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驾驶员应熟悉自己所学驾驶车辆的性能和技术状况,并能及时发现故障,及时排除。 ③驾驶员应定期体检,使身体状况符合驾驶要求。血压、心脏、视力等方面一定要合格。 ④驾驶员应遵守企业内运输安全规则,遵守交通规则,不超速、超载,不开带病车,不酒后驾车,驾车时,不准吸烟、饮食和谈话。 各种车辆在厂区内的行车速度: 汽车不超过15公里/小时
铲车、推土机不超过5公里/小时 电瓶车不超过10公里/小时
各类厂内车出入库3公里/小时,倒车2公里/小时,出入大门、转弯不超过5公里/小时,车间内不超过8公里/小时。
⑤不得驾驶无牌照车辆。要服从车管人员的指挥与检查。驾车时,必须携带安全操作证,证不得转借、涂改、伪造。 3、企业内的作业环境差。包括生产中的工艺流程复杂,货运量多而杂,企业内道路上车流、人流过大,道路信号不全,建筑物设置不合理等。
企业内部在创造好的作业环境中应该做好的方面主要是:
①根据工艺流程、货运量和货物性质选用适当的运输方式。②合理地组织车流与人流,防止道路上车辆、行人由于密集和拥挤而造成事故。③减少视线盲区,保证驾驶员的视距与视野。④各种物品在路上的堆放不得过多地占用道路、阻塞交通。⑤设立和使用遵守好交通信号标志。
五、企业内机动车辆安全运输的基本措施
1、不断提高驾驶员的安全技术素质。驾驶员必须持证驾驶车辆。
2、保持良好的车辆安全技术状态。特别是车辆的制动器、转向器、喇叭灯光、后视镜必须保证齐全有效。车辆使用过程中要定期进行维护保养。 3、创造好的企业内运输作业环境。企业内道路应有足够的会车视距,在坡度、弯度、宽度、安全信号标志等方面要适应需要。 4、加强厂内机动车辆的安全综合管理 主要内容:(1)建立健全一套科学化、专业化、规范化的管理制度(检验、保养、修理、使用、报废制度等)。在此基础上、实施科学管理。(2)健全车辆档案。包括各种技术数据,维修使用记录等。(3)进行经常性的安全管理教育,把制度落到实处,加强落实检查(这是关键);
第二章:企业内道路安全要求 一、企业内道路的分类
六类:主干道、次干道、辅助道路、车间外道、车间内通道、人行道。 二、企业内道路的基本要求
1.足够的宽度;一般应该满足车辆会车的需要。最差也要大于车辆的转向宽度。
2.适宜的坡度(一定距离内,道路升高的距离与道路的水平距离之比。常用百分数来表示,也可用水平线与斜线的夹角来表示);主次干道的最大纵坡一般不得大于百分之十,经常运送易燃易爆危险品专用道路的最大纵坡不得大于百分之六。(见图) 3.弯度要小(减少离心力。适应车辆转弯的需要,适应最小转弯半径);
4.视线盲区要小;道路交叉口和纵断面高度处,应保证车辆驾驶员有足够的视野。
车辆在行驶中因地形、建筑物、堆放物及交通工具的影响,使驾驶员视线受到限制,观察不到某些区域,这些区域就叫视线盲区。
A、视线盲区的危害。使视线范围内能够观察到的区域观察不到,增加了不安全因素 B、各类盲区情况:
6
平交道口上的盲区(房屋、堆放物等);看不见来车及行人,在速度高的情况下发生碰撞 行车路线上的盲区(移动的车辆、站点的车辆等)
5.路面平整,路基坚固,边坡整齐,排水良好,应有完好的照明设施。 6.跨道路上空架设管线距路面的最小净高不得小于5米 7.设置必要的交通标志。
三、企业内道路交叉口的行驶特点与行驶要求
1.行驶特点:事故多发区。存在着交叉冲突、合流冲突、分流冲突、交织冲突等情况,容易使司机观察不到,判断失误,操作失当,发生事故。(见图)
