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

2025-08-09

房山区小学语文教师基本功 技能大赛教学设计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九册

《老人与海鸥》第一课时

单 位:窦店中心校 教师姓名:丁建芳 任教年级:五年级 年 龄: 35岁 职 称:小学高级 骨干级别:市级骨干 日 期:2008.11.16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学生学习过程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积极交流,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它主张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是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过程。 2、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观点:最有用的学习是学会学习。 3、语文课程性质的核心: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4、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注重学生语文自主阅读方法的传授;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文讲述的是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被昆明人称为“海鸥老人”的吴庆恒生前孤身一人,每年冬天飞抵昆明的红嘴鸥是他唯一的寄托。他视海鸥为儿女,每天徒步十多公里进城给它们喂食,与它们嬉戏,风雨无阻;他省吃俭用,却毫不吝惜地用仅有的退休金给海鸥买它们最喜欢吃的饼干,与海鸥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文章写作思路一目了然,一方面通过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切地说话等内容,表现了老人对海鸥的深爱;另一方面通过老人去世后,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鸣叫、肃立等悲壮场面,展现了海鸥对老人的真情。这样清晰的脉络为学生划分部分降低了难度。

课文语言自然朴实,字里行间渗透着老人与海鸥的深情,令读者无不为人与动物这样真挚的感情而动容。这样的语言适合我们细细地咀嚼,细细地品味,从而感受动物的灵性,感受我们对它们付出的每一份感情,都能得到它们的回报。 (二)学情分析

这个班我已经带两年多了,由于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明确“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虽然刚刚进入高年级,但是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具体表现在:

自主学习的兴趣:学生喜欢阅读,能够读得有滋有味,愿意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语感较好。

自主学习的习惯:学生课前能够充分地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读通课文,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搜集相关的资料等;课上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圈点划批,读中感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自主学习的方法:掌握了多种识字方法,初步掌握了结合语境理解词句的方法,能够用比较

清楚、概括的语言归纳课文或部分的主要内容,能够用比较简练的语言进行阅读批注。 (三)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PPT课件,网上浏览“海鸥老人”的真实生活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小故事 三、教学目标分析 (一)教学目标:

1.在预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生字的音和形。

2.结合语境理解“瞻仰”、“驻足观看”、“抑扬顿挫”等词语的意思,培养学生词语归类、比较、积累的习惯。

3.抓住重点句理清文章的思路,渗透划分部分的方法,继续训练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4.通过朗读,抓住关键词理解句子,初步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情谊。 (二)教学重点:

1.划分部分,写出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2.抓住外貌描写,初步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情谊。 (三)教学难点:

初步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四、教学策略分析

教师的教: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以读为本,读中理清文章的思路,读中巩固或习得自主阅读的方法,读中突出语文技能的训练,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学生的学: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形式有理解、积累、概括、划批、表达、想像等。 五、教学过程:

(一)字词反馈,强化积累

1.指名领读:(出示)饼干 亲昵 啄食 吉祥 平衡 旋涡

注意:“昵”读nì “旋”读xuán “啄”写时注意什么?用手书空1遍。

[设计意图:扎实的双基教学,在新课改的课堂中仍然是十分必要的。此环节是对学生生字预习情况的反馈,预设学生可能在“昵”、“旋”两个字的读音上出现问题,故加以正强化;同时“啄”字写时容易丢掉一点,通过议一议、写一写加强记忆。] 2.出示:抑扬顿挫

出示句子: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抑扬顿挫地唱”是怎样地唱?

