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文件
西校〔2016〕605号
关于印发《西南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整改与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单位:
为贯彻落实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二十字方针,促进学校本科教学内涵发展与质量提升,按照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家组整改要求,学校制定了《西南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整改与建设工作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各单位结合实际,认真落实,切实整改。
西南大学 2016年10月26日
- 1 -
西南大学
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整改与建设工作方案
为促进本科教学的内涵发展与质量提升,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西南大学)专家组审核评估报告》,结合学校发展目标与建设规划,制定本方案。
一、本科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需要改进的工作
1.生师比偏高,教师教学精力投入有待增强
学校生师比偏高(20.2:1),没有达到教育部规定的合格标准(18:1),也明显高于211高校的平均水平(16.97:1);各二级学院(部)生师比差别较大,有的学院达到30:1。部分教师重科研轻教学,教学重量不重质。
2.实践教学环节有待加强
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后期运行经费紧张,实践教学推动乏力。部分实验室仪器设备陈旧,台套数不够,不能完全保证实验课程开设。实验场所与设备建设不够科学合理,实验室场地分散,相同或相近的实验项目重复,大型仪器重复购置,使用效率不高。实验技术队伍建设重视不够,部分指导教师行业背景缺乏,实践指导经验不足。
3.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的保障度有待提高
校级本科生科技创新专项经费偏少,立项数不够多。国际化
- 2 -
教育经费不足,人才培养国际化程度偏低,中国学生走出去与境外学生走进来都不够多。课程资源不够丰富,全校通识教育选修课数量不充足,无法满足本科学生修读要求;交叉学科的课程和不同专业老师共同开发、合作讲授的课程资源少,学生跨专业、跨学科、跨年级修课难度大。
4.教学改革有待进一步推动和深化
顶层设计与具体教学过程存在一定反差,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仍占主导地位,以学生为本位的现代教育理念和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较少,教师在教学中高阶教学目标(分析、综合、批判、应用等)体现不够,国际视野的培养不够,在教学中重视过程改进的评价较少。
(二)必须整改的工作
1.专业布局需要优化,专业的有效整合和深度融合需要加强 学校学院(部、系)总数偏多(38个),本科专业总数偏多(105个)。部分专业相似度较高,存在同一学科门类下多个学院多个专业并行招生现象,造成教学资源稀释。
2.进一步理顺校本部与荣昌校区的关系 二、整改与建设工作的总体目标
通过实施审核评估整改与建设,全面推进和深化本科教学改革,优化本科专业布局,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整合教学资源,构建优质核心课程体系,改善本科办学条件。到2020年,学校本科专业数调整到80-90个,荣昌校区本科专业稳定在11个,生师比
- 3 -
不超过18:1,建成化学类、生物类、物理类、计算机类、电子电工类等校级共享实验教学中心和大型仪器共享平台,重点建设700门专业核心课程和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生均实验、实习、实训经费达到全国重点大学平均水平,构建系统化、高水平、可持续发展的本科教学支持保障体系,在全校范围内形成先进的、具有西南大学特色的质量理念、质量标准和质量文化,促进学校本科教育内涵式发展,全面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三、整改与建设工作的基本原则 (一)目标性原则
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整改与建设工作以形成教学资源集成优势,推动本科教学内涵发展,稳步提升本科教学质量,服务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二)指导性原则
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整改与建设工作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西南大学)专家组审核评估报告》和专家组现场反馈提出的整改建议为指导,认真研究和落实《西南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自评报告》中提出的改进措施。
(三)整体性原则
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整改与建设工作是全校性的系统工作,要与《西南大学“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西南大学深化综合改革方案》的统一部署紧密结合,至2020年全面完成整改与建设任务。
- 4 -
四、整改与建设工作的重点内容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教师队伍补充力度。多方式、多途径、多渠道引进师资,到2020年,教师规模提升至3200人(其中专任教师3000人),生师比不超过18:1。同时,结合本科专业调整方案调控教师数额与结构,确保师资队伍量足质优、布局合理。
2.深化教师岗位分类改革。设置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型、科研为主型、应用推广型四类教学常规岗位,增设“含弘人才特设岗位”“含弘育才特设岗位”两类特设岗位,同步打造教学、科研高精尖人才队伍。
3.推进教师分类评价考核。在教师成果奖励和职称评审工作中,按照学科类别和岗位类型的差异,实现申报条件分类制定和教学成果分类应用,激发教师投入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的积极性,改变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现状,促进教学科研协调发展。
(二)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1.足额投入实习实训经费。从2017年开始,按照专业教学计划、学生人数和实习实训类别,精准核算、足额投入实习实训经费,保证实习实训工作的前期落实和后期推动,满足师范生毕业实习一学期、非师范生毕业实习8周以上的需求,满足课程实习、野外综合实习的需求。
2.强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继续巩固师范类、农学类实习实训基地,同时,新建一批理工类、文史类、管理类、艺术类专业
- 5 -
人才培养基地,拓展学生集中参与“实习、研究、服务、创造”的实践平台,确保校、院(部)两级实习实训基地数量充足,分布与结构合理,满足各类学生实习需求。
3.加强实验室统筹与管理。加强实验室的统筹规划,加大实验室资源整合力度,加快实验室建制调整。到2020年,将基础教学实验室全部调整到综合实验大楼(新建),建立校级化学类、生物类、物理类、计算机类、电子电工类实验教学中心;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全部调整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楼(第30教学楼),建立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促进科研反哺教学,提升学生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能力。到2020年,力争新增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2个。加快实验仪器设备补充和更新速度,整体改善实验教学条件,对学校重点建设的工科专业进行倾斜,满足实验教学正常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