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戴好个人防护用品,如穿防静电工作服,当出现雷击伤害时,伤者呼吸停止时,施行人工呼吸;心脏停止跳动时,施行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促使自动恢复呼吸;及时就医。
9.11 高温烫伤
1、产生原因
设备超压;设备及管道锈蚀;设备、管道发生故障;未正确穿戴防护用品;手、脚不慎碰及高温物体或高温工具。
2、应对措施
按规定穿好劳动保护用品(如:穿好工作服,戴好相应的手套等);严格遵守工艺操作规程;杜绝“三违”加强安全巡回检查;压力容器作业人员属于特种作业人员需经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压力容器属于特种设备,应按规定定期检查、维修;加热设备加强检查、定期维修;蒸汽管线应设置高温防护层,防止人员误碰烫伤;夏季高温应注意防暑降温。
3、解决措施
烫伤不严重时应迅速用大量清水冲洗,至少冲半小时,然后使用应急药品烫伤药进行外敷。严重时就医。
9.12 自然灾害
1、产生原因
暴风、暴雨造成水灾;水溢出;排水系统排水量小于积水量;;地震引起建筑倒塌,装置及管线开裂。
2、应对措施
设置专用排水沟,及时排除暴雨积水;主要设备的基础应考虑历史最高水位;
制定应急预案;电气系统设置过电压保护装置;建筑设备设置防雷装置,并保持正常有效;建筑装置设计满足抗震要求。按国家相关规范来进行设计、施工,各建、构筑物按要求设置防火间距,并配置足够的消防设施;
3、解决措施
根据相应事故的等级启动相应级别的救援预案,实施救援。
9.13粉尘危害
1、产生原因
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料硫磺味粉状固体,在投料、搬运过程中,若操作不当产生扬尘,可对作业人员造成粉尘危害。
2、应对措施
设置现场监测报警设施及监护措施,综合防尘,完善生产工艺、生产设备,尽量将手工操作变为机械化、自动化和密闭化、遥控化操作;尽可能采用液硫材料代替粉状硫磺材料;在工艺要求许可的条件下,尽可能采用湿法作业;加强通风,并携带防毒护品。
3、解决措放
穿戴好个人防护用品,尤其是呼吸系统保护,给补救人员和伤员佩带,协助他们或救助他们脱离污染区。要注意救护过程中,防止产生静电、着火、爆炸等二次灾害。及时就医。
9.14 溺水危害
1、产生原因
公司建有消防事故收集池、循环水池、污水处理池,若池边无安全护栏、护网或安装、设置不规范,无安全警示标志或照明不足,作业人员巡检或清理水中杂物时,有跌落池中发生淹溺的危险。
2、应对措施
定期进行消防设施检查,确保安全护栏完好,加强现场监护措施。
3、解决措放
穿戴好个人防护用品,尤其是鞋子防滑,出现溺水事件须及时进行人工呼吸抢救同时联系医疗急救。
9.15 工艺危害
1、产生原因
生产过程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1)火灾、爆炸
①液硫制备单元
硫磺属于乙类火灾危险物质,自燃点为232℃,遇到明火或高温易燃;设备和管线中的液硫磺采用低压蒸汽加热,温度为130-135℃温度不超过232℃的液硫一旦泄漏不会自燃起火。液硫在95℃以下为固态,120℃为易流动黄色液体,160℃以上为黄棕色液体且粘稠度逐渐上升,一般温度控制在130-135℃左右,若超出150℃,粘稠度会增加、输送阻力增大,会引起输送设备损坏,发生液硫泄漏事故。
②天然气净化单元
天然气采用变压吸附技术,变压吸附系统工艺过程主要包括吸附、顺向放气、逆向放气、冲洗等步骤,工艺设备主要是吸附塔。介质为天然气,操作压力在2.2MPa,温度在40℃左右。工艺操作失当,仪表指示失灵均可引起系统失控超压而外泄。
③二硫化碳反应单元
以天然气和硫磺为原料,在无催化剂的反应器中进行反应。反应温度为600-700℃。原料气成分是CH4及气态硫磺,合成气成分主要是CS2及H2S属于易燃易爆气体,若发生泄漏即可在外部空间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在高温段温度已经达到物料燃点,若发生泄漏即可在外部燃烧。
管式加热炉内炉管并联分层布置,管内充满着高温易燃、易爆的原料及合成气。反应炉操作条件苛刻,炉管内反应温度高达600-700℃,如果温度控制不好,炉温超高会使甲烷在炉管上析碳结焦、炉管寿命缩短,超温严重时,炉管会被损坏,甚至发生炉管爆炸事故;炉温过低则会反应不完全;如果加热不均,容易造成局部过热。
如果出现燃料气管泄漏、点火不当、炉内烧嘴全部灭火故障(炉内共用烧嘴96个独立的小型烧嘴,可以互为长明灯)等情况可能引起加热炉发生火灾爆炸事故。
此外,为了利用反应炉对流室烟气的热量,设立了余热回收系统。余热锅炉是压力容器,汽包液位、蒸汽压力易受到温度的影响而大幅度波动,且滞后时间长,不宜调节。液位过低时,易造成干锅,有发生爆炸的危险。
④二硫化碳精制单元
