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后,由国立编译馆负责科技译名编订和审查工作。1937年,阙疑生发表《统一科学名词之重要》[42] 一文,对国立编译馆的工作做出了全面的评价,他认为国立编译馆的工作富有成效,但也有要改进之处:一是名词草案要列全英文、德文、法文、日文名词,以便对照;二是名词审查方法要统一起来;三是要注意已经公布的名词,是否为全国科学界一致采用。
在《吾对于学术名词进一言》一文中,张鹏飞还就统一科技译名所需的人才发表了看法,他认为:“制定名词之人选非兼具下列五者资格不可:一、专家,二、经验丰富,三、精通国文,四、精通西文,五、具有学者虚心研究之态度。”[43]
上述关于统一科技译名的方法及人才的观点,都是很有见地的,对科技译名统一工作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二 第二阶段:参与科学名词审查会的工作(1919—1927)
中国科学社是当时最有影响的社团之一,其科技译名统一工作必然受到较多人的关注。1918年10月全国中等学校校长会议召开,为了统一科技译名,会议建议教育部委托各地方科学学会,次第编订科学名词。
当时有一个医学名词审查会,成立于1916年,由中华医学会、博医会、中华民国医药学会、江苏省教育会发起,其任务主要是审查医学名词。后来,为便于审查名词,医学名词审查会申请改名为科学名词审查会。
1918年,教育部根据上述会议的建议及医学名词审查会的申请,批准医学名词审查会改名为科学名词审查会,名词审查范围由医学名词扩大到各科名词。科学名词审查会所需的部分经费由教育部提供,其审查通过的名词由教育部审定、公布。虽然科学名词审查会主要是由民间科技社团合组的组织,但由于政府给予其经费支持并公布其审查好的名词,所以该组织具有官方性质,其工作具有官方色彩。中国科学社等一些学术团体陆续加入到科学名词审查会,共同致力于科技译名的统一工作。
从1919年起,中国科学社参加了第五次至第十二次的科学名词审查会,其中第七次至第九次的中国科学社与会代表及参加组别大致如下: 会议届次 与会代表 参加组别
吴济时 病理学组
第七次 王季梁、孙洪芬、曹梁厦 化学组
杨孝述、胡刚复、李宜之 物理学组
钱崇澍、过探先 动物学组
第八次 吴谷宜 病理学组
熊正理、胡刚复 物理学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