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促成南方持续开发和中国经济格局及人口布局变动。 (2)促成文化格局的相应变化。 『本单元重点问题』
1.隋唐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情况; 2.农业工具的改进;
3.手工业中的丝织业、制瓷业及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4.唐诗。
『本单元学习笔记』
『高考真题』 1.(2012年·福建卷14)《隋都城图》题记:“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 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官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 )
A.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 B.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 C.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 D.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 2.(2013年·浙江卷16)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年),宰相王涯上奏:“商人乘马,前代所禁。近日得以恣其乘骑,雕鞍银鉴,装饰焕烂,从以童骑,骋以康庄,最为僭越,伏请切令禁断。” 以下对当时商人地位的判断,错误的是( )
A.经济地位优越 B.政治地位低下
C.遭受全社会的鄙视 D.实际上没有自由民的平等地位 3.(2013年·福建卷15)《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
4
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这表明唐代工匠( )
①频繁更换工种 ②长期在官府作坊干活 ③职业是世袭的 ④是临时工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4.(2012年·山东卷10)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5.(2012年·安徽卷13)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 )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选官须注重才学 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选官应注重品行 6.(2010年·海南卷4)唐代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号称宰相,共同承担政务,其主要目的是( )
A.提高行政效率 B.强化君主集权 C.分割宰相权力 D.利于集思广益
7. (2013年·江苏卷3)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
A. 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 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 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 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8.(2012年·浙江卷15)某外国学者在研究唐代人口时,引李白诗句“邯郸四十万,同日陷长平”,证唐代邯郸人口殷盛。有学者则指出李白用的是战国时秦赵长平之战,秦人胜,坑杀赵兵四十万的典故。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
A.李白以激情与浪漫著称,其诗不足为信 B.李白是唐代著名诗人,意见具有权威性 C.外国学者以诗证史,研究方法令人耳目一新 D.历史研究可以以诗证史,但必须详加考辨 9.(2013年·海南卷4)唐玄宗时,令宫女为前方将士缝绵衣。一兵士于短袍中得诗:“沙场征战客,寒苦若为眠。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蓄意多添线,含情更着绵。今生已过也,结取后身缘。”玄宗得知后,将作诗宫女嫁给该兵士,这一故事主要反映的是当时( )
A.佛教因缘观念影响深入 B.诗歌成为表达爱情的方式 C.官营手工业因战争衰败 D.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5
10.(2013年·全国卷4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图9 东汉十四州示意图 图10 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
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11.(2012年·江苏卷21)(13分)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7分)
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6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3分)
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3分)
单元4宋元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继续发展时期(960年~1368年)
本单元课标要求: 1.必修Ⅰ: 把握宋元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中央:宋进一步分割相权;地 方:元行省制;监察机构:宋的提点刑狱司、元的御使台)。 2.必修Ⅱ: (1)了解宋时“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2)知道黄道婆与棉纺织业的发展; (3)把握城市商业的重大突破(原因、表现、影响)。 3.必修Ⅲ: (1)列举宋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时儒学的发展; (2)知道印刷术、指南针、火药术在宋元的突破性进展及西传对世 界的贡献; (3)了解宋词、元曲的发展及与时代的关系; (4)了解宋元时的书法、绘画(文人画、风俗画)。 4.选修Ⅰ:王安石变法(背景、内容、评价及历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