出示:瞻仰

出示句子: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上方,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 出示:驻足观看

出示句子:海鸥听见老人唤,马上飞了过来,把他团团围住,引得路人都驻足观看。 问:“瞻仰”和“驻足观看”从意思上有什么相同之处?(都与看有关系)

追问:说到“瞻仰”我们还会想起“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瞻仰烈士陵园”等,那么“瞻仰”是怎么看呢?(恭敬地看)

驻足观看又是怎么看?(停住脚步观看)从哪个字看写出来的?(驻) 3.填上表示 “看”的词语不重复。

①国家体育场鸟巢对外开放了,来( )的人络绎不绝。 ②只有留心( )生活,才能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③我们坐在船上,( )着桂林山水如画的美景,心旷神怡。 ④天河很宽很宽,织女和牛郎只能相互( )。 出示句子,自己读读,填一填,交流。 把这4个词语抄写在词语旁边。

[设计意图:结合语境、生活实际或抓住词语中的关键字理解词语的意思,不仅渗透了理解词语的方法,更利于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把词语的理解—运用—积累结合起来,实现了同类词的链接。]

(二)抓重点句,理清思路

1.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张图片,请看(投影出示):2006年1月,这座雕像在云南昆明红嘴鸥最多的翠湖公园揭开了面纱。孩子们你看到了什么?(指名说)

师:是呀,一位慈祥的老人坐在水边,面带微笑,深情地凝望着飞舞的海鸥,一幅人鸥和谐相处的美丽画面永久定格,被塑的老人叫吴庆恒,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退休工人,他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让人们这样尊敬他、为他塑像呢?(指名说)

师:文中有一句话囊括了你们所说的这些原因,打开书,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指名读) [设计意图:借助图片,把学生带进故事的情境中,让学生初步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的和谐;教师对老人的身世进行简单介绍后,立即质疑“他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让人们这样尊敬他、为他塑像呢?”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交流中达到了对文本的整体感知;接着让学生从文中去寻找答案,锻炼了他们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

2.出示:朋友告诉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 ①引导学生换算: “老人每天必来”怎么来?用文中的语句回答我。(步行二十余里)

步行二十余里相当多少米或千米?谁会换算? 步行二十余里 10多千米 10000多米

这么远的路程,你们知道他要走多长时间吗?(3个多小时)

②从这些数字你能感受到什么?(不辞辛苦、坚持不懈) ③从这个“必”字中你读懂了什么?(风雨无阻)

④我们再来关注一个词“亲人”,说到亲人你立刻想起了谁? 从“亲人”一词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感情深厚)

⑤师小结:同学们,不知不觉中我们读懂了这句话,回忆我们是怎样读懂这句话的?(指名说) 读句子就要这样读,抓住重点词,细细品味,你就会发现藏在文字背后的那份情。(板书:抓关键词)

3.你觉得怎样读才能把老人喂食海鸥的那份执着,他对海鸥的那份深情读出来,谁来读?

指名读,评价

[设计意图:细读文本需要咬文嚼字。抓住“十多年”、“必”、“亲人”等关键词,学生读出了老人喂食海鸥的不辞辛苦、风雨无阻,进一步感受到老人对海鸥的深情,使老人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更加丰满;同时,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建构了理解句子的方法。]

4.这句话中还有一个字值得品味,就是“和”,如果把它换成“对”,你觉得表达的意思一样吗?比较着读一读。

出示句子:朋友告诉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 朋友告诉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对海鸥就像亲人一样。 指名谈自己的见解。

师小结:“和”字不仅告诉我们老人对海鸥关怀备至,而且还告诉我们海鸥对老人也是感情深厚,这份情是相互的。所以文章的题目是——“老人与海鸥”(齐读课题)。从这个“和”字你能感受到作者的写作思路吗?

师小结:作者一方面要表达老人是如何对待海鸥的,另一方面又要表达海鸥是如何对待老人的,作者就是按照这样的思路来表达的,你们能不能按照这样的思路把课文分成两部分。 5.请大家默读课文,试着把课文分成两部分,用△标在段首。

交流:1—13自然段为第一部分,14—19自然段为第二部分,注意17自然段后的省略号是独立成段的。

6.每一部分主要讲什么呢?谁知道概括主要内容应注意什么?(板书:清楚 简练) 学生动笔写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指名读(实投出示)—集体评议—再次修改


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教育研究导论 宁虹版打印笔记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