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团粒结构土壤的大小孔隙兼备:团粒具有多级孔性,总的孔度大,即水、气总容量大,又在各级团粒(复粒、微团粒、团粒)结构体之间发生了不同大小的孔隙通道,大小孔隙兼备,储水(毛管孔隙)与透水、通气(非毛管孔隙)同时进行,土壤孔隙状况较为理想。
(二)团粒结构土壤中水、气矛盾的解决:在团粒结构土壤中,团粒与团粒之间是通气孔隙(非毛管孔),可以透水通气,把大量的雨水甚至暴雨迅速吸入土壤,同时大量的毛管孔隙(在团粒内部)可以保存水分。
(三)团粒结构土壤的保肥与供肥的协调:在团粒结构土壤中的微生物活动强烈,土壤养分供应较多,有效肥力较高。团粒的表面(大孔隙)和空气接触,又好气性微生物活动,有机质迅速分解,供应有效养分。在团粒内部(毛管孔隙),贮存毛管水而通气不良,只有嫌气性微生物活动,有利于养分的贮藏。 (四)团粒结构土壤宜于耕作:结构良好的土壤,由于团粒之间接触面较小,粘结性较弱,因而耕作阻力小,宜耕时间长。
(五)团粒结构土壤具有良好的耕层构造:团粒结构的旱地土壤具有良好的耕层构造。肥沃的水田土壤耕层则有一定数量的水稳性微团粒,可以解决水气并存的矛盾。
第五章 土壤水
吸附水(束缚水):受土壤吸附力作用保持,又可分为吸湿水、膜状水。 毛管水:受毛管力的作用而保持。(毛管悬着水) 重力水:受重力支配,容易进一步向土壤剖面深层运动。 田间持水量:土壤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多时的含水量。
土壤水的有效性:指土壤水能否被植物吸收利用及其难易程度。(有效水、无效水)
土水势:为了可逆地等温地在标准大气压下从在指定高度的纯水水体中移动无穷小量的水到
土壤水分中去,每单位数量的纯水所需作功的数量。土水势包括若干分势:基质势、压
力势、溶质势、重力势等。
{基质势(ψm≤0):在不饱和的情况下,土壤水受土壤吸附力和毛管力的制约,其水势自
然低于纯水自由水参比标准的水势。
压力势(ψp≥0):在土壤水饱和的情况下,由于受压力而产生土水势变化。 溶质势(ψs<0):指由土壤水中溶解的溶质而引起土水势的变化。 土壤水吸力:指土壤水在承受一定吸力的情况下所处的能态。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土壤水的基质势或土壤水吸力是随土壤含水率而变化的,其关系曲线称
为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或土壤持水曲线。 简答:
土壤水分含量的测定: (一)烘干法: (二)中子法: (三)TDR法:
第六章
土壤空气和热量状况
土壤空气的对流(质流):指土壤与大气间由总压力梯度推动的气体的整体流动。 土壤呼吸:在土壤空气的组成中,CO2的浓度高于空气,O2的浓度低于空气,这样就分别
产生了土壤和大气之间CO2分压差。在分压梯度的作用下,驱使CO2气体分子不断从
土壤中向大气扩散,同时使O2分子不断从大气向土壤空气扩散,这种土壤从大气中吸
收O2,同时排出CO2的气体扩散作用,称为土壤呼吸。
土壤热容量:指单位质量(重量)或容积的土壤每升高(或降低)1℃所需要(或放出))的 热量。
土壤导热率:在单位厚度(1cm)土层,温差为1℃时,每秒钟经单位断面(1cm2)通过的
热量焦耳数(λ)。单位:J/(cm2-s-℃)
土壤的热扩散率:指在标准情况下,在土层垂直方向上每厘米距离内,1℃的温度梯度下,
每秒流入1cm2土壤断面面积的热量,使单位体积(1cm3)土壤所发生的温度变化。
土壤空气的扩散:CO2的浓度高于大气,而O2的浓度低于大气,这样就分别
产生了土壤和大气之间CO2分压差,驱使CO2气体分子不断从土壤中向大气扩散,同时使O2分子不断从大气向土壤空气扩散,这种土壤从大气中吸
收O2,同时排出CO2的气体扩散作用称为土壤呼吸,通过充气孔隙扩散保持着大气和土壤间的气体交流作用为气相扩散,而通过不同厚度水膜的扩散为液相扩散。 简答:
土壤空气与近地表大气的组成及其差别:
(一)土壤空气中的CO2含量高于大气,大气中CO2平均为0.03%。 (二)土壤空气中的O2含量低于大气 ,大气中O2含量为20.94%。 (三)土壤空气中水汽含量一般高于大气,土壤空气湿度一般都在99%。 (四)土壤空气中含有较多的还原性气体。 地形地貌和土壤性质对温度的影响:
(一)海拔高度对土壤温度的影响:海拔增高,大气层的密度逐渐稀薄,透明度不断增加,散热快,土壤从太阳辐射吸收的热量较多,所以高山上的土温比气温高。由于高山气温低,当地面裸露时,地面辐射增强因此在山区随煮哦高度的增加,土温还是比平地的土温低。
(二)坡向与坡度对土壤温度的影响:①坡地接受的太阳辐射因坡向和坡度的不同;②不同的坡向和坡度上土壤蒸发强度不一样,土壤水喝植物覆盖度有差异,土温高低及变幅也截然不同。
(三)土壤的组成和性质对土壤温度的影响:土壤的结构、质地、松紧度、孔性、含水量、等影响了土壤的热容量和导热率以及土壤水蒸发所消耗的热量。
第七章 土壤形成和发育
地质大循环:指地面岩石的风化、风化产物的淋溶与搬运、堆积,进而产生成岩
作用,这是
地球表面恒定的周而复始的大循环。
生物小循环:植物营养元素在生物体与土壤之间的循环。
土壤剖面:是一个具有土壤的垂直断面。一个完整的土壤剖面应包括土壤形成过程中所产生的发生学层次(发生层:淋溶层、淀积层)和母质层。 土壤发生层:土壤形成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特定性质和组成的、大致与地面相平行的,并具有成土过程特性的层次。
土体结构:各土壤发生层在垂直方向有规律的组合和有序的排列状况。 Sa值(硅铝率或Ki值):土壤或粘粒中SiO2及Al2O3的全量分别被除于它们各自的分子量。Sa=SiO2/Al2O3
Saf值(硅铝铁率):Saf=SiO2/(Al2O3+Fe2O3). 论述:
六大土壤形成因素及其在土壤发生中的作用:
土壤形成因素(成土因素):是影响土壤形成和发育的基本因素,它是一种物质、力、条件或关系或它们的组合,其已经对土壤的形成发生影响或将影响土壤的形成。
(一)母质对土壤发生的作用:母质是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不同母质因其矿物组成、理化性质的不同、在其他成土因素的制约下,直接影响着成土过程的速度、性质和方向。不同的成土母质所形成的土壤所养分情况也有所不同。不同成土母质发育的土壤的矿物组成往往也有较大的差别。母质层次的不均一性也会影响土壤的发育和形态特征。成土过程进行的愈久,母质与土壤的性质差别愈大。 (二)气候与土壤发生的关系: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