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 政府活动扩张法则 提出者 瓦格纳 梯度渐进增长理论 皮考克 魏斯曼 经济发展阶马斯格雷段增长理论 夫 非均衡增长理论 公共选择学派的解释 鲍莫尔 观 点 公共支出之所以会不断增长,是因为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对政府活动的需求。 为维护社会和经济正常秩序;纠正外部效应等市场失灵;文化、教育、福利等公共支出项目的增长都需要政府增加公共支出。 1)内在原因:公众可容忍税收水平的提高,是公共支出增长的内在原因。公众可容忍的税收负担是财政支出的最高限度。 2)外在原因:社会动荡,导致公众所能接受的税收水平提高,结果是政府支出的预算约束也随之提高,使得整个财政支出在逐渐上升的过程中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 财政支出数量的变化,是随着不同时期财政支出作用的变化而变化的。 初期阶段:基础设施等政府投资比重较大。 中期阶段:政府投资比重有所下降。 成熟阶段:环境、交通、教育、通讯等政府投资比重加大。 政府部门的投资效率偏低导致政府支出规模不断扩大。 首先,选民在进行财政事务决策时,通常具有“财政幻觉”,即他们通常更为关心扩大公共支出能给自己所带来的好处,而忽视了税收负担也有可能同时增长,导致选民主动投票支持更大的财政支出规模。 其次,政治家为获得公众拥护和赢得选票,总是倾向于以更大的财攻支出作为争取选民的手段 第三,在很多公共事务上,往往是官僚机构掌握着更精确的成本信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他们往往提出规模较大的预算供代议机关表决,以最大化部门和个人的权力与利益。 第四,在任何一项具体的事务上,所谓的公共利益都很难界定。 7、我国财政支出总量快速增长、支出结构有所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财政收入快速增长,财政支出快速增加。同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特别是随着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建立,财政支出结构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不断调整优化。
在财政支出总量持续增长的同时,财政支出结构逐步优化。 财政支出的重点也逐步由经济建设向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转变。
8、中国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问题
①购买性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长期偏大,转移性支出的比重处于较低的水平; ②相对于消费性支出而言,投资性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近年来虽然略有下降趋势,但仍徘徊在较高的水平上; ③社会性支出的比重近年来虽有上升,但仍有待进一步增加数量和改善质量。
中国财政支出结构上的偏离,即重视经济服务(特别是经济建设事务)和一般公共服务而忽视社会性支出的现状,是造成中国社会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关键原因之一。
9、按照公共财政要求优化中国财政支出结构 ☆中国政府在“十二五”时期:
①应当更多的关注再分配问题,相应压缩购买性支出,扩大转移性支出的比重,并使财政支出向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倾斜。
②在处理投资性支出与消费性支出的关系时,一方面要控制并调减投资性支出的规模,另一方面要注意投资性支出应当有保有压。新增财政支出的投向应更多投到最终需求。在消费性支出上,要从严控制行政性公共消费。
☆具体措施:
①严格控制一般性开支
36
②大力支持教育事业发展 ③大力支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④大力支持社会保障和就业工作 ⑤大力支持生态环境建设
9、财政支出绩效的含义:财政支出绩效是指财政支出目标完成所取得的效果、影响及其效率。 建立财政支出绩效的核心是把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些理念融入财政预算支出管理中。
10、财政支出绩效考评:是指运用一定的考核方法、量化指标及评价标准,对部门为实现其职能所确定的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安排的预算的执行结果所进行的综合性考核与评价。
①主体是政府及其财政部门;②对象是使用财政资金的部门或机构;③内容是公共委托-代理事项。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绩效评价是按某种确定的规则和绩效目标指标进行的,实践中,西方国家总结出了“3E”原则即经济性、效率性、效益性。后来在3E基础上又加入了 “公平性”。
11、财政支出绩效考评的内容与方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
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是指通过评价财政分配资金的合规性、合理性和有效性,提高财政支出的使用效率,优化财政支出的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目的与原则。目的:主要是通过对部门绩效目标的综合考评,合理配置资源,优化支出结构,规范预算资金分配,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效率。原则:
1)统一领导原则。绩效考评工作由财政部统一领导,中央各部门具体组织实施 2)分类管理原则。
3)客观公正原则。绩效考评以国家法律、行政法规为基本依据,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 4)科学规范原则。 ☆内容与方法 1)主要内容:
制定明确、合理的财政支出绩效目标; 建立科学、规范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 部门为完成绩效目标采取的管理措施;
