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对学生要有适度宽容
在思想品德课中教师不能“只叫举手的学生,只训练会做的孩子”,大多数学生愿意在思想品德课上表达自己的思想,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当然,差异是存在的,成功教育并不意味着孩子不犯错误,不答错题,而是在出现上述问题时,教师能给予充分的谅解和适度的宽容,不要嫌他们“耽误时间”,不要怨他们答不出教师期待的答案,而是在孩子尚未学懂之前,还要有一定耐心,不断启发,相机诱导,使每个孩子都学会动脑,学会创造,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让儿童发挥内在的精神力量来克服自己的缺点。”对惰性较强条件较差的学生,教师宜不露痕迹地加以暗示,架设桥梁,给他们创设担当“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胜利者”
9
的机会,使他们在惊讶中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体会“创造”的好处,获得成功的满足,从而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多一分独立思考,自主创造。
这样,学生在思想品德课上可以摆脱压力和束缚,不必担心主动学习会招致批评或嘲笑,也不必担心失败带来的压力,像赞科夫主张的那样,让儿童在课堂上过一种“积极的沸腾的精神生活”,为学生主体性发展创设良好的氛围和条件。
三、开放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沟通课本内外,学习开放型的教学内容 时代在变,学生在变,教法在变,教学内容岂能不变?因此,我们在使用手中的课本时,就应该特别注意创造性地使用,既善于利用课本,又敢于跳出课本。其实课本只是一个蓝本,特别是思想品德课,三分得于课内,七分得于课外。我们的课堂应既包括课本内容,又充满生活内容、现实内容和时代内容。因此,对现有部分教材内容必须灵活变换。
1、教材内容由大变小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实践能力的情况,对于他们的品德教育尚处在学会最起码的做人道理、养成最初步的道德行为阶段,因此教育内容要由大变小。如十二册《让世界充满爱》一课,培养学生的国际主义精神,对小学生来说,白求恩、罗盛教这些英雄人物离他们生活实际太远,因而目标太大。为贴近学生实际,可补充现实材料,使学生对重大国际事件关注了解;对世界各国小朋友生活状况能关心;热爱世界和平等,让学生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
2、教材内容由繁变简
从认知、思维、记忆的角度来说,只有研究对象越具体,
10
人的认识才会越深刻。如九册《神州巨变》一课,课文从1949年-1990年我国钢、原煤、发电量、原油产量各增长了几倍等这些方面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繁多,学生印象不深。在教学中,可重点选其中学生较熟悉的一项——体育,从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到奥运会金牌名列第四,亚运会第一位等相关内容作生动具体的描述。这种介绍更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教育的作用。
3、教材内容由虚变实
教学内容运用故事、寓言等的目的是:将抽象的道理通过浅显通俗的形式使之更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理解。但有时其内容与学生实际相脱节。如《古人刻苦学习的故事》一课,是用古人陈正之、苏秦、孙敬……刻苦学习故事作为教材内容的,与我们现代的生活实际已经有较远距离。这可补充班内优秀生介绍是怎样合理利用时间刻苦学习的内容。
(二)创新课堂结构,建开放型的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关键是教学观念的更新。教育即是自由,“呼唤人的主体精神是当今时代精神最核心的内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必须在自主、和谐的气氛下才能进行,因此,构建开放型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1、体验领悟模式
所谓体验领悟式学习,是一种建立在体验的基础上的,而不是通过书本或者别人的传授而获得知识的方式。体验领悟式学习需要学习者更多地发挥主动精神,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通过自主性的活动,以“发现者”的身份,浸润在对人类间接经验和知识再度发现的体验中。体验领悟式学习强调主体的亲身体验,这和任
11
何体验一样,是内在的,是学生的一种自主活动:即自主选择、自主判断、自主内化的活动。这种体验的积聚,生成为一种自我意识,进而转化为一种主体的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能力。比如讲尊重残疾人,不如让学生坐上轮椅驱车爬坡;讲拾金不昧,不妨让学生换位体验,体验失主的心情,这样更能增进对残疾人、失主的理解和同情。
2、解决问题模式
波利亚认为,“对你自己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开始”,“当你有目的地向自己提出问题时,它就变作你的问题。而假使你能适当地应用这些(怎样解题表)问句和提示来问你自己,它们可以帮助你解决你的问题。假使你能适当地应用这些同样的问句和提示来问你的学生,你就可以帮助他解决他的问题。我们认为,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提供了解决问题策略的理论依据。例十二册《信科学不迷信》一课教学时,学生就提出问题:既然封建迷信是骗人的东西,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相信它呢?这问题提得好,真正达到了投石冲破水底天的境界。这下学生的思维活跃了,他们结合自己的感受,谈了自己的想法。搞封建迷信活动的人往往缺乏科学知识,信以为真一般搞封建迷信活动的人都是生活上、事业上遇到一番周折的,而封建迷信的东西往往都去迎合人们的心理,把人弄得神魂颠倒。通过讨论,学生们揭下了封建迷信的假面具,思想认识得到了提高。
3、实况再现模式
美国学者巴特勒认为:教学过程只有让学生参与连续的反应才是有效的。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所学的道德知识必须在日常生活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体
12
验,才能得到巩固、深化,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因此,教师还要使教学向学生的生活领域拓展、延伸,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特定环境中进行探索,自主地运用所学的道德知识推理、判断,选择道德行为,独立地解决自己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从而发展创新思维能力和道德实践能力,使教育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创新性。如教学《当老师不在的时候》一课时,我特意离开教室一会儿,让大家自习。上课了,学生有做作业的、画画的、看书的、讲笑话的、做游戏的……然后我走进教室让学生自我评判:当老师不在的时候,我在干什么?对不对?谁在干什么,值得我们学习?谁还需要改正?学生对自己的实际行为进行剖析,非常乐于参与。教育也落到了实处。
我国自古有“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佳言,思想品德课教师职责所在,闻道在先,在师生关系中处于支配地位,也握有调整和改善这种关系的主动权,因而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自身人格力量的发挥和利用至关重要。俄国的文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教师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该是这种人。”因为学生是“描着”老师的思想和道德行为发展自己,是“学着”老师的样子做人。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孙敬修说得好:“孩子的眼睛是录像机,耳朵是录音机,脑子是电子计算机,录下来的信号装在电子计算机里储存起来,然后指导他们的行动。”为此,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对自己所讲的内容坚信,为自己宣传的人物崇敬,以自己的真情实感影响学生,以自身做人之本,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同时开放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较,它更注重学生在知识形成中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教师不仅充分确认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