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腐殖物质还能作物还原剂而改变农药的结构,有毒有机化合物与腐殖物质的结合后,其毒性降低或消失。
(三)土壤有机质对全球碳平衡的影响:土壤有机质是全球碳平衡过程中重要的碳库,土壤有机质的损失地球自然环境具有重大影响。 土壤有机质管理:
施用有机肥以提高土壤有机质水平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即能保持土壤良好的结构,又能不断地供给作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旱地改成水田后,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提高。绿肥或牧草与作物轮作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免耕可以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微生物碳和有机碳的比率,并使土壤有机质水平表现出提高的趋势。适当施用一些氮肥将土壤有机质保持在合适水平,氮肥能够增加作物生物量及由此增加进入土壤的作物残体量,施用铵态氮肥可以导致土壤酸化,能降低土壤有机质的分解。不同活性的有机质组成在土壤管理和碳循环中起着极不相同的作用,土壤腐殖质占很大一部分,它对维持良好的土壤结构性和物理性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非腐殖物质分解速度快在提供土壤养分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需要将不同活性的有机质维持在一定的比例。
第三章 土壤生物
简答:
影响土壤微生物活性的环境因素:
(一)温度:温度是影响微生物生长和代谢最重要的环境因素,微生物生长需要一定的温度,温度超过最低和最高限度时即停止 生长或死亡。
(二)水分及其有效性:水是微生物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之一,不同环境水活度不同,微生物对其适宜性也差别很大。
(三)PH 酸碱度(pH)对微生物生命活动有很大影响,每种微生物都有其最适宜的pH和一定的pH适宜范围。
(四)氧气和Eh值:通气状况或氧化还原电位(Eh值)的高低微生物生长有一定的影响。
(五)生物因素:客居性微生物和土居性微生物有互生互利关系,则客居性微生物存活时间变长或可定居,若两者为拮抗关系则客居性微生物可能很快消失。土居性微生物本身也存在互生、共生、拮抗现象,它们间互为生存、互相制约使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六)土壤管理措施:任何能改变性质的管理措施就可能影响到微生物的生长发育。(土壤耕作、杀生剂和其它化学制剂)。 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发生和分布:
(一)不同类型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和分布:不同类型土壤、肥力水平,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分布有很大差异,不同土壤微生物总数变化趋势:黑钙土>棕壤>灰壤>水稻土>砖红壤
(二)土壤剖面中微生物的数量和分布:在土壤的不同层次中,由于水分、氧气、通气、温度、pH等因素的差异及不同微生物的特异性,致使微生物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不均,一般来说,表土层微生物数量最多,随层次加深,数量减少。 (三)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的分布:各种团聚体是微生物在土壤中的生活的微环境,在团聚体中,微生物不均匀的分布而形成微菌落,与土壤粘粒紧密结合在一起。
(四)微生物与植物跟的联合:①根圈微生物,②菌根,③共生固氮,④联合固氮。
第四章 土壤质地和结构
土壤密度:单位容积固体土粒(不包括粒间孔隙的容积)的质量。
土壤容重: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容积土体(包括土粒和孔隙)的质量或重量。 土壤孔隙度(土壤孔度):土壤中各种形状的粗细土粒集合和排列成固相骨架。骨架内部有
宽狭和形状不同的孔隙,构成复杂的孔隙系统,全部孔隙容积与土体容积的百分率。
土壤粒级:按土粒的大小,分为若干组,称为土壤粒级(粒组)。
当量粒径:当量粒径和有效粒径的概念来自土壤机械分析(颗粒分析)时采用的假设和方法。
把全部复粒被分散成为单粒的土壤悬液,通过套筛进入沉降筒中。粗粒部分先后被截留
在各个筛子上,即以圆筛的孔径作土粒的有效粒径。如通过1mm筛而阻留在0.5mm筛
上的土粒即是1~0.5mm粒级,余类推。细粒部分则根据颗粒半径与颗粒在静水中沉降
速率的关系,即斯托克斯定律,计算不同粒级土粒在静水中的沉降速度,把土粒看做光
滑的实心圆球,取与此粒级沉降速率相同的圆球直径,作为其当量粒径。
土壤机械组成(颗粒组成):根据土壤机械分析,分别计算其各粒级的相对含量。 土壤质地:根据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 土壤结构:土粒(单粒和复粒)的排列、组合形式。 简答:
各种土粒的组成和性质:
(一)各级土粒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①土粒的矿物组成 岩石和母质中有很多种类的矿物颗粒,它们的抗风化的能力有很大的差异,因而在风化和成土过程中破碎和分散的程度不同。②土粒的化学性质和化学组成 随着粗细土粒中矿物组成的变化二氧化硅(SiO2)含量随颗粒由粗到细逐渐减少,而Al2O3、Fe2O3和盐基的含量即逐渐增加,细土粒中各种植物养分的含量要比粗土粒中多得多。 (二)土壤粒级的物理性质:土壤各粒级的形状不一,沙粒和粉粒是不规则的多角形,云母颗粒则呈片状,粘粒多为片状或棒状,由于粗、细土粒的形状、比面和矿物组成的不同,造成各项物理性质的差别。 不同质地土壤的肥力特点:
(一)沙质土:沙粒很多而粘粒很少,粒间孔隙度大,抗旱力弱,沙质土的养分少,在其上施用速效肥料往往肥效猛而不稳,由于沙质土的通气好,好气微生物活动强烈,有机质需素分解并释放出养分,但有机质累积难而其含量较低。 (二)粘质土:包括粘土和粘壤,雨水和灌溉水难以下渗而排水困难,易在犁底层和粘粒层聚集形成上层滞水,影响植物根系下伸。粘质土含矿质养分(钾、钙等盐基离子)丰富,而且有机质含量较高,空细而往往为水占据,通气不畅,好气性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机质分解缓慢,腐殖质与粘粒结合紧密而难以分解,因而容易积累,其储水多,热容量大,昼夜温度变幅小。同时粘质土的湿胀
干缩剧烈,常造成土地裂缝和建筑物倒塌。
(三)壤质土 :它兼有沙质土和粘质土的优点,是较为理想的土壤,其耕性优良,适种的作物种类较多,但不利于幼苗的扎根和发育。 土壤质地改良:
(一)客土法: 客土即通过砂掺粘或粘掺砂,是一个有效地措施,课逐年进
行。
(二)深耕、深翻、人造塥:八两层土壤混合以改良土质。
(三)质地不良的土质可通过增加土壤腐殖质和改善结构性而得到补救。 团粒的形成过程:
(一)粘结团聚过程:这是粘结过程和团聚过程的综合,后者是团粒形成所特有的,土壤团粒的多级团聚过程包括各种化学作用和物理化学作用。①凝聚作用:凝聚作用是指土壤胶体相互凝聚在一起的作用。②无机物质的粘结作用:土壤中常见的无机物质在湿润是起粘结作用,把土粒或微聚体粘结在一起,干燥脱水后就成土块。③有机质的胶结作用和复合作用:多种多样的有机物质都有胶结作用,在结构形成上较重要的是新施入土壤中的有机物质。④有机—矿质复合体:通过有机—矿质复合而成的复合体比较稳定。⑤蚯蚓和其它小动物的作用:土居小动物的活动也可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它的排泄物本身就是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养分的团粒。
(二)切割造型过程:所欲结构体的形成均有一个切割造型过程,对于经过多次团聚的土体来说,这一过程会产生大量的团粒:根系的切割、干湿交替、冻融交替、耕作。
团粒结构在土壤肥力上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