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7日夜22点左右,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8月8日,中央财政紧急下拔救灾资金1亿元。据此回答29—30题 29.政府的这些救灾拨款在财政收支的动态上属于 ( ) ①社会总供给的一部分 ②财政支出的过程 ③财政支出的资金 ④财政决算 A.①② B.② C.①③ D.①②③ 30.这些救灾资金,按国民收入的最终用途划分,应属于 ( ) A.扩大再生产 B.非生产性基本建设 C.社会物资储备 D.公共消费
31.从哲学上看,漫画体现了 ( ) A.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32.西方一位哲人说,历史是“上帝的作坊”。事实上,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我们的上帝就是人民。“历史是上帝的作坊”和“我们的上帝就是人民”这两种观点的根本区别是 ( ) A.是否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B.是否承认人类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C.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D.是否承认英雄人物对社会历史的推动作用
从2010年8月12日开始,四川大部分地方降大雨或暴雨,局部地方降大暴雨。据此回答33—34题。 33.受降雨影响,蔬菜价格整体上涨。四川省多部门积极应对,多管齐下,减少雨情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
的不便。这表明 ( ) ①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②人们可以根据自己需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造福人类 ③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④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34.这次强降雨,使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集中灾区德阳市绵竹市清平乡和震中阿坝州汶川县映秀镇及都江堰
龙池镇受灾最为严重。抢险过程中,救灾人员发扬了艰苦奋斗,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精神。“众志成城,共克时艰”表明 ( ) A.集体主义存在于特定环境下 B.我国广大人民都有集体主义精神 C.集体主义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 D.我国人民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 35.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越来越明显,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生活方式”、“低
碳城市”等新概念应运而生。这说明 ( ) ①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②认识是实践的目的 ③哲学与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 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60分)
注意事项:
1.本卷共4大题,用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题卷上。 2.答本卷前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二、本卷共4大题,共160分
36.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36分)
材料一 2009年底至2010年初,我国桂、滇、黔、川、渝地区出现持续干旱,当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受到严重的影响。
材料二 中国沿32°N纬线地形剖面图。
材料三 “十一五”规划决定沿长江修建沿江铁路,到时,从武汉到上海,乘火车需8小时。 (1)图中①②③表示的地形区是:(6分)
① ② ③ 。
(2)西南地区的持续干旱,会给当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哪些不利影响。(6分)
(3)我国的商品粮基地③地区分布较多,试分析该地区形成商品粮基地的自然条件以及“中粮西运”
对西部地区的积极意义。(12分)
(4)试分析沿江铁路的修建对中部地区有何经济意义?(6分)
(5)地处③地区的上海2010年成功举办世博会,举例说明举办世博会对上海市三大产业发展的促进作
用。(6分)
37.(32分)
民主政治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盛开出绚烂的人类文明之花: 材料一 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在那里事无巨细均由相互制约的大衙门审理,??中国的一切都通过这些衙门的自我调节。
——伏尔泰
(1)“相互制约”描述的是中国隋唐时期什么制度?(2分)如何认识“中国的一切都通过这些衙门的
自我调节”?(4分)
材料二 人们曾想使君主以专制主义支配法律,但是任何事物与专制主义联系在一起都会丧失其力量。中国的专制主义在灾难深重的巨大压力下,也曾试图给自己套上锁链,但最终完全徒劳无益;它用自己的锁链武装起自己,而且变得更加凶残。因此,中国是一个以恐怖为原形的专制主义的国家。或许在最初的朝代,帝国的疆城还没有如此广大,政府的专制主义倾向稍逊;而如今的情形就完全不同了。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三 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度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将握有压迫者的力量。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2)孟德斯鸠认为中国专制主义加强的原因是什么?(4分)他对中国古代政治特点的认识是否符合
实际?(2分)
(3)据材料三指出孟德斯鸠的思想主张,(2分)这种主张在哪国得到了完全的实践,(2分)它在该国
政治制度中是如何体现的?(6分)
(4)材料三孟德斯鸠的思想主张是对唐朝大衙门“相互制约”精神的抄袭吗?(2分)为什么?(8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