2、行驶要求:①道路要尽可能的正交,以保证驾驶员的左右视野达到最大值,便于对左右车辆、行人的观察。保证较小的冲突区域。②路口应有足够的安全视距,在视距内,驾驶员可以及时发现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③路口一般不应设置在坡道处。如果没有办法避免,应该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 四、交通标志与标线(《交通标志与标线》GB5768-1999)(见17页及实际图例)
第二部分 车辆构造与原理
第三章:企业内机动车辆的构造。 第一节 车辆总体构造 一、汽车
(一)总体构造
1、动力装置(发动机);汽车的动力装置是内燃发动机。发动机是把其它形式的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如把热能、电能、水能、风能转化为机械能等。把燃料燃烧放出的热能转变为机械能的发动机为热力发动机。 由于燃料燃烧是在发动机内部进行的,热力发动机又叫内燃机。
2、底盘(传动系、行驶系、转向系、制动系)。支撑汽车车身,接受发动机产生的动力并将之传递给工作装置与行驶系统,使车辆正常行驶与完成各种作业。 3、车身:安置驾驶员与货物,包括驾驶室与货箱。
4、电气设备。储存与供给电能,启动发动机,点燃混合气,提供电能给照明、声响、信号等。主要由蓄电池、发电机、起动机、点火装置等组成。 (二)汽车的主要技术特性
1.自重:车辆按规定加够油、水及带齐随车工具和备用轮胎之后的车辆重量。 2.载重量:汽车行驶时的最大额定载重量。货车以吨计,客车以座位或乘客数计。 3.总重:自重与载重之和。
4.外形尺寸。总长:长度方向二极端点间的距离。总宽:宽度方向二极端点间的距离。最高尺寸:汽车最高点与地面之间的距离。前悬:汽车前轴中心至保险杠外侧之间的距离;后悬:汽车后桥中心至车身末端之间的距离。
5.最小离地间隙:满载时,汽车最低点与地面之间的距离。 6.轴距:汽车前后两轴中心间的距离。
7.轮距:同一轴上左右两轮中心线间的距离。
8.接近角:满载时从最前端的最低处对前轮所做的切线与道路平面构成的夹角 9.离去角:满载时从最后端的最低处对后位轮所做的切线与道路平面构成的夹角。
10.最小转弯半径:转弯时,当方向盘转到最大极限位置时,外侧前轮所滚过轨迹的半径。 11.最大爬坡度:汽车在最大牵引力的情况下所能爬越坡度的最大能力。
12.驱动形式:即一辆汽车上,驱动轮在全部车轮中所占的数目与位置。有前桥驱动,有后
7
桥驱动,有全桥驱动;数目有用桥数表示的,如2×1为单桥驱动的两桥车辆。也有用轮数表示的,如4×2表示四个车轮中有两个是驱动车轮。
13.最高车速:在良好路面上所能达到的瞬间最高行驶速度。 (三)汽车行驶原理:
要使静止的汽车行驶并保持一定的运行速度,就必须对汽车施加一个与其行驶方向相同的推动力,以克服与之相反的各种阻力,这个力叫牵引力。如图: 发动机产生的动力,通过 传动系在驱动轮上作用一个扭
矩Mk,以使驱动轮转动,在扭矩Mk的作用下,驱动轮的着地点对路面作用一个力p,其方向与汽车行驶方向相反。在力p的作用下,由于路面与驱动转轮之间产生附着作用,因而路面同时对驱动车轮作用一个与力p大小相等而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pk,pk就是推动汽车行驶的牵引力。
附着作用与附着力:附着力是车轮未受侧向力影响的条件下,轮胎与接触面尚能保持无相对位移(无滑移)时路面对轮胎的切向反作用力的极限力。它从一个方面表示轮胎与路面的接合强度,在硬路上,这种接合强度取决于轮胎与地面间的磨擦作用;在软路上,这种结合强度不但取决于二者之间的磨擦作用,也受到土壤抗剪强度的影响。 车轮与路面间的结合强度或者说附着作用以附着系数表示。为驱动车轮切向反作用力可达到的最大值与与纵向结合强度之比值。其最大值为1。一般的越野轮胎在干燥的柏油路面时,附着系数可达0.7-0.8,而在结冰路面上,附着系数却只能达到0.05-0.1。在起步与停车时,由于附着力的不同,常见现象是:当牵引力超过附着力时,车轮就会在路面上滑转(打滑);在制动力超过附着力时,车轮就会在路面上滑移(滑动)。 牵引力pk通过驱动桥和悬挂装置而作用于车架上,当牵引力pk增大到足以克服汽车在静态所受到的阻力时,驱动车轮便开始运动,汽车开始起步。
