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二》《专题一 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第三单元 从微观结构看物质的多样性》
单元测试试卷【7】含答案考点及解析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三 四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评卷人 五 六 总分 得 分 一、选择题
1.对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发现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是 A.拉瓦锡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现代化学的元素周期律是1869年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Dmitri Mendeleev)首创的,他将当时已知的63种元素依相对原子质量大小并以表的形式排列,把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元素放在同一列,制成元素周期表的雏形。经过多年修订后才成为当代的周期表。在周期表中,元素是以元素的原子序排列,最小的排行最先。表中一横行称为一个周期,一列称为一个族。。因此答案选B
考点:考查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
2.短周期元素的离子aA、bB、cC、dD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质子数:d> c>b>a C.离子半径:A>B>D>C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短周期元素的离子aA、bB、cC、dD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存在a-3=b-1=c+2=d+1,A、B位于C和D下一周期,根据存在的电荷知,其原子序数大小顺序是A>B>D>C。A、原子序数与其质子数相等,所以质子数大小顺序是a>b>d>c,错误;B、金属性越强、非金属性越弱,其单质的还原性越强,金属性强弱顺序是B>A,非金属性强弱顺序是D>C,所以单质的还原性强弱顺序是B>A>C>D,错误;C、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其离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减小,所以离子半径大小顺序是C>D>B>A,错误;D、原子电子层数越多,其原子半径越大,同一周期元素,其原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减小,原子半径大小顺序是B>A>C>D,正确。
3+
+
2--3+
+
2--
B.门捷列夫 C.阿伏加德罗 D.道尔顿
B.单质的还原性: A>B>D>C D.原子半径:B>A>C>D
考点:本题考查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
3.为纪念编制元素周期表的俄国化学家,人们把第101号元素(人工合成元素)命名为钔(元素符号为Md),这位科学家是 A.拉瓦锡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编制元素周期表的俄国化学家是门捷列夫,答案选C。 考点:考查化学史的判断
4.几种短周期元素原子半径及主要化合价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元素代号 原子半径/pm 主要化合价 X 160 +2 Y 143 +3 Z 70 +5、+3、-3 W 66 -2 B.波尔
C.门捷列夫
D.道尔顿
A.X、Y元素的金属性:X<Y
B.一定条件下,Z单质与W的常见单质直接生成ZW2 C.Y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能溶于稀氨水
D.一定条件下,W单质可以将Z单质从其氢化物中置换出来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表格分析得到,X、Y比Z和W多一个周期,从化合价上判断,Z是N元素,W
是O元素,Y是Al,X是Mg元素,A、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小,故A错误;B、N2与O2要在放电的条件下反应生成NO,故B错误;C、Al2O3不能溶于氨水,故C错误;D、4NH3 + 3O22N2 + 6H2O,故D正确,此题选D。 考点:考查原子结构与性质相关知识点 5.钋(A.40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利用质量数=核内质子数+核内中子数.原子核外电子数是等于原子核内质子数。该微粒质子数是84,质量数是210,所以中子数是210-84=126,则原子核内的中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之差是126-84=42,故选项是D。
考点:考查原子的各个构成微粒及关系的正误判断的知识。
)原子核内的中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之差是
B.168
C.126
D.42
6.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Q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的气态氢化物极易溶于Y的氢化物中,常温下,Z的单质能溶于W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稀溶液,却不溶于其浓溶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的大小顺序为W>Q>Z>X>Y
B.元素X的气态氢化物与Q的单质可发生置换反应 C.元素X与Y可以形成5种以上的化合物