对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及效果实施考核与评价; 运用考评结果提高预算编制、执行和管理水平。
2)考评方法:比较法;因素分析法;公众评价法;成本效益分析法。
☆指标选择。确定合理的绩效考评指标是财政支出绩效考评的关键。绩效考评指标的选择要遵循相关性、可比性、重要性和经济性原则来确定。
☆绩效考评程序一般分为准备、实施和撰写与提交绩效考评报告三个阶段
十二、财政收入
1、财政收入,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实施公共政策和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需要而筹集一切资金的总和。 2、政府收入的分类: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1年《政府财政统计手册》的分类标准,政府有4种主要的收入来源渠道:税收、社会缴款、赠与收入和其他收入。
①税收,是政府从私人部门获得的强制性资金转移。
②社会缴款,包括社会保障计划收入和雇主提供的退休福利之外的其他社会保险计划收入。社会缴款可以是强制性的,也可以是自愿性的;可以由雇员、代表雇员的雇主、自营职业者缴纳,也可以由无业人员缴纳;缴款额与缴款人的报酬、工资或雇员数量相关。
强制性社会缴款与税收的不同之处在于,如果规定的事件(如疾病和年老)发生,缴纳人和其他受益人有权获得某些社会福利,但缴纳税收并不能使纳税人获得相同的权利。
对于那些缴款额与报酬、工资或雇员数量无关、并专用于社会保障计划的强制性付款,应视为税收,而不是社会缴款。
③赠与收入,是从其他政府或国际组织那里得到的非强制性的转移。它们是对一国政府自有财政收入的补充,可以是现金或实物的形式。
37
④其他收入,是指上述三项收入以外的所有其他收入,主要包括出售商品和服务的收入(如使用费和规费)、利息和其他财产收入(如国有资产经营收入)、除赠与以外的其他现金或实物形式的自愿转移以及罚金和罚款。
3、
4、衡量财政收入的不同口径 ①最小口径仅包含税收收入 。
②较大一些的口径(小口径)除税收收入外,还包含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即一般预算)的非税收入,这是最为常用的一个财政收入口径, 该口径不包括政府债务收入、专款专用的政府收入,如社会缴款不应包含在内。我国统计年鉴中对外公布的财政收入即是指这个口径。
③再大一点的口径(中口径),是在公共财政预算(即一般预算)收入加社会保障缴费收入。 ④最大口径(大口径),即指全部的政府收入。
5、财政集中度与宏观税负
①财政集中度,通俗地称为宏观税负,是指国家通过各种形式,从国民经济收支环流中截取并运用的资金占国民经济总量的比重。
②衡量宏观税负的口径: 从小到大分别是: 1)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
2)公共财政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
3)公共财政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加政府性基金收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社会保障基金收入后的合计占GDP的比重 。即政府的全部收入。
6、税收的含义和特征
税收,是指公共机关依法强制收取的、对纳税人不附带直接回报义务的课征。
①强制性。税收的强制性是指政府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直接凭借政治权力,通过法律形式对社会产品实行强制征收。这种强制性特征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税收分配关系的建立具有强制性,即税收征收完全是凭借国家拥有的政治权力; 二是税收的征收过程具有强制性,即如果出现税收违法行为,国家可以依法进行处罚。
②无偿性。税收的无偿性是指政府向纳税人进行的无需偿还的征收。无偿性是税收本质的体现,它反映的是一种社会产品所有权、支配权的单方面转移关系,而不是等价交换关系。税收的无偿性是区分税收收入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重要特征。
这种无偿性特征体现在两方面:1)指政府获得税收收入后无需向纳税人直接付出任何报酬;2)指政府征到的税收不再直接返还给纳税人本人。
③固定性。税收的固定性是指国家通过法律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对象、税基及税率等要素。税收征纳双方必须按税法规定征税和纳税,双方都无权随意变更征纳标准。
7、税制要素(构成一国税收制度的那些主要因素) 税制要素 纳税人 主要内容 1、 纳税人,即纳税主体,是指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2、 负税人是最终负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 3、 扣缴义务人是指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负有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1、 课税对象,即征税课体,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课税对象是不同税种间相互区别的主要标志,它规定了政府可以对什么征税。 2、 税源,即税收的经济来源或最终出处。税源总是以收入的形式存在的。 3、 税目,即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的具体项目,是对课税对象的具体划分,反映具体的征税38
课税对象