汽车在行驶中要克服的阻力有滚动阻力、空气阻力、上坡阻力、加速阻力等。当牵引力小于总阻力时,汽车减速行驶以至停车;当牵引力等于总阻力时,汽车等速行驶,只有当牵引力大于总阻力时,汽车才能加速运动。 二、平衡重式内燃叉车的组成 1.动力装置(发动机)。供给叉车运行机构和起重机构所需的动力。大部分为柴油机,小量为汽油机。
2.运行机构(底盘):支承整个车体,接受发动机产生的动力,保证车辆正常行驶 。① 传动系-将发动机的动力传递给车轮,使叉车运行。②行驶系-支承整个车体,保证车辆运行。③转向系-控制叉车的行驶方向。一般是转向桥在后。④制动系-控制速度,保证停车。 3. 车身及工作装置。防护各部件、安置驾驶员。工作装置主要是起重机构与液压机构。作用是装卸货物。有起重架(实现货物的取放与升降)、工作属具(支承或夹取货物)、液压传动系统(通过各液压执行机构使起重架和工作属具完成各种动作)等。 4 、电气设备:电源(蓄电池、发电机)、发动机的起动装置、点火装置及照明、信号、仪表等。 三、装载机 (一)装载机的用途:主要用于土方工程中的装土和短距离运土。也可用于松软的表面剥离、地面的平整和松散材料的收集清理工作。装载机的工作装置可更换为货叉或起重设备后做为叉车或起重机使用。
(二)工作过程:铲运、转运、卸土、返回。 (三)单斗装载机的分类:
①按行走装置分为轮胎式与履带式。
8
②按动臂形式分为全回转式、半回转式、非回转式。按车身结构特点有刚性或铰接式。 ③按卸载方式有前卸式、后卸式、侧卸式、回转式。 ④轮胎式装载机按驱动方式有前轮驱动、后轮驱动、全轮驱动三种。按转向形式有前轮转向、后轮转向、全轮转向、铰接转向四种。铰接转向是依靠前后机架绕枢轴转动来改变行驶方向的,其机身的折转角度一般为30-40度,有的可达45度。
按功率大小有小型机(100马力以下)中型机(100-200马力)大型机(200-700)马力和特大型机(700以上)
(四)单斗装载机的组成与液力机械式传动系统: 组成:动力装置(发动机)、底盘(传动系统、行走装置、制动系、转向系)、车身与工作装置(液压操纵系统、铲斗)、电气设备。
液力机械式传动系统:发动机通过变扭器将动力传给变速箱。由万向节轴再传给前、后桥,驱动轮减速器使车轮实现行走。这里,液力变扭器代替了离合器。液力机械式动力传动系统的特点是能适应负荷的变化,可以减少变速箱的档数和换档次数。液力变扭器的作用,减少了传动系统的冲击载荷。能防止发动机熄火。但效率低,油耗大。 四、电瓶车
(一)分类:按结构和用途主要分三大类
1.平板电瓶车:以电瓶为动力,平板车短距离运输。
2.电瓶叉车:以电瓶为动力,通过起升机构对货物进行升降、堆垛及短距离运输。 3.有轨电瓶车:以电瓶为动力,沿着固定轨道,在一定的区间内做往返运输的车辆。 (二)主要结构:
1、动力装置:直流串激电动机。电瓶做电源,通过控制系统,实现车辆的起动、停止换向和调速工作。功率为2.5-3千瓦,转速一般为1250转/分,电压24-40v 2、底盘:①前桥②后桥③车架④转向系⑤制动系⑥减震装置
①前桥:由前轴、转向节、转向节销和前轮等组成。作用是承受车辆部分重量,把车辆的前进推力从车架传给前轮,并与转向装置一起完成车辆的转向。
②后桥:由后桥壳体、长(短)管轴、减速器、差速器、长(短)花键半轴组成,作用是承受部分车辆重量,并将直流电动机的转数通过减速器降低速度提高扭矩后,将动力传给差速器,继而传给长(短)花键半轴,由半轴带动后轮旋转,从而驱动车辆行驶。 ③车架:安装驾驶室、电瓶箱、载货车体。 ④转向系:(与汽车同) ⑤制动系:(与汽车同)
