 采购环节
应急物流采购量一般较大,时间要求很高,供应商往往不单一,绝大部分市场商品都会由多个供应商同时提供。要求采购的时间短,程序紧凑简单,
同时由于采购物资的重要性,对采购对象的质量等指标的要求更高。所以, 应制定严格明细标准,提高要求,在进行应急物资采购时,开辟多种渠道,保证物资质量。 (二) 运输环节
各类物流企业成立应急物流运输车队, 保障运力充足、搭配合理。例如,洪涝灾害所需船只需要抗波能力和续航能力较强。运输车队平时各自营运, 应急时期迅速组合形成综合运输联合体。为弥补车队在应急保障中的各项经济损失, 设立应急物流运输专项补偿资金给予一定补偿。加强应急演练,充分挖掘运输潜力,注重物资供应与运输之间的衔接。采用GIS、GPS 技术等现代化手段对应急物流运输全过程进行实时监控, 掌握最新动态。为应急物流运输提供 “绿色通道”,实行优先安排计划、优先停靠、优先入关、优先装卸、优先运输、免费通行、优先放行。交通主管部门及公安部门负责管理和指导应急物流运输的安全保卫工作, 及时处置可能发生的各种险情,保障运输安全。 (三) 仓储环节
首先应合理增加仓储基地, 结合外界自然环境对其布局进行合理化设置。如我国南方雨水较多, 应多储备编织袋;粮食储备应考虑新粮和旧粮的合理储备问题;同时, 应急储备可采取实物储备和合同储备相结合的方式。所谓合同储备是指民政部门提前与提供主要应急物资的企业签订采购合同,一旦发生需要,签订企业迅速提供价廉优质的物资。这样就避免了因一时供不应求物价上涨的危害
(四) 配送环节
应急配送中心宜设置在灾区周边交通运输便利的地点, 且空间具有可扩展性, 为使应急物流流体充裕、载体畅通、流向正确、流程简洁、流速快捷,使应急物资快速、及时、准确的到达事发地, 这就要求建立良好的应急物流配送体系。首先要发展物流基础设施, 这是保障应急物流顺利实施的关键。其次, 政府可通过应急物流指挥中心,结合实际情况,整合现有社会资源,联合配送行业内信誉高、价格合理的物流企业进行协同式配送, 而且可以通过大型物流企业已建立起来的供应链、连锁网络组织将应急物品投放市场。再次,在应急物流配送时,充分利用网络信息,研究用户需求的特点,选出对配送影响较大的需求指标, 并根据各指标不同的侧重点,运用系统工程原理,构建完善的需求指标体系。 (五) 发放环节
救助中心与救助点是应急物资发放地点,也是基层应急物流节点。救助中心的物资发放按照 “先急后缓,突出重点” 的原则,统筹安排、合理使用。粮食、食品、食油等物资优先发放给受灾严重的群众; 饮料、营养品等物资主要保证儿童、病人的补养; 对于数量较少的贵重物资、家电类物资主要发放给灾区的敬老院、社会福利院和学校等。救助点位于群众集聚地, 应设置在有大型空地的广场、学校或体育场, 物资存放点必须与群众活动场所隔离,并且有合适的物资领取进出通道,避免物资发放引起混乱。 (六) 回收环节
帐篷等可多次重复利用的应急物资需要进行清洁、维修、回收,制定回收制度以约束群众爱惜物资, 完善逆向物流网络结构,回收后的物资存储于政府各级应急储备仓库。提高回收率和修复率, 将不可修复物品的处理成本降到最小。
应急物流的保障机制及
四、做好应急物流的建议
(一)加强应急物流指挥系统的建设加大应急物流指挥人才队伍建设 要加大院校、实体等各种培训机构的培养力度,做好专业指挥人才储备。同时,整合全国的相关物流专业救援力量,合理规划应急指挥队伍的布局,充实骨干人员,改善技术装备,全面加强应急物流指挥管理人员的培训和综合实战演练,按规划和预案的要求,不断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指挥能力;积极探索利用市场机制组织企业、非政府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应急物流管理与服务的长效机制,逐步形成专、兼职队伍结合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物流指挥人才队伍和专业技术力量。
编制应急预案,建立预警信息系统。以国家总体应急预案为统揽,逐步形成相互衔接、完整配套的应急物流预案体系,为应急物流指挥系统的运行提供必要准备工作。预案编制要结合实际,符合应急物流管理和应急处置工作的规律及特点,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另外,应根据形势发展和情况变化及时对预案进行修订与完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通信手段,在全国范围内构建应急物流指挥管理网络。加强对有关信息的收集、分析、判别以及跟踪监测,从而为指挥系统建立准确、快速、畅通的预报渠道,以实现预警信息的资源共享。 (二) 完善应急物流通道建设
1.完善应急物流通道设施设备。应急物流通道设施设备是应急物流体系有效运作的物质基础,包括具有应急物流功能的交通网络、通道信息管理平台、点线结合部等设施以及运输、搬运等相关设备和工具,必须大力抓好其配套建设,完善功能,提高应急能力。
2.加强应急物流通道规划管理。应急物流通道的规划管理是保障应急物流畅通运行的关键,在应急物流物质基础具备的情况下,只有通过统筹规划、强化管理,才能真正提高应急物流通道的保障能力,使通道运行畅通
有序。
3. 建立应急物流通道保障机制。应急物流通道保障机制是指有关应急物流通道建设和管理的国家法律、地方(部门、行业)法规和配套规章制度体系,政府出台的政策措施、指定的各种技术标准等. (三)加强应急物资储备系统的建设
在应急物资储备系统中,国家是主体,军队是骨干,地方是补充,市场是辅助,家庭是基点。我国应立足恶劣复杂的环境条件,根据不同地区可能发生灾害的类型、强度等实际情况,由国家主管部门统一部署,各级地方政府组织指导,从家庭储备做起,市场参与,建立国家、军队、地方、市场和家庭“五位一体”的应急物资储备系统,有效保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物资需求
(四)加强应急物流法规建设
宏观层面:宏观层面包括应急物流的地位、发展的重点、运行的内部环境,调整应急物流系统内部及与应急物流管理部门、政府其他部门或地方主管部门的工作关系。具体包括应急物流产业法规、应急物流组织法规、应急物流建设投入法规、应急物流教育法规、应急物流人力资源法规、应急物流科技法规等;管理层面:管理层面的应急物流法规,是应急物流内设、管理和运作的具体依据,包括应急物流调控法规、应急物流资源管理法规、应急物流企业动员法规、应急物流评价标准、应急物流预案等;操作层面:操作层面的应急物流法规是与应急物流具体作业相关的规章制度,主要规范应急物流的操作行为,以标准规范为主,包括应急物流通用基础标准、应急物流信息标准、应急物流管理标准、应急物流系统建设标准、应急物流其他标准等。
应急物流是所有自然灾害和社会灾害发生后,抢救人民生命和财产的“生命线”.应急物流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应急物流系统的有效运行是抢救生命和财产的保证。所以,目前应该切实认识到对应急物流系统进行建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