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学113李斗锋论文(2)

2025-08-01

16.9%;全国青壮年妇女文盲率为4.2%;2000年女性平均上学年数为6.1年,比男性少1.5年。2010年, 普通初中和高中在校女生的比例分别达到47.4% 和45.8%;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女生的比例达到51.5%。 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在校女生为609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45.7%,女硕士、女博士的比例分别达到44.2%和31.4%。

尽管近年来女性的教育机会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比如,性别差异在城市和农村中的表现很不相同。以高等教育的机会分配为例,城市女性的高等教育机会呈明显上升趋势,而农村女性的高等教育机会则有下降的趋势。这一发展趋势正导致这样一种结果:当城市居民群体中的高等教育机会性别差距日益缩小、并且女性还显示出某种竞争优势时,农村人群的高等教育机会的性别差距则在拉大。

(五)不同阶层的教育不平等 1. 工作性质不同导致的教育不平等

由于社会结构的分化, 社会的阶层划分正在出现一系列不同以往的新情况, 其中社会的两极分化导致不同社会阶层在社会资源分配上的差距开始突出, 如何平等分配教育机会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许多研究表明, 学生的学习成绩, 与其父亲职业、受教育程度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在精英教育制度下, 农民、工人子女获得优质基础教育和升入大学的机会显然处于不利的境地, 近年来, 这种差距在进一步扩大。以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国家重点大学为例, 1997年清华大学农村学生的比例为21.7% , 2010年为17.6% , 减少了4.1个百分点; 1997年北京师范大学农村学生的比例为28%, 2010年为22.3%, 减少了5.7个百分点。另据对2010年全国城镇住户调查的统计分析, 服务性工作人员和商业工作人员阶层子女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仅为15.3% 和13% , 而机关、企事业负责人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子女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则接近85%。

2、家庭收入不同导致的教育不平等

许多研究表明: 受教育的程度与经济收入之间在许多时候构成了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一方面,收入的差异主要是由不同的受教育程度造成的, 由于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具有较高的边际生产力, 因此会比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带来更多的边际收益。同时, 收入较高者子女所获得的受教育程度一般会高于低收入者

子女所获得的受教育程度, 并使由受教育程度决定的收入分配产生代际效应, 使不同阶层间的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因此, 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和经济收入的两极分化之间很容易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使问题变得日益严重。另外, 由于近年来中国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大规模转移, 出现了进城务工者与城市居民之间国民待遇的不平等问题。在计划经济时代, 中国一直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 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现在,已经成为社会不公平现象的一个重要因素。现行的户籍制度对进城务工者涉及多方面的歧视, 其子女的教育机会不平等就是其中的一个主要的问题。尽管政策的制定者已经意识到, 不应以本地与外地的户籍为标准分配教育机会, 而应以居住地为标准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条件, 即同城同待遇。并且通过制定政策规定由流入地政府承担进城务工者子女就学的责任, 但是问题并没有得到完全解决。比如大多数流入地政府向外地户籍学生所拨生均教育经费要少于本地户籍学生, 对进城务工者子女仍存在实际上的歧视。此外, 进城务工者子女参加高等学校入学考试仍在受户籍问题的困扰。

二、造成我国教育不平等的主要因素

(一)客观因素 1.历史传承

中国教育的不公平性,是有历史根源和现实原因的,人为因素的影响更大。从中国有历史记载以来,中国的教育就已表明了不公平性。而且从古到今一直没有解决。想见其难。

第一,阶层间存在不公平性。贵族子弟接受教育的机会多,质量高。处于社会上层人的孩子接受教育比较处于社会下层人的孩子,其优势之明显显而易见。这种形势一直没有解决,无论是旧的封建社会还是以后的资本主义社会,乃至我国当今。

第二,地区之间存在不公平性。这是近代才比较凸现的一个现象。不同地区人们对孩子接受教育的观念不同,不同地区长期的历史、社会、政治、文化等等诸方面因素造成了教育的不平衡性。

2.地方经济发展水平

有些地方历史经济发展平台高,生活条件好,教育条件较好!有些地方地处偏僻,历史经济发展薄弱,教育水平较差!

(二)主观因素

1.教育方式引起教育不平等(重点学校重点班级)

虽然国家有明令规定,甚至在个别省份如山东省等已通过立法形式规定义务教育阶段不得划分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不得划分重点班和非重点班。但由于重点学校的升学优势,使一些学生家长对“重点学校”和“实验班”趋之若鹜。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教授指出:“父母有钱有关系,就可上重点学校,上好学校与家庭背景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所以,取消重点学校,势在必行。首先,重点学校是教育不平等的典型表现。其次,重点中小学的存在违背了教育规律,与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相悖。第三,本来正常的招生秩序,因为重点学校计划内和计划外的招生指标而使招生变味,并造成普通学校的处境尴尬。当重点学校在政策的保护下聚敛公众钱财的时候,普通学校却要为生源的紧缺而挣扎,由此加剧了学校之间的贫富不均。重点中学的预算外收入,还易引发教育腐败。

“不管我们可以为教育‘重点制’找到多少辩护性理由,我们都无法回避这样的事实:那就是重点学校是依靠其垄断地位,以牺牲多数学校,多数学生的利益来获得发展的,他们永远体现着‘贵族式’的优越感,是教育界的特殊利益集团,同时,这种体制也使得大量的学生被‘边缘化’,从而成为一批‘教育处境’不利的人,这样的矛盾是我国的‘重点制’无法解开的死结。2