⑥减震装置:用钢板弹簧将车架与车桥连接起来,起缓冲作用
3.车身及工作装置:平板车只有车身,叉车有起重机构与液压系统。 4、电气设备:蓄电池、电气控制系统、照明、信号等。
第二节、第三节: 汽油与柴油发动机的构造与工作原理
一、机体与曲轴连杆机构。作用:发动机工作燃烧时,活塞接受压力,传给连杆,推动曲轴旋转,将活塞的往复运动变为曲轴的旋转运动而向外输出动力。
(一)机体。机体是发动机的本体,由气缸体-曲轴箱、气缸盖、下曲轴箱(油底壳)、气缸垫等组成。发动机大多数机件装在机体上。前后端分别装有正时齿轮室盖、飞轮壳。 1、气缸体-曲轴箱:受力和装配基件,应有一定的刚度,因此,多缸机为一个整体铸件(气缸体)。
由于气缸(特别是上部)受高温、高压作用,还受燃气和凝结燃油的侵蚀,所以要求耐高温、耐磨损、耐腐蚀。一般用优质灰铸铁制造,有时加入少量合金。主要有气缸筒、水套、气门
9
室、进排气道等。 A、气缸筒(气缸):中空园筒,引导活塞上下运动,是气体膨胀作功场所。内表面十分光滑、耐磨。
工作条件:高温、高压、高速,润滑差,化学腐蚀重。
为延长气缸使用期限,有时将耐磨材料(合金铸铁或合金钢)制成气缸套镶入气缸体内,形成气缸的工作表面。(此种发动机机体可用普通铸铁(价格低)或铝合金(轻)制造)。 气缸套:干式--在原有的与气缸体铸成一体的气缸筒中再镶入一个气缸套,因此,干式气缸套的外表不直接与冷却水接触。
湿式--镶入的气缸套与冷却水直接接触。
缸套镶入气缸体后,缸套顶面略高于气缸体顶面(一般为0.05-0.15mm),以使气缸盖能压紧在缸套上。
柴油机因工作载荷大,一般采用湿式缸套。
B、水套:气缸与缸盖中充水、过水的空腔。都是相通的。 C、气门室:安装气门机构零件的场所。
D、进排气道。与进排气管相连。在顶置式气门的发动机中,其气门与进排气道都在气缸盖中。
E、上曲轴箱:在气缸体下部,通过螺丝与下曲轴箱相连。有主轴承座、主轴承盖等。曲轴悬置其中。
多缸发动机的排列形式有单列式、双列式等。
① 单列式(直列式)比较常见,各缸排成一列,一般是垂直布置,也有卧式的。4146柴,6135柴等。
② 双列式:左右两气缸中心线夹角小于180度,称为V型发动机,多用于8缸以上机。如上海SH380车的12V135Q柴油机等
③ 夹角等于180度的发动机为对置式发动机。
2、气缸盖。
①功用与结构:封闭气缸上部,与气缸上部及活塞顶构成燃烧室。通过螺丝紧固在气缸上。 顶置气门式发动机气缸盖除有冷却水套外,还有进排气道及气门装置的一些机件。 柴油机气缸盖一般用灰铸铁铸造,机械强度与耐热性能好。部分发动机为铝合金的。 ②气缸盖螺栓的拧紧:
须按一定顺序以规定的扭矩拧紧。一般说来是从中央向四周均匀交替地逐次进行。对铸铁气缸盖,冷车时初步拧紧后,发动机热起后再紧一次,防止螺栓受热后伸长较多而影响紧度。铝合金的气缸盖则不用。
3、气缸垫。在气缸体与气缸盖之间,保证密封、不漏水与气。多用铜皮或铁皮与石棉夹制而成。安装时,铸铁缸盖的缸垫翻边应朝上,铝合金缸盖的缸垫翻边应朝下。要注意各个孔,不要堵塞。
4、下曲轴箱(机油底)贮存润滑油,有放油塞、稳油板(中间隔板,防止油前后激溅)等。 (二)活塞连杆组。由活塞、活塞环、活塞销、连杆等组成。 1、活塞
①功用、工作条件及要求:
其顶部与缸盖、缸壁、气缸垫等共同组成燃烧室,接受气缸内燃烧气体压力,经过连杆将力传给曲轴。是工作强度最高的机件之一。(承受高温、高压,作功行程,每个活塞顶部的压力都在几千公斤以上),所以,必须有足够的强度。 为保证足够的强度,要求活塞有大的尺寸与厚度。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