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流通安全发展现状研究(2)

2025-11-20

2008年第7期 上海经济研究 八成以上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立了商品抽检制度、日常巡查制度、投诉处理制度、信息公示制度和监督自查管理制度,64.8%的批发市场对蔬菜有机磷进行检测,50%的超市对出售的商品每天抽检一次。另外,在超市企业内部设有食品安全管理部门以及制定相应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的比例大幅提升。

二、中国流通领域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

尽管近年来中国食品安全状况总体好转,但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食品安全事件在流通环节屡有发生,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食品流通二次污染严重。目前中国食品流通过程中,由于现有的食品安全控制技术水平落后,监督检测手段较低,缺乏必要、有效的食品储运设施,使得部分原本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受到污染,并且在受到污染后无法立即发现,最终出现问题食品。据统计,目前中国食品流通80%以上的生鲜食品采用常温保存、流通和粗加工手段,根本不能控制整个流通环节的安全与卫生。一些流通企业为了赚取高额利润,在流通环节滥用各种有害投入品,如双氧水、甲醛等处理产品,延长腐败期,但造成毒害物质残留增高,使食品在流通环节受到较为严重的二次污染,给消费者带来严重的健康危害。

2、缺乏有效的食品安全标准协调机制。中国食品安全的法规,目前有产品质量法、食品卫生法、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等,具体的食品质量标准近3000个,但这些标准由于多头管理,存在严重的交叉冲突,实际造成了“谁都管不好”的局面,出现了一些监管的“空白点”。曾经出现的“禁鲜令”、有关“食用农产品安全卫生级别问题”、“地方标准与国家标准不一样”、“保温柜温度标准问题”等。

3、农村市场食品安全形势严峻。农村市场是中国食品安全管理的薄弱环节,超过50%的农村市场经营散装豆制品、散装干果、散装糕点、散装熟食,超过30%的市场销售散装酒、散装酱油、散装醋,并且在销售中缺乏相应的卫生防护措施;“三无”食品、过期食品影响农村消费者安全消费,扰乱农村食品市场秩序。

4、生产环节把关不严成为流通领域食品安全主要隐患。48.4%的种植地和养殖场周边环境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源,35%的农民在生产中使用农药和兽药时没有经过农业技术人员指导,64%的蔬菜上市前没有进行产地检验,农村小作坊、黑加工点的原料和加工过程存在质量安全隐患。

5、缺乏规范的流通市场管理体系。目前中国在食品市场采购和检验认证、包装标识管理与可追溯性、市场准人、产销运许可等方面缺乏完善的规范和制度。而发达国家则形成了较为规范的流通市场管理体系,如美国对肉类实行认证服务,欧盟指令对食品包装材料、标示说明等作了详细规定。同时,发达国家已经普遍建立起危害食品的可追溯制度,如欧盟的《食品法》规定,食品、饲料、供食品制造用的家畜以及与食品、饲料制造相关的物品,在生产、加工、流通的各个阶段,必须确立可追溯性系统。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实施统一的食品产品标准,并对整个食品链实施产销运许可证制度,对高风险食品进行许可证管理,使高风险的食品的安全得到有效控制。

6、缺乏激励与约束流通企业有效运行的机制。由于缺乏能够激励与约束流通企业有效运行的机制,现阶段流通领域表现出执法处罚力度不够、问题处理机制缺位,国家应该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包括相关的能够引导流通企业进行创新的产业政策、建立一定的舆论压力、出台有效的执法处罚细则,在企业出现问题时及时、快速的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并且通过国家的相关政策,使流通企业逐步建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在长期经营中获益,而不是为了短期获益而造成各种社会危害。一63—


中国食品流通安全发展现状研究(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某高速公路桥梁、涵洞工程监理细则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