若蒸馏系统密闭不严,高温物料泄漏遇到空气可发生自燃;若管道、阀门被凝固点较高的物质凝结堵塞,安全阀同时失效,可导致塔内压力升高而引起爆炸;冷凝系统的冷却水或冷冻介质意外中断,同时系统密闭不严,未凝结的易燃蒸汽逸出会使局部吸收系统温度增高或导致物料窜出遇到明火而引燃。
蒸馏控制温度过高,易出现超压爆炸、泛液、冲料及自燃的危险,甚至使操
作失控而引起爆炸;若温度过低,则有淹塔的危险。加料量超负荷,则可使气化量增大,使未冷凝的蒸汽进入后系统,如果同时安全阀失效会引起超压爆炸。操作中回流量增大,不但会降低体系内的操作温度,而且容易出现淹塔以至操作失控。
⑤硫磺回收及处理单元
a.来自二硫化碳生产装置的H2S,为甲类火灾危险物质。燃烧炉和尾气焚烧炉需要进入燃料气进行燃烧,燃料气为甲类火灾危险物质,这些物质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到明火、高温能引起燃烧爆炸。如果H2S气体带液则炉膛压力会剧增,燃烧炉超压,自保联锁失灵,若关闭阀门不及时,也会造成泄漏引发火灾事故。
b.二级反应器中配风不好,易造成反应器飞温;尾气加氢反应器素需的H2
是利用升温在线炉产生的微量氢源(1.5-2.5%/V),不需要外供氢气,一旦遇到明火就会发生H2爆炸。
c.硫磺属于乙类火灾危险物质,自然点为232℃,遇到明火或高温易燃;设备和管线中的液硫磺采用低压蒸汽加热,温度为130-135℃温度不超过232℃的液硫一旦泄漏不会自燃起火。
液硫在95℃以下为固态,120℃为易流动黄色液体,160℃以上为黄棕色液体且粘稠度逐渐上升,一般温度控制在130-135℃左右,若超出150℃,粘稠度会增加、输送阻力增大,会引起输送设备损坏,发生液硫泄漏事故。
d.燃烧炉、尾气焚烧炉在开工点火作业时,若炉内存有可燃气,未被置换合格,点火操作时,有可能发生炉膛爆炸。
e.尾气处理单元加氢反应中有低浓度氢气(1.5-2.5%/V)存在的情况下反应,在反应过程中会产生低浓度H2S等易燃物质,一旦发生超压或设备泄漏遇到明火就会发生爆炸和着火事故。
工艺过程中使用的原料氢氧化钠腐蚀品,具有较强的腐蚀性。若设备、管道的选材不合理,因腐蚀造成设备管道穿孔或破裂,导致系统中易燃、可燃的物料大量泄漏,遇到引火源可引发火灾爆炸事故。
f.硫磺回收及尾气处理单元过程涉及硫化氢,它有毒性且腐蚀性大,易使管线腐蚀减薄以致穿孔泄漏,泄漏的气体与空气混合可引发火灾、爆炸事故。
⑥生产系统的设备和管道表面,由于硫化氢气体的作用,常会形成一层疏松的铁的硫化物(FeS、FeS2),这种硫化物遇到空气中的氧气,极易一起氧化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很快使自身温度升高并达到其燃点而引起自燃。
(3)安全火炬系统危险性分析
安全放空火炬系统能及时处理生产装置事故状态排放的多余、有害、不平衡
的废气,并能处理试车、开停车时产生的不合格气体,保证装置正常、安全运行。
在装置开停车吹扫、置换时,向火炬系统排放混有大量空气的燃料气;火炬系统停工检修时,大量空气进入系统,开工时又没有用氮气吹扫;或者火炬氮气气封系统故障由于温度变化造成空气进入时,遇到明火火炬也会发生爆炸。如果排放气体带液且在分液罐内未及时除去带入火炬,则会形成“火雨”,极易造成事故。火炬燃烧排放时,火焰会产生大量的热,如果火炬距离、高度设置不当,则巨大的热辐射强度将会伤及操作人员以及损坏设备。
(4)压缩过程危险性分析
硫化氢压缩机在工作时,气体在压缩机内是处于受压和发热的状态,即在压缩的过程中放出大量的热,使气体温度升高,可燃气体在高温高压下,爆炸极限范围变宽,增加了其火灾爆炸危险性。
①高压气体泄漏到空间,体积迅速增加,瞬间与空气混合物就形成了爆炸性气体,一旦遇到火源,将会发生火灾爆炸。
②如果冷却系统断水、润滑系统断油造成压缩机内温度过高,同时压缩机断水、超温联锁停机功能失效,导致机内润滑油碳化并发生燃烧,有引起火灾爆炸的危险。
③压缩机系统停车时,严禁高压气体窜入低压系统,一旦发生窜压事故,可导致超压爆炸。
④开、停机过程中,置换不彻底,空气或可燃气体进入系统中,可能发生爆炸事故。
⑤压缩机采用无油润滑、氮气密封,如果氮气密封失效、同时安全排放管线堵塞,可导致工艺气泄漏到空间,处理不当可引发着火、爆炸。
⑥压缩机设计是在敞开框架内布置,如果环境无风,同时设备、管线泄漏,致使可燃气体泄漏到空间浓度超标,遇到火源会发生爆炸。
(5)放空管的火灾危险性分析
可燃气体或蒸气全部汇集通过安全火炬放空,如果安全火炬事故情况下可燃气体或蒸气直接通过放空管排放,最大危险是在排空的临近区域内形成爆炸性气体混合物,遇到点火源便会导致火灾或爆炸。尤其是当排放比空气重的可燃性或蒸气时,排放的气体会很快沉降到地面上,在地面上形成爆炸性气体混合物。
放空管未达到足够的排放能力,不能保证在事故发生之前及时通过放空管线将可燃气体和蒸气排放到安全火炬,可造成管线超压、破损,可燃气体和蒸气泄漏引发火灾爆炸事故。
可燃气体、蒸气放空时若将可能发生化学反应并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的几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