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自由灵魂的歌者——浅论萧红作品中的自由意识(3)

2025-11-06

三 萧红作品中自由意识的意义及局限 <一> 意义

1 与东北作家群比较

萧红以前期作品明显的时代主题以及东北流亡人的身份被纳入东北作家群,从而共同展现了东北沦陷区人民的生存和反抗,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内容。我们还应看到属于萧红式的独特的意义。萧红不同于萧军式正面描写抗战,较少带有有政治文化意识。不是“概念化”的呼号,不带有东北作家群中占主体形态的昂扬姿态和讴歌的盲从。萧红追求的更多的是启蒙式、现实主义式的解放。除了启蒙,她对笔下的人物、风俗都带有较多的批判色彩。如对风俗的描写,不似他们多表现其正面特点,而是更多带有批判意味。这种不屈从潮流、不盲从集体的独特视角,既补充了东北作家群,从而“共同塑造了直立起来的东北形象”[22],又显示了她作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独特性和锋利性。如《一语难尽——<生死场>的多层意蕴与中国现代文化思想的多维结构 [23]中指出:“(《生死场》)触及现代文化抉择的生命起点、人的觉醒??诸方面的时代情绪和文化发展问题”。由此可看出萧红的自由意识使她作品具有了超越时代的价值。

2 与丁玲和张爱玲比较

丁玲以昂扬的激情携着《莎菲女士的日记》走上文坛。那种狂飙、呼唤个性、坦露自我的态度体现了五四青年女性知识分子的时代要求。20世纪40年代的时代氛围和丁玲与时代联系紧密的个人经历,使她虽创作了《我在霞村的时候》带有知识分子内省的作品,但整体上的创作依然是服从于时代的政治需要。而且后期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带来的荣耀进一步将她与时代、国家民族联系在一起。她是追求民族解放的巾帼英雄,却也淹没了个人和知识分子的清醒与理性。与丁玲不同,萧红的自由意识在时代潮流中更坚定。萧红后期作品透露出的那份清醒,既关注社会、政治、国家民族,又有独到的见解。注重国民灵魂的启蒙,又在根本上契合了时代精神。

张爱玲也是在抗战的背景下写作的,但很少涉及战争。从《沉香屑》到《倾城之恋》、《小团圆》,她关注的是都市中的饮食男女,表现的是大俗大雅的稳妥人生。这种不涉时代的态度似乎与萧红有些相似。但张爱玲描写的都是都市男女、俗世红尘、人的倾轧,而萧红描写的始终是乡村大众在盲目沉滞中的压抑、生存困境对人的残害。同是旷世才女,

11

张爱玲更多的是以讥诮、机灵的语言冷眼旁观尘世中的一切,态度是不屑、讽刺的,调子是苍凉的。萧红则是以细腻质朴的语言悲悯着劳苦大众,并坚信着遥远但光明的未来,态度是同情的、悲悯的,调子是悲凉却又深挚的。所以与丁玲和张爱玲相比,萧红的作品既不盲从时代,带有个人体验,保持着自身的自由意识,又关注着现实、时代和民众,不乏温情和深刻性。所以对萧红的这种自由意识的研究使得萧红能在与其他作家的比较中更突出。

3 对萧红的自由意识的研究、把握也可以发现其承接和创造意义,从而表现出萧红及其作品的地位。其启蒙主义、批判现实主义,一方面继承了五四文学精神中的启蒙传统,使得“改造国民灵魂”的主题得以延续,显示了自身的责任感和深刻性,另一方面又为开拓新式启蒙主义做出了贡献,从而使得这一文学精神得以发展。同时自由意识在艺术方面的表现又给当代文学提供了艺术滋养和优秀范式。新时期小说中有对萧红作品的空间结构形式的继承。也有对《呼兰河传》等小城回忆系列的对家园故土的精神寻根性的继承,如新时期的“寻根文学”。此外,新时期的“新写实”小说,如刘震云的《一地鸡毛》、池莉的《烦恼人生》等小说的注重“写实”、“场景展现”也体现了对萧红作品的原生态性的继承。

<二> 局限

萧红作品中的自由意识由于受时代、个人因素的影响,也有不完善处。比如,在向内

转视角上由于过分重视个人体验使得女性体验出发的细腻化缺少了鲁迅式批评现实的冲击力。比如在《呼兰河传》中由于某些部分过于温情,使得内容有流于感伤的倾向。另一方面,由于个人能力有限,在新开拓的文体、艺术上稍显稚嫩。比如场景并置的空间结构,某种程度上削弱了作品的连接,对读者的跳跃性思维的要求增加,也就相应地影响了其作品的读者接受范围。同时,某些残酷场景的过分渲染,使得作品过于沉重、悲凉,带给读者的对于未来的光明和希望过于渺茫。

