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讲义四川高考历史总复习》资料推荐 各位2015届的朋友:
备受众多老师关注的一轮(通史)复习资料——《名校讲义四川高考历史总复习(2015年)》已正式出版。
该书在充分研究四川自主命题和各省市新课程高考命题特点及趋势的基础上,以通史意识重新构建教材,以简约、丰约、明晰的备考思路突出主干知识、主要线索和时代特征,十分注重凸显史学方法、史学观念为核心的学科素养培养,较好地领悟了高考命题精神。
从近几届高三使用过该书的树德中学、成都实验外国语学校等学校反馈的情况看,使用该书都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该书与高三后期备考冲刺资料——《名校讲义冲刺练》配合使用,教学效果更好。)
需征订的老师请联系:韩老师,电话:15528109128
附部分内容(不包括“提升训练”部分):
单元3 隋唐时期:古代中华文明鼎盛时期(581年~907年)
本单元课标要求: 1.必修Ⅰ: 把握隋唐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中央:三省六部制;地方:道、州、县;监 察机构:御使台;选官制:科举制)。 2.必修Ⅱ: (1)知道农业工具的改进,筒车、曲辕犁; (2)知道丝织业、制瓷业发展的情况; (3)知道城市商业管理严格,坊市界限分明,有时间限制。 3.必修Ⅲ:
(1)知道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2)了解唐诗的发展及与时代的关系; 1 (3)知道书法、绘画、音乐舞蹈发展的情况。
『阶段特征』
政治:封建社会繁荣;中央集权制度完善。
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显现繁荣景象;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文化:科技文化世界领先,全面辉煌,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中华文化圈。 『主干知识』
一、政治:中央集权制度完善
1.机构变革: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互相牵制,分工明确,既提高了办事效率,又加强了皇权);地方行道、州、县三级(755-783,安史之乱后出现藩镇割据局面,中央集权遭削弱)。御使台监察执法情况。
2.选官制:科举制 (1)隋初创,唐完善。 (2)评价
①局限性: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范围;参考范围有限,工商业者、罪犯及家属除外;是一种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被最高掌权者控制的制度,唐太宗说“天下英雄,入我彀中”。
②积极性: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提高行政效率;促成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促成社会阶层的流动,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看,也有一定合理性。是西方文官考试制度的雏形。
二、经济
(一)农业:南方进一步开发,开始超过北方,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1.耕作技术:江东地区出现适应水田和各种土壤精耕细作的曲辕犁。发明灌溉工具筒车。水利:大运河。 2.均田制走向瓦解。 (1)时间:唐中后期。
2
(2)原因:土地兼并,政府手中没有掌握荒地。 (3)影响:土地私有制走向成熟。 (二)手工业
1.丝织业技术精湛,成都被誉为“锦城”,所谓“花重锦官城”。 2.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并远销欧洲;唐三彩独具特色。
(三)商业繁荣
1.城市:唐代长安、洛阳;扬州、益州(时称“扬一益二”)商业繁荣。商业管理严格,交易只能在专门的场所“市”,交易还有严格的时间限制。
2.农村集市贸易草市作用显著。 3.海上丝绸之路发达。
二、文化:形成了以中国(儒家文明)为中心中华文化圈
1.思想:产生“三教合归儒”主张,儒学复兴,代表人物韩愈、李翱。 2.科技:隋唐时期的雕版印刷世界领先地位,868年《金刚经》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火药发明并应用于军事。
3.文学艺术
(1)唐诗主要代表人物及其风格、代表作 代表人物 时代特点 作品风格 代表作 流派 李白 (诗仙) 盛唐 豪迈奔放、想象丰《早发白帝城》 浪漫主义 富、手法夸张 《蜀道难》 诗风浑厚深沉,语“三吏”“三别”现实主义 言凝重精练 其诗称为“诗史” 杜甫 唐由盛转(诗圣) 衰时 白居易 晚唐 讽喻诗:平实浅近、《长恨歌》 现实主义 针砭时弊 《琵琶行》 叙事诗:韵味绵长 提示:简析唐诗的史料价值 1.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包括唐诗,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著名史学家陈寅恪提出“以诗证史、以史说诗”的研究方法。如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反映了安史之乱时期,国家动荡和人民颠沛流离。又如杜甫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反映了唐中后期,成都商业、航运业的发达。再如白居易在《琵笆行》中借歌女之口描绘了商人的社会低下“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做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2.但文艺创作包括诗歌常用夸张手法,与历史撰述毕竟不能画等号。如李白的“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就不好说李白一次喝酒就耗费千金。故文学作品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还需借助其他史料加以考证。 (2)书法:楷书步入盛世,名家名作迭出,欧体、颜体、柳体争奇斗艳,注重规范法度;草书大家张旭、怀素,潇洒奔放,尽显时代气息。(提示:该部分没有列入2014考纲。)
(3)绘画: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杰出画家(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莫高窟壁画盛极一时,山水画展现盛唐景象。
4.教育:科举制度推行,促进教育发展。
5.音乐舞蹈:民间音乐进入宫廷,称燕乐,反映民族融合。(提示:改部分
3
没有列入2014考纲。) 『专题连线』
古代中国经济格局变迁之经济重心南移 1.历程:
(1)东晋南朝:南北趋向平衡。 (2)唐安石之乱后:开始南移。
(3)两宋时期:最终完成,所谓“苏湖熟,天下足”。 (4)元明清时期: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2.经济重心南移的特征
(1)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最突出。
(2)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
(3)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响。 3.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