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复习资料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复习教学案

2025-04-30

高三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复习教学案

一、考点解读

考点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惟一特性。(物质的固有属性、根本属性是运动;物质是对万事万物共有属性的抽象和概括;物质是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是永恒的东西)

2.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人的意识也依赖于物质。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判断:

1.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 )

2.物质与意识的区别在于物质是有形的,意识是无形的。( ) 3.自然界是物质的,而人类社会不是物质的。( ) 4.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 5.哲学上的物质观念是指( )

A.万事万物的特性 B、具体物质形态的总和

C、不依赖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性 D、自然界的物质性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的总和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据此回答以下两题: 这里的“客观实在”是

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B、自然界中客观事物的共同属性 C、所有有形的物体 D万事万物共同的属性

下列选项中,属于物质范畴的是①人脑②基本路线③生产关系④思想观念⑤国家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⑤⑥ D、②③⑤

8.由“嫦娥一号”卫星拍摄的月面图像覆盖区域属于月球高地,长约460公里,宽约280公里,分布有不同大小、形态、结构和形成年代的撞击坑。从唯物论的观点看,这幅图像佐证了( )

A、神话的产生是人脑自生的 B、月球与地球具有相同的物质结构 C、各种唯物主义物质观念的科学性D、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正确性。 9.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 ) A、物质B、意识C、主观D、客观

10.人们能够创造出自然界里本来没有的东西,如计算机、电冰箱、宇宙飞船等。这表明( ) A.人们能够创造自然物 B.人们能够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 C.人工化的自然物不再具有客观性 D.人们已经全面把握自然规律 考点2、哲学上的运动概念及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1.运动概念: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关系:(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3)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

2.静止的含义: 。 关系:

①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 ②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③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判断:1.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 2.运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 3.任何事物都是相对运动和绝对静止的统一。( ) 4.动者恒动,静止恒静。( )

5.事物的绝对运动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 )

6.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我国唐代的著名和尚慧能也与相同的观点。《坛经》记载:“不是风动,不是帆动,仁者心动。”它们的观点属于( ) A、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 B、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C、把物质和运动结合起来的观点 D、神创论观点 7.毛泽东同志指出:“世界就是这样一个辩证法,又动又不动,静是不动没有,静是动也没有。”这告诉我们( )

A、一切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B、世界上的事物具有相对静止性 C、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绝对运动的D、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8.“刻舟求剑”这一成语的哲学寓意是( )①物质是运动的②世界是物质的③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④不能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③④ 9.“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一观点( ) A、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 B、否认了静止的相对性

C、认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D、认为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 10.“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句诗体现了( ) 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

考点3、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和利用规律。 判断:

1.规律是永恒的、万古不变的。( )

2.自然界的规律是客观的,社会发展的规律与人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

3.人们可以发现规律、认识和利用规律,也可以制定、废除、创造、消灭和改变规律。( ) 4.只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 5.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只能服从规律。( ) 6.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

7.我国战国时期的成都平原,洪水泛滥,吞没了良田,十年九不收。郡守李冰为治理水患,倡导修建了水利工程都江堰,改变了成都平原水害、旱灾交织的局面。这说明( )

A、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变害为利B、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去改变规律C、自然规律是人们行动的向导D、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8.“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这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 ) A.规律是事物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只有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C.规律可以为人所认识 D.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考点4、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

高三政治复习资料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复习教学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先进集体申报材料4篇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