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有的放矢,提高教师人文教育渗透水平
(一)结合学生思想,加强职业意识教育
就目前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未来的职业岗位所需要面对的人群都属于非健康人士,而工作所要面对的就是人们的健康和生命,所以由于这种因素导致这一岗位的从业人员职业素质与其他岗位的人员要求不同,因此加强学生的职业意识教育应该引起整个医学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而作为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师,不仅有责任也有义务把课程和人文教学内容相结合,对学生进行生活目标的明确,激发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热情,还需要通过人文教育工作的渗透建立起学生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精神,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此更好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教育工作,履行好教书育人的自身职责。
(二)注重思维培养,建立科学思维模式
据调查显示,在基础医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成功地渗透医学中的哲学思想,对于培养学生辩证能力,促进学生思维模式的养成,有着非常可行的效果。学生也能够通过教师这一思维的渗透,更好地了解到自己未来在工作岗位中所需要面对和承担的压力。同时学生通过教师人文思想的渗透和人文教育工作的开展,也能够更加准确地意识到自己未来所需要参与的工作内容。同时,能够在适当的情况下,表现出自己的人文精神。
三、身先垂范,改善教师自身人文素养
目前人们很明显地看到医护人员拥有比较高的社会地位和比较丰厚的社会回报,但是很少有人能够真正体会到其中的压力和辛苦,有的甚至是用生命和健康所付出的代价。因此教师在整个教育中就需要通过人文教育工作,渗透出医生不只是光鲜的一面,还应该承担起它所应有的社会责任,这也是一个成功的医疗工作者所需要具有的思想理念。
教师还需要加强自身有关哲学和心理学、艺术学、人际沟通等方面的知识学习,完善自身所具有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养,特别是需要对学生做好表率作用,教师的言谈举止在潜移默化下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这种教育性的示范,是其他工作都无法替代的,并且有着非常显著的成效。所以作为基础教育学的教师,不仅需要增加自己的知识,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还需要在课堂中以及日常生活中把自己的道德情感、人格魅力、艺术修养以及团队精神等方面的人文素养呈现给学生,这样才能够启迪和引导学生,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起到非常良好的示范作用。
第3篇: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改革与发展的十年回顾
顾鸣敏,许伟榕,郭晓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上海200025)
[摘要]文章回顾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实验中心成立10年来在实验室定位、软硬件建设及教学改革方面采取的举措及取得的成效,并对下一步深化实验室建设及教学改革进行了畅想。
[关键词]实验室建设;教学改革;实验课程整合
德国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拉伊(W·A·Lay)在《实验教育学》一书中指出:“只有当一项实验的主要目的是解决教学、教育问题时,这项实验才是教育学实验”。又指出“实验教学资源应有实际的教育目标,带有教育的特征,有其特有的规范。所以,这决定了不能简单地以自然科学实验来代替教学实验”[1]。进入21世纪以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理清了一个概念,即不能简单地将自然科学实验代替教学实验。为此于2007年成立了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简称中心),将原隶属于各教研室的实验教学部分剥离出来,组建成形态学、功能学、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病原生物学和化学生物学5大实验教学平台,并确定了“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素养为核心,建设具有示范性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目标。经过10年努力,中心已初步构建了纵横交错的整合式实验课程体系,为更好地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卓越医学人才提供了具有示范性的案例。
一、软硬件建设全面推进
如上所述,中心包括5大实验教学平台,其中形态学平台涵盖组织胚胎学和病理解剖学内容,功能学平台涵盖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内容,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平台涵盖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医学遗传学和免疫学内容,病原生物学平台涵盖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内容,化学生物学平台涵盖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内容[2]。自中心成立以来,每年承担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等7个专业的本科生以及研究生、夜大生的教学任务,每年的总教学量约6600学时。针对面广量多的教学任务,中心加强了内涵建设,包括制度建设、硬件建设、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确保实验教学规范、有序、质优。
1.制度建设是保障。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由基础医学院分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兼任主任,负责长远规划及队伍建设。设一名常务副主任,负责中心的日常事务及软硬件建设;一名党支部书记兼副主任,负责党务、思政及安全保障工作。各实验教学平台均设主任1名,同时担任实验教学团队首席教师,负责所在平台的常规事务、教学改革及团队建设工作。中心建立了较完善的管理制度,其中包括各级技术人员职责、管理条例、实验室安全制度等,同时严格执行医学院的相关规定,如实验室管控药品试剂管理办法及低值、易耗材料(危险品、同位素等)管理办法等,通过严格的规章制度保证中心的正常运作。
2.条件改善是前提。在上海市教委及医学院的大力支持下,中心集中搬入实验教学大楼,其中包括约7000m2实验用房,每个平台设有6间学生实验室,另设若干个准备室、办公室及标本室等,可同时容纳900名学生开展实验。中心每年投入200余万元用于仪器设备购置或更新,迄今共有各类设备2600余台(套),设备总值约3000万元。2017年,中心获得中央高校改善基本办学条件经费的资助,开始建设5间综合性实验室(每个实验平台各设1间),主要用于医学生开展探究性及创新性研究。2018年起又将5间综合实验室改建为大学生创新平台,使其具有融细胞、分子、形态、功能、病原、免疫、遗传、发育于一身的功能。中心还制定了预约登记制度,课余时间向学生开放,并派专人负责实验室管理和设备维护。