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G时代,出版由谁做主——浅析传统出版与手机出版的牵手(2)
2025-04-29
第二,传统出版单位内部信息化的程度普遍比较低,与整个社会存在着数字鸿沟,与数字技术开发商、软件平台提供者、网络服务企业、移动运营商对于手机出版的高度热情相比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第三,出版行业虽然积累了大量信息,知识资源白白浪费。面对盗版和诚信缺失,大多出版单位担心自己的资源在手机传播过程中流失或贬值。比起手机出版的优点,他们关注更多的是负面效应,致使他们选择观望甚至不理会。
二、手机出版的现状
纵观国际出版业的发展趋势,随着数字出版、网络出版的革新,受众的阅读习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人民大学匡文波教授在《手机媒体概论》一书中提到:在日本,40岁以下的人很少读报,其主要信息来源是网络媒体与手机媒体。去年,中文在线董事长兼总裁童之磊称,在日本,33%的用户愿意用手机阅读。
根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2007-2008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的统计,2007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超过360亿元。其中手机出版收入就达150亿元。2008年年底,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整体收入规模将达到530亿元,比2007年增长46.42%。专家预测,2009年底数字出版产业的整体收入将达到750亿元。数字出版市场增速连续两年翻番,营收规模增速远远超过了传统出版,手机出版也表现出极强的活力。
所谓手机出版,匡文波教授认为,手机出版就是以手机为媒介的出版行为,是网络出版的延伸和组成部分。从手机出版的物理形态和出版过程而言,手机出版是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表现形态为一体,出版社将原创作品或已发表的作品经过选择、编辑、加工制作成以手机为阅读终端的数字出版物,读者可以通过网络下载、在线阅读或阅读内嵌在手机里的出版物的出版形式。目前,手机出版在我国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格局,如手机小说、手机报、手机杂志等。随着3G技术的普及,手机出版会散发出更大的能量。
1.从手机出版的特点及优势来看
第一,移动性,便携性。
这是传统出版望尘莫及的,由手机的特点所决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移动性越来越强,人们只能利用碎片化时间阅读。
第二,节省成本,零库存,传播范围广。
随着3G技术的普及,无线上网速度得到很大的提升。政府的扶持,网络资费的降低,将会发展更多的无线网民。手机出版不仅可以节省传统出版中的纸张费用、印装费用、物流费用,还可以降低因市场预期不足带来的库存风险,避免了发货中的损耗。网络覆盖到哪儿,受众就会定位到哪儿,传播不受地理空间的影响。
第三,付费便捷。
受众可以通过话费或其他支付方式实现订阅。
第四,终端分众性和营销精准性。
手机出版具有很强的分众性,能够主动传播产品信息,针对目标读者发送出版物信息,积极开展精准营销。
第五,互动性强。
手机出版促使了读者和作者之间的互动,打通了两者之间长期存在的鸿沟。传统出版是传播单向性,属于环状网络;而手机出版则属于星状网络,每一部手机都是出版体系中的一环,从而能够实现对出版物销售跟踪、意见反馈等多方面的功能,对读者和出版企业都提供了更便捷的服务,实现了广泛、迅速的互动。
第六,更新快、自由性大。
由于终端产品功能的强大,民间记者的增多,过去刷新新闻以天计算的话,现在就得用秒或是更短时间来衡量。手机出版不受篇幅、长度限制,内容可以随时修改调整,实时更新。
2.从受众特点来看
第一,手机出版受众数量多,呈年轻化、逐年上升的趋势。
据信息产业部统计,截至2008年2月,我国手机用户已达56522.7万户,较2007年末新增1794.1万户,普及率已达41.6部/百人。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7年12月底,中国网民总人数达到2.1亿,其中以手机为终端的无线接入网民数达5040万人。据艾瑞传媒一项调查显示,无线网民表现出极强的年轻化特征——18岁以下用户占18%,18-22岁用户占62%,22岁以上用户占20%。
3G时代,出版由谁做主——浅析传统出版与手机出版的牵手(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