D.元素Q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比W的强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常温下,Z的单质能溶于W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稀溶液,却不溶于其浓溶液,这说明该现象是钝化,由于是短周期元素,所以Z是Al,W是N或S。由于W的原子序数大于Z,因此W是S。Q的原子序数大于W,所以Q是Cl。X的气态氢化物极易溶于Y的氢化物中,且二者的原子序数均小于Z的,所以X是N元素,Y是氧元素。A.根据上述推断,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则原子半径的大小顺序为Z>W>Q>X>Y,A错误;B.氯气具有强氧化性,能和氨气反应生成氮气和氯化氢,该反应是置换反应,B正确;C.N和O可以N2O、NO、N2O3、NO2、N2O4、N2O5六种氧化物,D正确,答案选A。
考点:考查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7.下列各组中两种微粒所含电子数不相等的是 A.H3O和OH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H3O+的质子数为11,电子数为11-1=10,OH的质子数为9,电子数为9+1=10,二者的电子数相同,错误; B.CO的质子数为14,电子数为14,N2的质子数为14,电子数为14,电子数相同,错误; C.HNO2的质子数为1+7+8×2=24,电子数为24,NO2-的质子数为24,电子数为9+1=24,电子数相同,错误;D.CH3+的质子数为6+1×3=9,电子数为8,NH4+的质子数为7+1×4=11,电子数为10,电子数不同,正确。 考点:考查微粒中含有的电子数目比较的知识。
8.下表所示W、X、Y、Z为短周期元素,这四种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2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W X Y Z -+
-
B.CO和N2 C.HNO2和NO2- D.CH3+和NH4+
A.X、Y、Z三种元素最低价氢化物的沸点依次升高 B.由X、Y和氢三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只有共价键 C.物质WY2、W3X4、WZ4均有熔点高、硬度大的特性 D.X的阴离子比Y的阴离子离子半径大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X为的最外层电子数为a,则Y的最外层电子数为a+1,W的最外层电子数为a-1,Z的原子序数为a+2,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22,即a+a+1+a+2+a-1=22,解得a=5,推出X为N,Y为O,W为Si,Z为Cl,A、结构相同,相对分子质量越大,范德华力越大,熔沸点越高,含有分子间氢键高于不含有分子间氢键的,NH3和H2O中含有分子间氢键,因此H2O的沸点高于NH3,HCl中不含分子间氢键,因此氢化物的沸点高低是H2O>NH3>HCl,故错误;B、形成的化合物是NH4NO3等,属于铵盐,铵盐属于离子化合物,除含有共价键外,还含有离子键,故错误;C、化学式分别是SiO2、Si3N4、SiCl4,前两者属于原子晶体,后者属于分子晶体,原子晶体的熔点硬度高于分子晶体,原子晶体中半径越小,熔点越高,N的半
3
径大于O,因此熔点高低顺序是SiO2>Si3N4>SiCl4,故错误;D、X的阴离子是N-,Y的阴离子是O-,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原子序数越大,半径越小,即O->N-,故正确。 考点:考查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等知识。
9.X元素最高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H3XO4,则它对应的气态氢化物为() A.HX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X元素最高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H3XO4,则X元素最高价为+5,所以负价为-3,它对应的气态氢化物为XH3,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元素周期律。 10.下列各组性质比较中,不正确的是 A.酸性:HC1O4>HBrO4>HIO4 C.还原性:Li 【解析】A. 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酸性: HC1O4>HBrO4>HIO4,故A正确;B. 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单质的氧化性越强,氧化性:F2>Br2>I2,故B错误;C. 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单质的还原性越强,还原性:Li 评卷人 223 B.H2X C.XH4 D.XH3 B.氧化性:F2 D.碱性::Ba(OH)2>Mg(OH) 2>Be(OH)2 得 分 二、实验题 11.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设计了如下系列实验。 Ⅰ.(1)将钠、钾、镁、铝各1 mol分别投入到足量的0.1 mol·L的盐酸中,写出与盐酸反应最慢的金属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 -1 (2)将NaOH溶液与NH4Cl溶液混合生成NH3·H2O,从而验证NaOH的碱性大于NH3·H2O,继而可以验证Na的金属性大于N,你认为此设计是否合理___________?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 Ⅱ.利用下图装置可以验证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 (3)实验室中现有药品Na2S、KMnO4、浓盐酸、MnO2,请选择合适药品设计实验验证氯的非金属性大于硫:装置B中所装药品为_____________,装置C中的实验现象为有淡黄色沉淀生成,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要证明非金属性:C>Si,则A中加________、B中加Na2CO3、C中加Na2SiO3,观察到C中的实验现象为有白色沉淀物生成。