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尽管较之低素质员工,高素质员工的对企业的相对价值在薪酬上未得到充分体现,但其薪酬与市场水平相当。国有电信、银行、电力等行业,因其具有垄断性质,就在一定程度上如是。高校作为计划经济体制的最后避难所,亦在很大程度上如是。此种情形在竞争性行业极为少见。
其二,低素质员工的薪酬超出市场水平,高素质员工薪酬低于市场水平。
【案例32】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但随之而来的是到目前为止也无法规范解决的许多问题。在商品流通领域里,山寨商品挤兑正宗商品就是格雷欣法则的典型例证。就衣服而言,一件做工精细的假名冒牌的山寨品和一件真正的名牌服装,在外表看来,几乎完全一致。真的名牌附加着大量的设计研发等方面的知识产权费用,成本居高不下;山寨产品用的材料,款式,制作工艺即使完全相同,去除了研发成本,价格会大大降低。相比较而言,消费者当然会选择买假产品。而同样的情况在知识版权方面也很常见。 弊端
同样的产品,同样的用途,如果不加严厉打击,假货就会把真货赶出市场,这样,不但知识产权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侵犯了个人或集体的利益,而且给社会一个错误导向,不利于社会创新,进一步影响市场经济的秩序。
【案例33】
我们知道,考试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重要评价,也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体现。在大学里,考试似乎不那么严肃,它更像是一种以人际关系制胜的不公平的游戏。对于同样一门科目,有的老师会给学生更多的考试信息,而有的学生也会通过其人际渠道获得更多的信息,显然,这对于另外一些老老实实学习、没有充分信息的好学生而言是不公平的。另一方面,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可以通过外部条件来提高自己的成绩,例如:考试作弊;靠和老师的关系,取得更高的平时成绩等。因此,这对于那些好学生而言是不公平的的。这些平时学习不用功、上课不专心听讲的学生的成绩反而会高于那些用功学习的学生。从而,给人以一种误导,认为那些成绩好的学生就是好学生。
21
此外,评奖学金更加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因为,有的学生可以因为是学生会的成员,而轻而易举的拿到一些证书,这样就可以拿到发展分,而发展分占综合测评的70%。而这些证书的取得只是靠关系,并没有证明他有这个能力。因此,对于别的学生而言是不公平的。他们往往有那个能力,只是被一些人以投机取巧的方式所淹没了。 这就是学校中典型的“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因此,我们不得不反思学校的一些制度。它是不是合理、公正的,是不是可以让人才挥洒其真正的实力。或许有人会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但是,如果金子被埋得太深,也是看不到它的光芒的。因此,学校要重视这个问题,真正做到公平公正,让校园更加和谐!
【案例34】朱建涛doc(无法打开) 【案例35】
劣币驱逐良币又称格雷欣法则,是指一个国家同时流通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法定价值不变的货币时,实际价值高的货币必然要被融化,收藏或输出而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低的货币将充斥市场。这种现象存在的现实基础是当事人的信息不对称。
一个最普遍的例子是,生活中,大家都会把比较脏又比较旧的纸币尽快使用出去,留下干净又较新的纸币。又如,一个人如果同时拥有一元硬币和一元纸币,他会先将硬币使用出去。因为硬币易伪造而且重,不易携带,就被视为了“劣币”。
将这种现象扩大,我们可以联想到生活中的很多例子也是遵循着这种规则。例如,04年末,湖南娄底市中心医院副主任胡卫民,因无法忍受身边体制性的医疗腐败,书面要求辞职。这位医生站出来抗争医院的潜规则,得到了各界人士好评。然而医院则认为胡卫民处事怪异,喜欢自吹自擂。医院腐败早已是事实,胡卫民因为在门诊室上贴了“谢绝医药代表”就被认为行事怪异。热衷对市民进行科普宣传就被认为是不务正业。他还因此被同事打伤。
我们可以将那些拒绝贿赂或者因为多收了患者钱的医生看作“良币”,那些只为暴利的医生看作是“劣币”。从胡卫民的遭遇中看出“劣币”占了上风。上级看重的往往是医院所创的政绩。作为院长会考虑哪一类医生会给医院带来最多收益,显然是“劣币”类医生。因此,劣币医生就会得到更好的重用。良币医生能否坚持原则就是对他们的考验了。最终的结果可能是,良币医生要么同流合污,要么退出。
22
又如,当今网络作为一个重要的信息传播媒介,巨大的客户群,使得许多人在网络里走红。像芙蓉姐姐,度娘等。他们走红的原因无外乎是人们的猎奇心理和偷窥隐私心理。他们走红后身价自然大涨。于是很多人开始效仿。而一些网站因为有了这类有影响力的人,知名度大大提升。因此,如今网络上这些人的恶搞与胡言乱语已经占据了网络的大半壁江山。我们周围渐渐失去了人文气息,在网络上接触到的很多人都不是能够提高我们自身修养的人了。
在人们的经验中,总是会认为优秀的会战胜落后的,好的能打败坏的。但是从这两件实例可以看出那些理所应当的道理在部分领域并不一定是适用的。为了个人的利益或者为了适应某个领域的规则,人们会作出调整甚至违背个人原则来应对那些情况。在这些时候,就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形了。
【案例36】
在古代,战国的屈原在《离骚》中哭诉到; “世浑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庸俗无才的人得到重用,而有才德的人被抛置,劣币驱逐良币。西汉的贾谊也曾指出“奸钱日繁,正钱日亡”的事实,这里的“奸钱”指的就是劣币,“正钱”指的是良币。