综上,萧红作品中的自由意识让她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永恒的光芒。这其中有对时代的关注、大众视角,既凸显了文学的时代意义又以自由之态保持着不乏温情的清醒。对五四鲁迅文学精神的继承更是显示了超越历史的眼光,同时在艺术上的种种自由创造又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优秀的范式。她的重视人物情感体验、精神体验的视角又与后世文学的

12

向内转遥相呼应,显示了她的作品的自由意识的恒久价值与超时空魅力。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萧红作品中不为时代潮流所压迫的自由精神对于当代文学抵制商业化、大众文学冲击保持当代文学精神和理想仍有相当大的借鉴意义。

九年,百万字著作,对于视创作为生命为宗教的萧红来说是不甘而有憾的;31年,坎坷不幸的机遇,对于生存能力有信心、坚强的萧红来说更是不甘的。但这坎坷的际遇、短暂的文学生涯、不甚丰的著作对于我们理解她、它们的自由意识已足够了。“自由”是萧红生命和文学的核心词汇。萧红,这一自由灵魂的歌者,用一部部浸着自身生命、血的著作之地吟唱着自由从而带给了她身后的我们无数的感动和震撼。

13

注释:

[1]鲁迅:《<生死场>序》,《萧红全集》,哈尔滨出版社,1998年版,2页

[2][9][10][16]闫红《社会性、女性、人性——萧红创作三重主题研究》,河北大学,2004年

[3]陈红丽《浅论萧红小说的女性苦难意识》,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4]闵青《萧红—艺术生命的独特体验与沉醉》,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5]李向辉《“生死场”的现代书写——萧红新论》,兰州大学,2007年

[6][7][8]汪晖《自由意识的发展与鲁迅小说的精神特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6年第3期

[11]摩罗《<生死场>的文本断裂和萧红的文学贡献》,社会科学论坛,2003年第10期 [12]王义杰《从<跋涉>看萧红的早期创作》,固原师专学报,2003年第5期 [13]黄晓娟《“雪中芭蕉”——萧红创作论》,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14]李琦《论萧红小说的婚恋悲剧》,娄底师专学报,1997年第3期

[15]曾利君《时代、女性关怀与女性文本——关于萧红小说创作的思考》,西南民族学院学(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17]邹水萍《跋涉在苦难尘间的生命书写者——萧红》,南昌大学,2005年 [18]郭秀琴《论萧红小说的文化批判意识》,语文学刊,2007年第5期

[19]鲁迅《鲁迅经典文集》,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237页 [20]赵园《论小说十家?论萧红小说兼及中国现代小说的散文特征》,浙江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21]周春梅《独特的叙事模式,多义的主题内涵——论萧红小说<呼兰河传>的叙述模式》,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9期

[22]朱玉珠《东北作家群中的别样景观——论萧红对东北作家群其他作家的超越》,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23]皇甫晓涛《一语难尽——《生死场》的多层意蕴与中国现代文化思想的多维结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0年第3期

14

参考文献:

[1]林贤治著 《漂泊者萧红》,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

[2]刘艳萍:《主流叙事与人性书写——姜敬爱与萧红小说的主题意蕴之比较》,东疆学刊,2010年第2期

[3]朱勤:《生命生存价值的探索者——萧红小说初探》,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4]刘永莉:《萧红——鲁迅启蒙文学精神的继承者》,理论学刊,2003年第6期 [5]季敏:《论萧红叙事文本的形式创造》,扬州大学,2003年

[6]江少英:《萧红小说诗学风格的建构》,宜宾学院学报,2009年第11期

[7]张华 张永辉:《重帏之下的心灵隐痛——萧红小说中的父女情结》,保定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8]黄丝雨:《“离”与“归”——从萧红创作看其矛盾心态》,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吕新梅:《试论萧红小说的现代意识》,桂林市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10]王妹:《论萧红小说的叙事模式》,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11]王雪:《论萧红小说的个性化审美意蕴》,东疆学刊,2002年第3期

[12]范智红:《从小说写作看萧红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2年第3期

[13]王妹:《论萧红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14]郑萍萍:《萧红创作的生命哲学阐释》,青岛大学,2003年 [15]孔凡梅:《萧红小说创作中的源与流》,山东大学,2005年

15

Free Soul Singer - On the awareness of freedom in the works

of Xiao Hong

Abstract:The freedom that Xiao Hong pursues is unfettered, and also equal, bright, filled

with love and warmth. This awareness of freedom attracted countless readers approaching her and listening to her. How does it arise? Her awareness of freedom in the works is well illustrated in the self-evident \of times\and the conscious or unconscious \consciousness \Enlightenment-style criticism, the importance of individualistic meaning and value, the life philosophy of pursuing love and warm and free awareness contained in the original art forms. All these are concerned with the times, the public perspectives which highlight the significance of literature as well as tender reminder of freedom. \life and her literature.

Key Words: Xiao Hong awareness of freedom origin meaning

16


毕业论文-自由灵魂的歌者——浅论萧红作品中的自由意识(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圆锥曲线最值范围问题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