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假设所通气体是过量的)。 【答案】 2Al+ 6H =2Al + 3H2↑ 不合理;用碱性强弱比较金属性强弱时,一定要用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比较,NH3·H2O不是N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 KMnO4 S-+Cl2=S↓+2Cl 硫酸或H2SO4 SiO32- + 2CO2 + 2H2O=H2SiO3↓+ 2HCO3— 【解析】(1)同一周期元素,金属性随着原子序数增大而减弱,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同一主族,原子序数越大,金属性越强,其单质与酸或水反应越剧烈,所以金属性K>Na>Mg> +3+ Al,则K与盐酸反应最剧烈、Al与盐酸反应速率最慢,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Al+ 6H=2Al +3H2↑;(2)将NaOH溶液与NH4Cl溶液混合生成NH3?H2O,可以说明NaOH的碱性大于NH3?H2O,但不能说明Na的金属性大于N,因为要验证金属性的强弱,必须通过比较最高价氧化物所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来进行比较,而NH3?H2O不是氮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3)设计实验验证非金属性:Cl>S,利用氯气与Na2S的氧化还原反应可验证,则装置A、B、C中所装药品应分别为浓盐酸、KMnO4、Na2S溶液,装置C中的实验现象为有淡黄色沉淀生成,装置C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S-+Cl2=S↓+2Cl;(4)若要证明非金属性:C>Si,可以通过二氧化碳和硅酸钠反应生成难溶性的硅酸来证明,由于B中加Na2CO3,故A中可以加硫酸,通过硫酸和碳酸钠的反应来制取CO2,然后的CO2通入C中的Na2SiO3中,可以发生反应:SiO32-+ 2CO2 + 2H2O=H2SiO3↓+ 2HCO3-,产生白色胶状沉淀,从而可以证明酸性:H2CO3>H2SiO3,故非金属性:C>Si。 点睛:本题考查性质实验方案设计,涉及金属、非金属性强弱的探究,明确物质的性质和实验原理是解本题关键,知道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判断方法,会根据物质性质设计实验。 评卷人 +3+ 2 - 2 - 得 分 三、填空题 12.(16分)A、B、C、D、E为短周期元素,A~E原子序数依次增大,质子数之和为40,B、C同周期,A、D同主族,A、C能形成两种液态化合物A2C和A2C2,E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试回答: (1)B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为____________; (2)将D的单质投入A2C中,反应后得到一种无色溶液。E的单质在该无色溶液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 (3)经测定,A2C2为二元弱酸,其酸性比碳酸的还要弱,请写出其第一步电离的电离方程式__________。过去常用硫酸处理BaO2来制备A2C2,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 现在实验室可以将过氧化钠加入到水中来制取A2C2,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4)废印刷电路板上含有铜,以往的回收方法是将其灼烧使铜转化为氧化铜,再用硫酸溶解。现改用A2C2和稀硫酸浸泡废印刷电路板既达到了上述目的,又保护了环境,试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 (5)元素D的单质在一定条件下,能与A单质化合生成一种氢化物DA,熔点为800℃。 ①DA能与水反应放氢气,反应化学方程式是 。 ②若将1mol DA和1 mol E单质混合加入足量的水,生成气体的体积是(标准状况下) L 【答案】(1)第二周期,VA族; (2)2Na+2Al+2H2O=2Na+2AlO2—+3H2↑; (3)H2O2 H+HO2—;BaO2+2H+SO42—=BaSO4↓+H2O2; + + + Na2O2+2H2O=2NaOH+H2O2; (4)Cu + H2SO4 + H2O2 = CuSO4 + 2H2O (5)NaH + H2O =\2↑;56L 【解析】 试题分析: A、C能形成两种液态化合物A2C和A2C2,E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可知:A 为H,B为N,C为O,D为Na,E为铝。 (1)N元素在周期表中处于第二周期,VA族,故填:第二周期,VA族; (2)将Na投入H2O中,反应得氢氧化钠溶液。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2Na+2Al+2H2O=2Na+2AlO2—+3H2↑,故填:2Na+2Al+2H2O=2Na+2AlO2—+3H2↑。 (3)经测定,H2O2为二元弱酸,其第一步电离方程式为H2O2H+HO2—。用硫酸处理 + BaO2制备H2O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BaO2+2H+SO42—=BaSO4↓+H2O2,实验室将过氧化钠加入到水中来制取H2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O2+2H2O=2NaOH+H2O2,故填:H2O2++ H+HO2—;BaO2+2H+SO42—=BaSO4↓+H2O2; Na2O2+2H2O=2NaOH+H2O2 (4)用H2O2和稀硫酸浸泡废印刷电路板制备硫酸铜,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u + H2SO4 + H2O2 = CuSO4 + 2H2O,故填:Cu + H2SO4 + H2O2 = CuSO4 + 2H2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