税率 范围,代表征税的广度。 4、 计税依据(或课税标准),是指计算应纳税额的依据,它规定了如何确定和度量课税对象,以便计算税基。 1、 税率,是指税法规定的应征税额与征税对象之间的比例,是计算应征税额的标准,是税收制度的中心环节。税率的高低,体现着征税的深度。 2、 税率分类 1)比例税率:指对于同一征税对象,不论其数量大小都按同一比例征税的一种税率制度。主要特点是税率不随征税对象数量的变动而变动。包括单一比例税率和差别比例税率。其中,差别比例税率又可分为产品差别比例税率、行业差别比例税率、地区差别比例税率和幅度差别比例税率四种。 2)定额税率(固定税额):是指按征税对象的一定计量单位规定固定税额,而不是规定征收比例的一种税率制度。它是以绝对金额表示的税率,一般适用于从量计征的税种。在具体运用上,也可分为单一定额税率和差别定额税率、幅度定额税率和分类分级定额税率几种。 3)累进(退)税率。 ①全额累进税率,即对征税对象的全部数额都按与之相应的税率计算税额。在征税对象提高到税收的一个新等级档次时,对征税对象全部都按提高一级的税率征税。 ②超额累进税率,即把征税对象按数额大小划分为若干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规定相应的税率,每个等级分别按该等级的税率计征。此时一定的课税对象同时使用几个税率,纳税人的应纳税款总额由各个等级计算出的税额加总而成。 ③累退税率与累进税率正好相反。 在国民收入与支出环流的过程中,按照税法规定应当缴纳税款的环节。 指税法规定的纳税人发生纳税义务后向国家缴纳税款的期限。 指税法对某些纳税人或征税对象给予鼓励和照顾的一种特殊规定。 是税务机关对纳税人违反税法的行为采取的处罚性措施,它是税收强制性特征的体现。 是纳税人应当缴纳税款的地点。 纳税环节 纳税期限 减税免税 违章处理 纳税地点 8、税收分类
(1)税收收入按征税对象的不同,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资源税和行为税。
①流转税是以商品交换和提供劳务的流转额为征税对象的税收,是我国税收收入的主体税种,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关税等。
②所得税是以纳税人的所得额为征税对象的税收,包括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
③财产税是以各种财产为征税对象的税收,如我国的财产税包括土地增值税、房产税、契税。
④资源税是对开发和利用国家自然资源而取得级差收入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税收,目前我国资源税类包括资源税和土地使用税
⑤行为税是指对某些特定的经济行为开征的税收。包括印花税、城市维护建设税。 (2)税收按计量标准划分,分为从价税和从量税。
①从价税是以征税对象的价格为计税依据的税收,如增值税、营业税。
②从量税是以征税对象的数量、重量、容量和体积为计税依据的税收,如消费税中的啤酒、汽油等项目,资源税等
(3)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划分,分为价内税和价外税。
①价内税是指税款构成商品或劳务价格组成部分的税收,如消费税,营业税。 ②价外税是指税款作为商品或劳务价格以外附加的税收。
注意:增值税在零售以前各环节属于价外税,在零售环节采取价内税。 (4)按税负能否转嫁划分,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
39
①直接税是指由纳税人直接负担税负,不发生税负转嫁关系的税收,即纳税人就是负税人,如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财产税。
②间接税是指纳税人能将税负转嫁给他人负担的税收,即纳税人与负税人不一致。如流转税(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等)。
(5)按税收管理权限和使用权限分类,分为中央税、地方税以及中央和地方共享税。 ①中央税是由中央管辖课征并支配的税种,如消费税、关税。
②地方税是由地方管辖课征并支配的税种,如契税、房产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 ③中央地方共享税是指属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享有并按照一定比例分成的税种,如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证券交易印花税。
9、拉弗曲线与征税的限度
拉弗曲线是对税率与税收收入或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形象描述,因其提出者为美国经济学家阿瑟·拉弗而得名。该曲线的基本含义是:保持适度的宏观税负水平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条件。拉弗曲线提示各国政府:征税有“禁区”,要注意涵养税源。
10、税负转嫁的含义:税负转嫁是指纳税人在缴纳税款后,通过各种途径将税收负担全部或部分转移给他人的过程。也就是说最初缴纳税款的法定纳税人不一定是该税收的最后负担者。税收负担转嫁的最后结果形成税负归宿(补:税负归宿表明全部税收负担最后是由谁来承担的)。
11、税负转嫁的方式 补:商品流转顺序:
在流转过程中还会
涉及“运输公司、物流公司”等。 税负转嫁方式 前转又称顺转或向前转嫁 后转, 又称逆转或向后转嫁 混转, 也称为散转 消转 纳税人既可以把税负转嫁给供应商,又可以把税负转嫁给购买者,实际上是前转和后转的混合方式。这种转嫁方式实践中比较常见。 具体含义 纳税人将其所纳税款通过提高其所提供商品的价格方法,向前转移给商品的购买者或者最终消费者负担的一种形式。 前转是税收转嫁最典型和最普遍的形式,多发生在流转税上。 在纳税人前转税负存在困难时,纳税人通过压低购入商品或者生产要素进价的方式,将其缴纳的税收转给商品或者生产要素供给者的一种税负转嫁。 纳税人用减低征税物品成本的办法使税负从新增利润中得到抵补,通过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措施降低成本、增加利润来抵消税负。实际上税负并没有转嫁,而是由纳税人自己负担了。消转是一种特殊的税负转嫁形式。 纳税人将应负担的税负转嫁给购买者或者供应者以外的其他人负担。 旁转也叫侧转, 税收资本化也称“资本还原” 生产要素购买者将所购买的生产要素未来应当缴纳的税款,通过从购入价格中预先扣除的方法,向后转嫁给生产要素的出售者。税收资本化主要发生在土地和收益来源较具永久性质的政府债券等资本物品的交易中,税收资本化是现在承担未来的税收,最典型的就是对土地交易的课税。 例:某房地产公司购买一块1000平方米土地,购买价款800万元,每平方米土地每年缴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