在市场经济中,比如在图书市场上,经济秩序和法规约束尚不完善时,或者不能很好协调工作时,盗版书籍以其价格低廉的优势影响正版图书的制作、销售等,将正版图书驱逐出图书市场,从而危害图书业健康发展。
在婚恋角逐中,也存在格雷欣法则,更通俗的讲,就是:屌丝逆袭高富帅。 假定优男A,劣男B,美女C
若从资源配置来看,A C结合实属大快人心。然而现实并非如此简单。
A男因自身禀赋或客观条件好,选择面比较广,不可能“吊死在一棵树上”而会广撒网。男则相反,因为一无所有,所以孤注一掷,这样B男在追求美女C的努力程度上显然会大于A男,而C女只能凭借对方的行为表现来评判其爱恋自己的程度。往往会被B男刻意粉饰的“海枯石烂,海誓山盟”的倾慕和忠诚而迷惑,被B男拖入婚姻的“围城”。至此,婚恋角逐中,劣币驱逐良币的格雷欣法则得以呈现。
【案例37】
23
社会中的音像制品盗版猖獗,翻版盗版的CD,VCD成本低下,比起音质近乎完美但成本较高,价格较高的正版货来说,定价相对便宜。出于这个原因,不少人会选择盗版品。因为有市场,翻版盗版品会越来越多,越多人进行购买,正版的音像制品就越没有市场,生产正版音像制品的企业会因为利润空间越来越少而不得不也生产盗版品或者破产。而盗版就这样逐渐占领了整的市场,这便是社会中的格雷欣现象。
除了消费市场上的盗版,生活中、职场中等也都中处处都充斥着格雷欣现象。可以说生活中的格雷欣现象是社会中一种很普遍的规律。
【案例38】
旧车市场上的“格雷欣法则”
格雷欣法则又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在实行金银复本位制条件下,金银有一定的兑换比率,当金银的市场比价与法定比价不一致时,即其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不一致时,人们会把实际价值的高的铸币(良币)收藏起来,从而导致市场上流通的都是名义价值高于实际价值的铸币(即所谓的劣币)。这种良币退藏,劣币充斥的现象被称之为格雷欣法则。
在现代社会中,格雷欣法则不仅仅只是描述存在于货币中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而是已经在生活中被广泛的引用,比如在二手车市场上的格雷欣法。
在旧车市场上,真正质量优良的二手车卖不出去,而低质量的车子却充斥交易市场,这种怪异的现象和铸币中的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非常相像,我们称之为旧车市场上的格雷欣法则。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坏车把好车挤出市场的现象呢?在此,笔者给出以下分析:
在旧车市场上,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卖车者或者二手车经纪人往往比买方更清楚车子的质量。卖家对旧车的性能,保养程度或损坏程度了如指掌,而买方却无从得知这些信息。他们只能通过简单的观察来判断旧车的质量,那么市场的运行就会出现问题。我们把所有车子做个简单的分类,设想市场上只有两种车:好车和次车。由于只有次车的车主知道他们的车子是次车,因此为了卖个好价钱,他们会把次车给翻新,导致次车在外型上与好车没有区别。那么此时,买主知道市场上有一定比例的好车和次车,但由于好车与次车的外形一模一样,他们无从得知自己要买的车子到底是好车子还是次车子。
24
在这样的市场下。好车车主只愿意以较高的价格比如两万元成交,否则他们将会赔本。而次车车主却愿意以较低的价格如一万元出手,但是由于他们已经把次车给翻新成了好车的样子,因为次车的车主提供了与好车一样的价格,那么此时市场上的所有车子的价格都是两万元。当买主购买车子时,他们知道花费两万元会有一定的概率买到好车,也有一定的概率买到次车,因此他就不愿出两万元买车。假设买主只愿意以一万五的价格购买车子,那么好车的车主若是答应交易的话他们会赔本,因为好车车主不会把车子卖出。而次车的车主由于知道自己的成本只是一万元,所以他们愿意以一万五的价格出售自己的次车。因此最后只能是次车的主人愿意把车子出售。久而久之,买主也知道花费一万五只能买到次车,他们就会出更低的价格来买车,而此时好车的车主更加不愿意出售他们的好车,因此到最后,旧车市场上交易的车子就只剩下次车,次车就把好车给寄出了市场。
以上就是为什么在旧车市场上高质量的车型成为摆设,低质量的车型在却兴风作浪的原因。想要解决上述怪相,市场监督机构更当提供更加完善的售车服务,强制要求旧车卖方提供详细的车辆信息,这样的话,卖主才能正确判断哪种是好车,哪种是次车,好车的车主才能把车子卖出,而旧车市场上的“格雷欣法则”才能消失!
【案例39】
我曾经听我妈提起过,说她们银行在前两年的一次招聘中,有许多人来应聘,其中有一位是上海财经大学毕业的高材生,还有一位是毕业于当地一所普通的二本大学学生,但后者的伯父是当地某县的财政局局长,而前者并没有什么特殊关系照顾,最后她们单位选择聘用财政局局长的侄女,而上海财经大学的毕业生很遗憾没有被录用。 现象的分析:
伴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发展,在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中,仍然还有无数类似上文提到的情形在发生。许许多多用人单位,特别是像政府机关、银行、医院、央企等等拥有高工资、高福利的事业单位或者垄断企业,在每年招聘新的员工的时候,都会经常受到一些相关领导的“潜规则”的要求或委托,导致一些真正有能力的高学历的应聘者由于没有熟人和关系被这些单位拒之门外,而一些根本无法胜任其职位的人却因为有门路而顺利就业。这是一种有悖于公平透明的招聘原则的,然而在当今社会却是非常常见的,甚至可以说是求职过程中大家都明白的潜在的法则。因此,现在越来越多的求职者不再关注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