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着力解决就业、再就业问题
就业是民生之本。“无恒产者无恒心”。目前,资源型城市面临的最大压力是下岗职工数量多、社会保障能力弱。因此,政府必须千方百计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把促进就业再就业作为重要工作,立足于加快发展促进就业。注重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社区服务业,最大限度地吸纳劳动力,按照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指导原则,认真制定和落实促进就业再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健全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实现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完善和落实国家对农民工的政策,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二)建立健全社会保障网络
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多层次、宽领域、广覆盖的城乡社会保障网络,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范围,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完善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切实关心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的生活,认真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三)全面构建和谐社会
贯彻以人为本,把维护公平、关注民生、保障民生、发展民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政府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政府与社会合作互补关系,推进管理机制的创新。要紧紧依靠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三、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转型的目标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必须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求,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走自主创新之路
过去我们走的是拼消耗浪费资源的路子,但是我们的资源储量和人口数量都不允许再走下去。要加大自主创新的力度。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要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经济社会建设各个方面。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加快建设创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