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贯彻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坚决维护国家对矿产资源的所有权,正确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从县情、矿情出发,实事求是,优化资源配置,努力实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经济效益、资源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在省、州总体规划和产业政策的指导下,充分发挥本县矿产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地勘查、开发与保护矿产资源;同时大力发展深加工产业,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贯彻实施相关法律、法规,促进矿业的健康发展,保障全县经济与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
2、基本原则
《规划》的编制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以省、州级矿产资源规划为依据,与同级相关规划相衔接。 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和丹寨县矿产资源特点及其勘查、开发利用实际相结合。
全面规划、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兼顾一般。 宏观调控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 与相关法律、法规相一致。
(三)适用范围
本《规划》适用于丹寨县所辖行政区域范围内的所有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与保护。
2
(四)适用期及基准年
按照省国土资源厅《关于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加强矿产资源规划实施管理的通知〉的通知》(黔国土资发[2004]51号)的规定,统一规定,《规划》适用期调整为2003~2015年,其中至2010年为重点规划期,展望到2015年,利用资料年份截止到2003年底。
二、经济社会发展及对矿产资源的需求
(一)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
1、自然地理特征
丹寨县位于贵州省黔东南侗族苗族自治州西部。东面与雷山县接壤,西面与都匀市、麻江县相连,北面与凯里市毗邻,南面接三都县,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7°44′~108°08′,北纬26°05′~26°26′之间。南北长39.8公里,东西宽40.5公里,全县土地总面积940平方公里。县人民政府驻地龙泉镇,距省会贵阳市210km,距黔东南州首府凯里市70km,距黔南州首府都匀市50km,321国道经过县城。到2003年全县人口15.53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2.67万人,占总人口的84.5%。
丹寨县地处云贵高原东部向广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地势东高西低,最高海拔1701米,最低海拔380米。以中低山地貌为主,县境内北部河流属长江水系,南部属珠江水系。全县年平均降水量1320.5毫米, 冬无严寒,夏无酷署,年均气温16.3℃,无霜期283天,属中亚热带季风
3
性湿润气候。全县土地以山地为主,占总面积的94%,现有耕地面积12736.4公顷,牧草地面积13335.57公顷,森林面积54957.36公顷。
2、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丹寨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经济发展缓慢,至今仍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建国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贫穷落后面貌得到很大改变。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03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9796万元,年均增长9.75%,人均GDP达1927元。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2003年第一、二、三产业比例为41.13:22.34:37.53。全县工业总产值达14597万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9472万元,矿产开发及其相关产业的收入占全县财政收入的30%以上。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人民生活得到很大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389元,城镇居民达5千余元;基础设施、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事业等诸多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全县各族人民在党的十六大精神指引下,在中共丹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带领下,正在逐步摆脱贫困,一步步向小康迈进。
尽管丹寨县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发展,但与全国、全省其他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生产力发展水平还非常滞后,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农村贫困人口多,交通等基础设施尚待完善,经济和社会发展仍面临众多困难和问题,“强县富民”目标的实现还任重道远。
(二)经济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需求预测
1、矿业与经济社会发展
4
矿产资源开发是原材料工业的基础,在县域的经济发展中,矿业(包括采、选、冶、加工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矿业及相关工业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30%以上,矿业开发已成为本县重要的经济支柱和财税增长点。优势矿产特别是汞矿和铅锌矿的开发,使丹寨县成为省内重要的矿产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矿业的开发,拉动了城乡劳动力的就业,带动了乡镇企业的发展,全县绝大部分的矿产品均由乡镇企业和个体采矿业提供。总之,矿业在今后较长时期内,仍将是全县重要的支柱产业。
丹寨县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对矿产资源的依赖程度高,较长时期以来,全县工业产业结构是以矿产资源开发为主体的工业结构,其中采掘业与原料工业又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传统体制等多方面的影响,采掘业与原料工业生产方式粗放,产品初级化,削弱了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部份矿山的开发只注重经济效益,忽视生态环境保护,在部份地区造成了严重的资源破坏与环境污染,进而导致生态失衡,加上由于人类开采活动导致地质环境恶化而诱发的地质灾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丹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针对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提出了相应的改革与奋斗目标,进行矿业结构、矿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保护矿山生态环境等有效措施。
以矿产为依托的采选业及其冶炼加工业,今后仍将继续成为丹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工业原料与能源的供给,对矿产资源的依赖格局不会改变。特别是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矿业的进一步健康发展,
5
将更加促进全县经济的快速增长,尤其对人均GDP的提高、经济总量的增加、解决社会就业、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诸多方面,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2、需求预测
根据《丹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和《丹寨县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规划”期间,丹寨县国内生产总值将以年均10%以上的速度发展,到2010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为达到这一目标,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丹寨县把矿产资源开发摆在了重要地位。
根据部署安排,进行了需求预测研究,测算预计主要矿产品产量与需求量将有较大幅度增长。其中煤炭2010年产量达8万吨,需求量10万吨,2015年产量10万吨,需求量15万吨;锌矿2010年产量5000吨,需求量5000吨,2015年产量10000吨,需求量10000吨(详见附表5)。
(三)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勘查和开发利用、保护现状
1、调查评价与勘查现状及矿产资源状况
丹寨矿产资源调查与勘查始于十九世纪末期,特别是解放以来,开展了较系统的调查评价与勘查,取得了丰硕成果。现已完成全县1:20万区域地质、矿产、水文调查和化探扫面,大部分地区已完成1:5万区域地质调查与矿产调查。特别是进行了大量汞、铅锌、磷矿、煤等矿产资源的普查勘探与科研工作,发现了众多矿产地,基本查明了全县主要矿产的分布特征及规律,探明了一批可供开发利用的矿产地及储量。尤其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