2.自由择校引起教育不平等

择校的权利只在有钱人的孩子身上体现,贫困家庭子女上弱势学校的经济来源都难以维系,谈何择校。何况,贫困子女从小接受弱势教育资源,万难取得录取成绩优势,恶性循环可见一斑。择校表面上是对任何人开放,实际上涵盖了严重的教育不公平。

3.招收政策 (1)自主招生

提起自主招生,大家一定会想到“华约”、“北约”、“卓越同盟”等。他们从2011年年底到2012年初展开了一场争夺优秀生源的厮杀。

“高考对全国考生都是走独木桥”,3一些高校被爆自主招生丑闻后,自主招生考试一直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高校自主招生政策自实施至今已经走过了11

[2][3]

谢维和:《中国的教育公平与教育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7月,第32页。

国务院参事:《中国教育存在五大不公平》,《中国经济周刊》,2010年3月2日,第9页。

个年头,这个原本意图打破高考“一考定终身”的政策,如今却越来越让人们开始怀疑其透明度,关于对该制度的质疑也甚嚣尘上。在今年的两会上,与高校自主招生有关的建议也颇多。

“绝对的权力带来绝对的腐败,这是不争的事实。”全国人大代表、华中农业大学校长邓秀新在两会期间公开炮轰“自主招生”。

自主招生目标应是解决传统高考存在的不公,而不是“以新的教育不公平”取代旧的不公平4。 “自主招生是为提高素质教育设计的,但现状是老问题没解决,又产生

教育不公等新问题。只要统计一下各个层面、各个学校通过‘自主招生’招录的学生就可知,弱势群体的孩子少得多。有些学校录取的分差高达100分,给予了有社会资本的家庭极大的操作空间。” 湘潭大学教授罗和安罗和安说。

(2)保送制度

招收保送生正成为中国综合排名靠前的大学的一个重要生源渠道。单从录取的数据显示,存在两大问题:一是部分高校录取保送生的比例过高,不少高校都占了招生计划的10%以上,其中中国科技大学比例更是超过20%;二是不利于教育均衡发展,城市考生保送大学机会是农村的17倍。(中国青年报)

高考保送生制度,是指由普通高中推荐综合素质优异、具有学科特长的学生,经高校考核同意,免予参加高考的高校招生制度。高考保送生制度的推出,对减少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弊端、“不拘一格选人才”是有积极意义的;同时,保送生制度对特殊人群的关照,也有兼顾社会公平的考量。但是,保送生制度,在历史和社会现实环境的变迁之下,已经到了该退出历史舞台或者转向的时候了。

在执行的过程中,高考保送生制度问题频出,一是“推良不推优”甚至“推劣”不推“良”,沦为少数重点中学提高“名校升学率”的工具;二是走后门、拉关系、徇私舞弊、弄虚作假、违法乱纪等现象越来越严重,成为社会腐败的一个灾区;三是农村和城市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保送生制度成为拉大教育鸿沟的工具;四是部分高校已不再完全信任“保送”,开始“加试”检测保送生的质量,已经使保送生制度“名存实亡”。

(3)高考加分导致教育不平等

[4]

刘光余:《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03年10月,第29页。

高考加分政策是高考中的特长生、少数民族及其他特殊情况考生的加分政策,主要为了弥补高校招生制度的某些缺陷而制定的。教育部出台的2009年高考加分政策,有“增加20分投档”、“增加10分投档”和“优先录取”3种加分形式。但由于加分制度设计本身不够严密,由于对权力的制约监督形同虚设,由于运作过程的不透明不公开,加分过程埋下特权的种子,高考加分政策因此在一些地方严重异化,成了一部分人以权谋私的工具,另外加分政策本身就体现不公平:

1)加分政策是在又一次强化起点的不公; 2)加分政策不看家庭背景不表示就公平;

3)别在考试之外制造不公平的加分,使许多靠自己的学生考不上理想学校。 针对2010年29个省区市的65名文理科状元中(部分省份有分数并列),共30人存在加分,所占比例为46.2%,这几乎占据“状元榜”半壁江山。此外,还有数名状元获得了北大、清华自主招生20到30分的加分成绩。5

4.市场经济下教育市场化导致的教育不平等

教育的市场化主要强调教育领域必须运用市场经济的法则和机制进行运作。强调办学竞争.受教育者的消费权和自由选择权。市场化倡导者笃信市场机制,特别是竞争。可以促进教育资源配置的最优化,从而使学校教育提供最好的服务。学生(家长)是“教育市场的顾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是上帝,教育是服务。教育的市场化与教育的私营化、教育分权等主张有着内涵上的极大相通性。6

三、浅析当前我国教育不平等的特点

(一) 层次性

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对象是有层次的,可以分为个人、群体、阶层和地域等等。对于个体的教育机会不平等,绝大多数原因是由个人的个人素质、态度、能力和行为造成的。但对于群体、阶层和地域来说,则往往是一种结构或制度性原因造成的。如女性群体的受教育机会明显低于男性,美国黑人的受教育权也低于白人。现实生活中各个层次的教育机会不平等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交织在一起。当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偏向某个群体、阶层和地域时:对于群体、阶层和地域的教育机会不平等必然包含了对个人的不平等:而对个人的教育机会的不平等不

[5] [6]

雷宇:《加分制造三成高考状元》,《中国青年报》,2010年月30日,第15页。 贺武华:《新自由主义指导下的学校重建研究》,200年4月1日,第36页。


行政管理学113李斗锋论文(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管理会计:学习情境四技能训练及答案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