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特征』
政治:分裂逐步走向统一,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宋政权和元朝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超过了前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宋时南方已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文化:高度繁荣。理学,宋词,科技世界领先,教育事业发达,绘画艺术成就高。
『主干知识』
一、政治:分裂割据和若干民族政权并立走向统一,中央集权加强。
7
(一)北宋加强中央集权解决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和武将争权的问题 1.机构变革
(1)中央:宋代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为宰相;设枢密院、参知政事、三司使分割宰相军权、行政权和财权,皇帝得以独揽大权。
(2)地方:派文臣任地方官;改道为路,设路、州、县三级。
(3)监察:设提点刑狱司专职监察刑狱。
提示:解读宋代重文轻武国策 ①原因:宋太祖赵匡胤鉴于唐末五代十国藩镇割据、武将争权和自己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经历,确立“与士大夫治天下”的祖宗家法,并立下“不杀士大夫与上书人”的誓碑。
②评价:
消极性:削弱军队战斗力;政治体制日趋腐朽、滞后,国家积贫积弱。 积极性:政治稳定,没有大规模的内乱;士大夫们参与政治的热情高,提高政治运作的文明程度;促进文化教育事业(如学校、科举、印刷术、理学等)发展;经济繁荣,商业发达。宋史专家邓广铭说:“宋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空前绝后”。
结论:宋代重文轻武国策总体来说对经济和文化的影响是积极的,而对政治、军事则是消极影响大一些,这对我们现在的国家建设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2.王安石变法(1069-1085)
背景 (1)宋中期的社会危机(政治危机、财政危机、边患危机) (2)庆历新政(范仲淹,整顿吏治) 内容 均输法:按“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采购物资 理财 市易法:在东京设市易务,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卖出 (中心)) 青苗法: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 偿还,加收20%的利息 募役法: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按贫富等第收取免役王 钱,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 安 农田水利法:政府鼓励开垦荒地和兴修水利工程 石 方田均税法: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变 赋税 法
整军 将兵法、保甲法 保马法、军器监 培育人才: 科举改革、改革学校制度
总结 性质:地主阶级富国强兵的改革 目的:克服危机,维护统治
作用:取得一定成效,但最终失败
失败之原因分析:变法触犯保守派利益;变法在指导思想(注重
开源、富国)和策略上(用人不当)的失误
(二)元朝实行行省制加强中央集权和有效地管辖辽阔疆域 1.中央: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另有宣政院、枢密院。
8
2.地方
(1)创立行省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中国省制的开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和宣政院管辖的藏区,因地位特殊成为两个单列行政区划。
(2)行省以下依次为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即西南的土司制度。提示:土司制没有列入2014考纲。)
(3)西藏、台湾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
二、经济 (一)农业
1.土地彻底私有化,精耕细作技术全面成熟。宋统治者,开历史先河,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本质上来说,就是废弃授田制,承认并保护土地私有产权的合法性及土地的商品化,允许其按经济规律进行流转买卖。这对农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宋史·食货志》载宋真宗时期出现“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景象。
2.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所谓“苏湖熟,天下足”。宋代水转翻车巧妙利用水力为动力。 (二)手工业
1.出现新兴的棉织业,棉花种植到闽粤地区,元代黄道婆改进技术,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棉布逐渐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
2.宋朝时,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元代烧制出青花瓷。 3.元代实行匠户制度,强化对工匠的人身控制。
(三)商业:宋“重农抑商”政策松弛,城市经济发展,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1.“城市商业革命”:打破市、坊限制并出现晓市、夜市;市民阶层队伍扩大,出现娱乐场所。 2.货币:四川地区出现世界最早纸币交子。
3.贸易:边境贸易、对外贸易发展。 4.城市:北宋汴梁(开封),南宋杭州,
北宋东京城市布局 交子 元大都等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商业
大都市;泉州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三、文化
(一)思想:理学
1.产生: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思想,形成新儒学即理学,北宋五子创立,南宋朱熹集大成。
2.基本主张
(1)哲学观:理是世界的本原,理先于气。 (2)修养论:“格物致知”。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需要“存天理,灭人欲”。
9
(3)政治主张:“正君心”。 3.评价
(1)理学使儒学完成理论化、思辩化过程,上升到哲学高度,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
(2)理学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如张载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望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3)理学又存在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制度,压抑人正常欲求的局限。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二)科技: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用于航海和火药广泛应用在军事上,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伟大贡献。
四大发明及西传 项目 发明、改进 西传及贡献 造纸术 (1)西汉前期,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8世纪传到中亚,后经阿拉伯传的绘有地图的纸,目前世界所知的最到非洲和欧洲,促进了世界文早的纸。 化的发展。 (2)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印刷术 (1)唐朝:现存世界最早的雕版印刷13世纪后传入欧洲,促进了人品《金刚经》。 类文明的传播,推动了文艺复(2)北宋:11世纪,毕昇发明活字兴和宗教改革。 印刷术。 指南针 (1)战国:司南。 13世纪传入欧洲,在地理大发(2)北宋:发明指南针,并用于航海。 现中起了重要作用。 火药 (1)唐:发明火药,孙思邈《丹经》13世纪中期,由阿拉伯人传入 记载,唐末用于军事战争。 欧洲,对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1)五代、宋:广泛应用。如火炮、义起了重要作用。 火箭、突火枪等。 总结 (1)意义 ①是中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 ②在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义,由封建主义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马克思曾指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 (2)“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的不同效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社会环境决定了科技作用的发挥。 (3)古代中国科技的特点 ①重人文、轻自然;②重实用、轻理论。 提示:东西文明交流史上不仅有明清时期和近代前期的“西学东渐”,还有古代的“中学西传”,即代表古代中华文明的四大发明和儒学等的西传。其中四大发明西传推动了近代欧洲的社会转型,儒学成为17、18世纪欧洲中国文化热的重要内容,伏尔泰曾自诩为欧洲的孔子。 (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